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設立國家級雄安新區。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規劃建設重點任務之一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交通電氣化是實現交通綠色化的關鍵,因此應該以智能電力驅動雄安綠色交通。
其實,不獨是雄安,對于所有面向未來的城市來講,交通電氣化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電動汽車
長久以來,由于動力電池等移動儲能供電的研究進展緩慢,導致汽車等交通工具仍以直接燃燒化石能源為主要動力來源,使得交通行業成為僅次于能源行業的第二大碳排放行業。從能源視角來看,1971~2013年,電能在非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從12.1%提升到27.9%,但是在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僅從1%提升到1.2%。反過來,石油在非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從28.8%下降到12.5%,但是在交通領域僅從93.4%下降到92.6%。這一“此消彼漲”的趨勢,表明大幅提高交通領域電氣化比例,是降低全球化石能源消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確保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下一個主要戰場。
近年來,在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突破的“內生動力”,以及國內外能源轉型升級和搶占汽車產業制高點的“外在壓力”的雙輪驅動下,國內外電動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際運行經驗,全面推廣交通領域電氣化發展恰逢其時。
綠色目標:100%電氣化交通
未來城市交通將由多元化多層次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等)、公共交通(公交車、出租車等)、貨運交通、個人交通等交織構成,向外銜接城際高鐵交通,形成立體高效的交通體系。
優先發展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電氣化。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單位運量能耗低、運量大。在國際發達城市,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比例可達80%,適宜優先發展。目前,我國高鐵和地鐵基本全部實現電力牽引,公交車和出租車已取得全面電氣化的運營實踐經驗。
重點發展貨運交通和個人交通電氣化。貨運物流車、環衛車、通信車等專用領域用車占用道路資源多,排放水平高;私家車大規模增長也是城市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推動這兩個領域的電氣化發展是實現綠色交通的重點。目前電動貨運車已取得運營實踐經驗,電動私家車初期可考慮純電動汽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共同發展,遠期具備全部采用純電動汽車的條件。
硬件基礎:全面布局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一是布局多類型充電設施,滿足多樣化充電需求。不同停駛特性交通工具的充電需求不同。電動公交車行駛路線與運行班次相對固定,適合配備專用充電設施。電動出租車則具有更大的隨機性和靈活性,主要依靠公共快充站充電。貨運物流車在夜間非作業時段和白天運輸配送作業時將分別主要利用專用充電和公共快充設施。對于私家車,除了使用住宅和辦公場所的專用充電樁外,長途行駛時會通過公共快充設施臨時快速補電,在商業場所、文體場所、旅游景區等也會通過“消費+充電”、“停車+充電”等方式使用公共慢充設施。考慮多樣化的充電需求特性,應優化配置公共、專用、快充、慢充設施,實現“快慢互濟”、“公專互補”。
二是打造“無處不在”的公共快充網絡覆蓋全區域快充需求。除了在專用充電樁充電滿足基本充電需求外,電動汽車用戶在行駛途中不可避免有快速臨時充電的需求,建立數量充足、分布合理、覆蓋全面的公共快充樁網絡是滿足用戶應急充電的必要措施。根據未來城市的整體城市發展格局、產業布局、道路基礎設施、交通流量時空分布等,科學研判公共充電需求的分布與密度特征。在此基礎上,系統劃分未來城市的多級網格化充電片區,合理配備各級片區內公共快充站址數量與充電樁的配置模式,重點滿足交通樞紐、重要城鎮核心區、商務辦公居民區等車流量大、應急充電需求旺盛區域,構建服務半徑最小、服務能力最強、服務效益最高的“三最”網絡。
三是創新發展新型充電技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快的充電速度與更便捷的充電方式是用戶對充電服務的要求與期望,也是實現100%交通電氣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一方面,開展350千瓦及以上電動乘用車超大功率充電技術示范工程建設運營,開展電纜與動力電池高性能液冷技術、超大功率充電連接組件技術、寬電壓范圍與高轉換效率充電模塊技術、高電壓平臺電動汽車技術等一系列先進充電技術的示范應用,實現電動汽車充電時間的大幅度縮減。另一方面,推進靜態無線充電試點示范,突破創新動態無線充電技術,達到無需停車即可充電的效果,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體驗。
體系模式:創新打造智能互動體系
一是構建“源-網-樁-車”雙向通信與控制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取決于自然資源情況,具有隨機性和峰谷特性;電網調度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柔性;充電樁功率隨著信息與控制技術的發展,具有更強的可控性和智能性;電動汽車充放電取決于用戶的需求與決策,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可引導性。構建“源-網-樁-車”實時高效的雙向通信與準確快速的控制系統,實現新能源發電出力狀態、電網運行狀態、充電樁輸出功率狀態、電動汽車行駛以及電池狀態等海量實時數據的深度融合,分階段推進“本地優化”和“全網優化”的智能充(放)電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網安全高效運行、引導負荷削峰填谷,確保“新能源汽車”消納“新能源電”。
二是全面實施電動汽車充電智能動態定價體系。改變以政府指導價為主的“電費+服務費”充電定價模式,利用價格引導驅動電動汽車用戶實踐綠色交通。一方面,全面執行分時動態充電電價政策。根據電網負荷峰谷波動情況,制定分時電價,引導電動汽車在電網負荷低谷充電;結合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情況,制定消納新能源富裕電力的動態電價,引導電動汽車多消納新能源電力。另一方面,全面實行市場化充電服務費定價機制。根據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的時空分布特征,制定動態價格,利用價格杠桿優化用戶的充電行為;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服務能力的充電設施制定差異化的服務價格,發揮市場在調節充電設施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此外,探索電動汽車向電網放電及提供輔助服務的市場化定價機制。
軟件平臺:構建覆蓋電動汽車全業務的車聯網平臺
一是創新實踐車聯網平臺的智能技術。車聯網平臺聚合電動汽車用戶、電動汽車、充電樁、服務提供商等參與主體,聯通硬件基礎設施,是綠色交通體系模式實踐的載體,需要與時俱進的智能技術的支持。采用微服務技術,抽象各業務功能通用需求形成可共享的微服務塊,平臺通過調用已有的微服務,快速構建面向各業務線的應用功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業務變化。發展“平臺-車”高速雙向智能通信技術,保證車與平臺之間頻繁及時可靠的信息交互。建立高精度地理信息體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海量實時交通和電動汽車狀態信息,對全網范圍內充電樁充電功率進行智能分配調度。
二是構建覆蓋全業務需求的服務體系。充電需求是電氣化交通的核心需求,信息平臺應從公共充電、專用充電、充電社區、電網互動等多方面為充電需求提供便捷智能的服務。在充電服務基礎上,圍繞電動汽車全業務需求服務的車輛購置與租賃、車輛維修與保障、車輛使用與運營、車輛后處理等環節開展用車增值服務,采用“互聯網+”的方式整合多方資源,實現電動汽車及充電網絡相關各方資源有效對接與高度共享。(作者均供職于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原標題:【城市能源·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助推器】智能電力驅動未來城市綠色交通
其實,不獨是雄安,對于所有面向未來的城市來講,交通電氣化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電動汽車
長久以來,由于動力電池等移動儲能供電的研究進展緩慢,導致汽車等交通工具仍以直接燃燒化石能源為主要動力來源,使得交通行業成為僅次于能源行業的第二大碳排放行業。從能源視角來看,1971~2013年,電能在非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從12.1%提升到27.9%,但是在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僅從1%提升到1.2%。反過來,石油在非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占比從28.8%下降到12.5%,但是在交通領域僅從93.4%下降到92.6%。這一“此消彼漲”的趨勢,表明大幅提高交通領域電氣化比例,是降低全球化石能源消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確保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下一個主要戰場。
近年來,在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突破的“內生動力”,以及國內外能源轉型升級和搶占汽車產業制高點的“外在壓力”的雙輪驅動下,國內外電動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際運行經驗,全面推廣交通領域電氣化發展恰逢其時。
綠色目標:100%電氣化交通
未來城市交通將由多元化多層次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等)、公共交通(公交車、出租車等)、貨運交通、個人交通等交織構成,向外銜接城際高鐵交通,形成立體高效的交通體系。
優先發展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電氣化。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單位運量能耗低、運量大。在國際發達城市,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比例可達80%,適宜優先發展。目前,我國高鐵和地鐵基本全部實現電力牽引,公交車和出租車已取得全面電氣化的運營實踐經驗。
重點發展貨運交通和個人交通電氣化。貨運物流車、環衛車、通信車等專用領域用車占用道路資源多,排放水平高;私家車大規模增長也是城市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推動這兩個領域的電氣化發展是實現綠色交通的重點。目前電動貨運車已取得運營實踐經驗,電動私家車初期可考慮純電動汽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共同發展,遠期具備全部采用純電動汽車的條件。
硬件基礎:全面布局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一是布局多類型充電設施,滿足多樣化充電需求。不同停駛特性交通工具的充電需求不同。電動公交車行駛路線與運行班次相對固定,適合配備專用充電設施。電動出租車則具有更大的隨機性和靈活性,主要依靠公共快充站充電。貨運物流車在夜間非作業時段和白天運輸配送作業時將分別主要利用專用充電和公共快充設施。對于私家車,除了使用住宅和辦公場所的專用充電樁外,長途行駛時會通過公共快充設施臨時快速補電,在商業場所、文體場所、旅游景區等也會通過“消費+充電”、“停車+充電”等方式使用公共慢充設施。考慮多樣化的充電需求特性,應優化配置公共、專用、快充、慢充設施,實現“快慢互濟”、“公專互補”。
二是打造“無處不在”的公共快充網絡覆蓋全區域快充需求。除了在專用充電樁充電滿足基本充電需求外,電動汽車用戶在行駛途中不可避免有快速臨時充電的需求,建立數量充足、分布合理、覆蓋全面的公共快充樁網絡是滿足用戶應急充電的必要措施。根據未來城市的整體城市發展格局、產業布局、道路基礎設施、交通流量時空分布等,科學研判公共充電需求的分布與密度特征。在此基礎上,系統劃分未來城市的多級網格化充電片區,合理配備各級片區內公共快充站址數量與充電樁的配置模式,重點滿足交通樞紐、重要城鎮核心區、商務辦公居民區等車流量大、應急充電需求旺盛區域,構建服務半徑最小、服務能力最強、服務效益最高的“三最”網絡。
三是創新發展新型充電技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快的充電速度與更便捷的充電方式是用戶對充電服務的要求與期望,也是實現100%交通電氣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一方面,開展350千瓦及以上電動乘用車超大功率充電技術示范工程建設運營,開展電纜與動力電池高性能液冷技術、超大功率充電連接組件技術、寬電壓范圍與高轉換效率充電模塊技術、高電壓平臺電動汽車技術等一系列先進充電技術的示范應用,實現電動汽車充電時間的大幅度縮減。另一方面,推進靜態無線充電試點示范,突破創新動態無線充電技術,達到無需停車即可充電的效果,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體驗。
體系模式:創新打造智能互動體系
一是構建“源-網-樁-車”雙向通信與控制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取決于自然資源情況,具有隨機性和峰谷特性;電網調度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柔性;充電樁功率隨著信息與控制技術的發展,具有更強的可控性和智能性;電動汽車充放電取決于用戶的需求與決策,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可引導性。構建“源-網-樁-車”實時高效的雙向通信與準確快速的控制系統,實現新能源發電出力狀態、電網運行狀態、充電樁輸出功率狀態、電動汽車行駛以及電池狀態等海量實時數據的深度融合,分階段推進“本地優化”和“全網優化”的智能充(放)電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網安全高效運行、引導負荷削峰填谷,確保“新能源汽車”消納“新能源電”。
二是全面實施電動汽車充電智能動態定價體系。改變以政府指導價為主的“電費+服務費”充電定價模式,利用價格引導驅動電動汽車用戶實踐綠色交通。一方面,全面執行分時動態充電電價政策。根據電網負荷峰谷波動情況,制定分時電價,引導電動汽車在電網負荷低谷充電;結合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情況,制定消納新能源富裕電力的動態電價,引導電動汽車多消納新能源電力。另一方面,全面實行市場化充電服務費定價機制。根據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的時空分布特征,制定動態價格,利用價格杠桿優化用戶的充電行為;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服務能力的充電設施制定差異化的服務價格,發揮市場在調節充電設施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此外,探索電動汽車向電網放電及提供輔助服務的市場化定價機制。
軟件平臺:構建覆蓋電動汽車全業務的車聯網平臺
一是創新實踐車聯網平臺的智能技術。車聯網平臺聚合電動汽車用戶、電動汽車、充電樁、服務提供商等參與主體,聯通硬件基礎設施,是綠色交通體系模式實踐的載體,需要與時俱進的智能技術的支持。采用微服務技術,抽象各業務功能通用需求形成可共享的微服務塊,平臺通過調用已有的微服務,快速構建面向各業務線的應用功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業務變化。發展“平臺-車”高速雙向智能通信技術,保證車與平臺之間頻繁及時可靠的信息交互。建立高精度地理信息體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海量實時交通和電動汽車狀態信息,對全網范圍內充電樁充電功率進行智能分配調度。
二是構建覆蓋全業務需求的服務體系。充電需求是電氣化交通的核心需求,信息平臺應從公共充電、專用充電、充電社區、電網互動等多方面為充電需求提供便捷智能的服務。在充電服務基礎上,圍繞電動汽車全業務需求服務的車輛購置與租賃、車輛維修與保障、車輛使用與運營、車輛后處理等環節開展用車增值服務,采用“互聯網+”的方式整合多方資源,實現電動汽車及充電網絡相關各方資源有效對接與高度共享。(作者均供職于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原標題:【城市能源·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助推器】智能電力驅動未來城市綠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