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不到十年時間里,中國的風能發電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目前在全球光伏市場上也處于領軍地位。以太陽能電池板為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6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企業中的5家,規模化應用的太陽能電池板早已占據了光伏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苦心孤詣不僅極大緩解了環境和資源的雙重壓力,而且踐行了我國在氣候大會上作出的節能減排鄭重承諾。在十九大召開之際,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為國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就具體成就而言,一是培養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風電、光伏市場,也為全球風電、光伏開發利用成本的下降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初步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體系,為產業平穩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三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從零部件到整機、從安裝到運維、從認證標準到技術服務,初步實現了各個環節的健康健全發展;四是初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并在某些特定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力推動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五是邁入國際化戰略實施的新階段,眾多中國企業已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設備制造企業讓中國制造再次贏得世界的掌聲;六是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解決了就業難等社會問題,推動了節能減排,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
引領市場展現大國魅力
2012年以來,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實現了飛速增長。至于增長速度到底有多快,從一組數據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截至2016年底,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93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1.49億千瓦,裝機規模連續五年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1.54億千瓦,上半年風電發電量1490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5.0%。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量占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02億千瓦,就發電量而言,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國。再觀市場投資方面,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水電和相關行業的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是美國在該領域國內投資的兩倍以上。而在海外市場,2016年中國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了60%,增至320億美元。這一個個冠軍的頭銜不僅意味著我們在新能源領域有了足以自信的底氣,更意味著中國正日漸成為可再生能源舞臺上名副其實的主角。
政策為謀助力產業發展
毋庸置疑,風電、光伏產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與我國能源政策的鼎力支持、積極助推有著重大的關系。回顧過去幾年,能源主管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分別在規劃導向、海上風電、并網消納、市場監管、電價補貼等多方面因勢利導、多管齊下,為產業構建了明確有效的立體化、組合化政策體系,促使我國風電產業邁上了新一級臺階。
在規劃導向方面,為解決“風電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速度明顯滯后,特別是在‘三北’地區,風電上網受電網運行條件限制的問題日益突出的難題”,能源主管部門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加快開發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全面推進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按照“因地制宜、就近接入”的原則,推動分散式風電建設。以及在充分挖掘本地風電消納能力的基礎上,借助“三北”地區已開工建設和明確規劃的特高壓跨省區輸電通道,按照“多能互補、協調運行”的原則,統籌風、光、水、火等各類電源,在落實消納市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輸送可再生能源,擴大風能資源的配置范圍,促進風電消納,達到有序建設“三北”大型風電基地的目的。為促進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及成本降低,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太陽能熱利用在城鄉應用,“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分布式光伏和“光伏+”綜合利用工程、在用電集中區域規模化推廣屋頂光伏發電系統;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則建設光伏電站項目;結合土地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創新各類“光伏+”綜合利用商業模式,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等方法。
這些規劃成為可再生能源航路上的燈塔,指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再次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中,蓬勃發展。我國中東部及南方地區的風電開發正成為風電開發的又一股熱潮。而隨著近年來風電技術的發展進步,我國主要風電開發企業也紛紛瞄準了低風速區域的風資源開發和利用,以適應風電市場新的消納和發展需求。據悉,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速在5米/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資源儲量接近9億千瓦。截至2016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突破1500兆瓦,躋身全球前三甲。分布式發展前景迎來快速發展期,2017年上半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711萬千瓦,同比增長2.9倍。
面對陸上風電開發的受限,國家能源局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開發;為了加強對海上風電建設程序的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連續發布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實施細則,對從海上風電規劃到項目建設以及運行管理等環節的行政組織和技術質量工作進行了規范,使之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2016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適當降低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進一步下調了陸上風電價格,海上風電價格維持不變,這體現出管理層支持發展海上風電的決心。電價確定后,國家能源局結合沿海地區風能資源、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和海上風電價格政策,下發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列入的項目共44個,總容量1053萬千瓦。在該方案的下發通知中著重強調了海上風電機組必須經過認證,否則不能參與投標,這對海上風電市場進行了進一步規范,通過保證設備質量降低海上風電開發風險。
隨著海上電價政策的明確、建設成本的持續優化以及配套產業的日漸成熟,我國海上風電在“十三五”期間迎來加速發展期。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吊裝容量僅為1.63吉瓦,但長期來看,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很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各省(市)已規劃的海上風電容量合計超過了56吉瓦。
為切實提高風電消納能力,國家能源局自2012年發布《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2]135號)開始,連續五年針對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下發文件,對前一年的相關情況進行公示與總結,安排本年度相關工作的開展。一系列文件的下發對于各地加強并網與消納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為解決制約我國風電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市場秩序問題,我國能源主管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關于規范風電設備市場秩序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4]412號)著重從加強檢測認證、規范風電設備質量驗收、嚴禁地方政府干預招投標工作以及建立風電產業檢測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對市場秩序加以規范。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在《通知》與多項政策中要求,通過建立風電產業監測和評價體系對風電項目進行監管與規范。目前,該體系已初步建設完成,將成為監測我國風電設備質量、項目管理情況的有力抓手,有效減少惡性競爭現象的產生。除對風電市場進一步加強管理外,“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主管部門還先后下發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強風電場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1]373號)等文件,對于加強風電開發和安全管理,保障風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作用顯著。
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3年和2015年兩次上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已提高至1.9分錢。國家能源價格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對于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具有積極意義,使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所需金額基本得以保障,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電價政策作為最重要的激勵機制,在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適當降低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按風能資源狀況和工程建設條件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此后,雖然面臨棄風限電、電價補貼下發嚴重滯后和CDM業務嚴重收縮等一系列問題,但適度的電價政策和基本穩定的利潤水平還是支撐了風電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穩定發展。然而,2014年風電標桿價格的下調雖然對于引導設備產品技術進步有一定作用,但較大程度地降低了風電產業的利潤水平,對于我國產業的穩定發展不利。電價政策的波動也埋下了一定隱患,搶裝潮已經開始顯現,由此帶來的忽快忽慢的裝機節奏必然引發產業鏈上下游震蕩,對產業平穩發展構成沖擊,易使倉促上馬的項目埋下安全隱患,不利于行業的穩定健康有序發展。這再一次提醒我們,保持政策穩定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目標要求,合理引導新能源投資,促進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各地新能源平衡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效率,為促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于引導光伏市場健康平穩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一直以來,中國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從“金太陽”示范工程到“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工程”,再到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并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將會更具操作性和系統性,并將直接帶動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大規模發展。
國產發力健全產業體系
近年來,我國風電應用市場迅速擴大,本土風電設備企業不斷成長,誕生了不少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目前,我國的風電設備企業數目多,零部件與整機組均形成批量生產,從而提高了產能,促使風電設備產品逐漸國產化,用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產業鏈的細分有助于提高產能和專注技術研發,更使得行業整體得到更有效的運營和發展。
風機整機制造商是風電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目前,風機的累計國產率已達到90%以上。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的制造商共有26家。截至2016年末,金風科技代替Siemens首次躋身前五。海上風電領域,全球前三位分別是西門子、上海電氣和三菱重工—維斯塔斯,中國風電整機商上海電氣躋身全球前三甲,彰顯了整機制造的實力。對于一個完整的風電機組而言,一般由許多零部件組裝而成。風電機組一般有四大風電關鍵零部件:風機葉片、齒輪箱、塔架和發電箱,其成本分別約占機組總成本的23%、15%、15%、10%。從零部件價值量的角度來看,風機葉片的價值量最大,造價約占整個設備的23%。當前,國內涌現出一批具有風機葉片規模生產能力的公司,如中材科技、中復連眾、中航惠騰,棱光實業等,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在零部件生產領域的雄厚實力。受益于風電開發,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作為風電配套企業填補了涼山州裝備制造業的空白,同時吸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涼山州形成了風電葉片、風電主機、玻纖布、機艙罩和塔筒制造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這很好地映射出我國整個風電產業發展的現狀,即從微觀選址到機組選型,從精準設計到精細施工,從智能運維到精益管理,中國風電行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打造了日臻完善的產業體系。
對于光伏產業,依賴進口原材料一度是行業發展的桎梏。近年來,我國實現了制約光伏發展的多晶硅產量的飛速提高。2015年,全球多晶硅產量持續上升,總產量達到34萬噸,同比增長12.6%,其中我國多晶硅產量約為16.5萬噸,同比增長25%,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比較明顯的規模、集群和成本優勢,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原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發電系統—光伏電站”的完整全產業鏈。并且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副配料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這些都為中國分布式光伏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產業支撐和良好的開發環境。
著眼創新打造技術強國
近十年,我國風電和光伏實現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大跨越,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了全球化研發體系,并且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帶動基礎制造業不斷提升。在大型化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正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適用于我國特殊環境和風況條件的風電機組設計制造全球領先。
在風電設備制造能力方面,華銳風電3.0兆瓦、上海電氣3.6兆瓦、金風科技2.5兆瓦、遠景能源4.0兆瓦機組相對成熟,湘電風能、海裝風電、東方 電氣均有5兆瓦樣機小批量銷售,華銳風電、聯合動力、明陽風電6.0兆瓦樣機已安裝。早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就實現了110千伏和220千伏海上升壓站順利安裝;實現了國內最長距離110千伏三芯海底光電復合纜成功敷設,突破了220千伏海纜敷設技術;實現了國內最大的自升式平臺船投運,作業水深可達40米。此外,全亞洲最大的華能如東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進入商業運營階段,應用了5兆瓦風電機組安裝、單樁無過渡段設計和施工等先進技術和裝備。
在光伏發電技術方面,我國光伏行業技術進步較快,光伏組件制造、光電轉換效率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多晶硅制造工藝不斷優化和多晶硅制造設備國產化促使多晶硅能耗水平和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晶及多晶硅電池技術持續改進、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8.3%。創新為立足之本的觀念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體現得越發明顯。中國風電、光伏產業以技術為支撐,跨步發展,讓世人又一次見證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非凡與超越,這大寫的中國技術值得世界凝神矚目與細細聆聽。
走出國門彰顯國際風范
我國是光伏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組件和電池產量占全球比例均接近70%。我國光伏電池片出口至70多個國家或地區,光伏組件出口至近200個國家或地區。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國,風電機組出口至28個國家和地區。風電和光伏對國際市場的開拓,一方面拉動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成為我國從“傳統制造大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而“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產品,為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開始在海外籌備建廠。
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作為市場準入條件的風電機組認證機制,提高認證水平,我國認證企業不斷努力先于設備企業走出國門,通過形成互認關系和提高國際采信能力,為設備企業參與國際市場保駕護航。例如,金風科技便是通過與鑒衡認證合作走向世界六大洲的數十個國家。走出國門,不是偶然,而是每一個產業人堅守和拼搏換來的必然。只有“走出去”,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成為守護國家言論的堅強壁壘。也只有“走出去”,才能躍向另一方更加廣闊的平臺,才能在收獲榮譽的同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拉動經濟發揮社會效益
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按《能源轉型加速度: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的協同效益》報告測算,2016~2030年期間,風光發電累計拉動投資約5.4萬億元,拉動總GDP增長約14.3萬億元。社會效益更加明顯,除了以低成本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之外,2015年帶動直接就業45萬人,2030年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將達到770萬人,遠遠超過現在整個煤炭和石油行業所有員工數量。這無疑為處于就業難困境中的社會謀得了巨大的福祉。
綠色和平等機構的相關研究表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產生巨大的能源和環境效益。在能源效益方面,2015年中國風光發電總共替代近6000萬噸標準煤,到2030年中國風光發電將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量近3億噸標準煤,這幾乎相當于法國2015年全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將節水36億立方米,相當于2億人口全年的基本用水量。在環境效益方面,相比燃煤發電,2015年中國風光發電的外部環境收益約為0.16元/千瓦時。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河北張家口對風電的補貼僅為0.14元/千瓦時,已低于單位外部環境收益,風電環境效益顯現。
與此同時,在備受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上,風電和光伏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2016年,我國風電發電量241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年發電量662億千瓦時。根據發電煤耗替代轉換系數進行測算,2016年風電、光伏總發電量可替代標準煤共計約9680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約2.47億噸、二氧化硫11.98萬噸、氮氧化物11.05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就具體成就而言,一是培養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風電、光伏市場,也為全球風電、光伏開發利用成本的下降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初步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體系,為產業平穩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三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從零部件到整機、從安裝到運維、從認證標準到技術服務,初步實現了各個環節的健康健全發展;四是初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并在某些特定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力推動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五是邁入國際化戰略實施的新階段,眾多中國企業已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設備制造企業讓中國制造再次贏得世界的掌聲;六是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解決了就業難等社會問題,推動了節能減排,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
引領市場展現大國魅力
2012年以來,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實現了飛速增長。至于增長速度到底有多快,從一組數據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截至2016年底,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93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1.49億千瓦,裝機規模連續五年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1.54億千瓦,上半年風電發電量1490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5.0%。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量占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02億千瓦,就發電量而言,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國。再觀市場投資方面,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水電和相關行業的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是美國在該領域國內投資的兩倍以上。而在海外市場,2016年中國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了60%,增至320億美元。這一個個冠軍的頭銜不僅意味著我們在新能源領域有了足以自信的底氣,更意味著中國正日漸成為可再生能源舞臺上名副其實的主角。
政策為謀助力產業發展
毋庸置疑,風電、光伏產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與我國能源政策的鼎力支持、積極助推有著重大的關系。回顧過去幾年,能源主管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分別在規劃導向、海上風電、并網消納、市場監管、電價補貼等多方面因勢利導、多管齊下,為產業構建了明確有效的立體化、組合化政策體系,促使我國風電產業邁上了新一級臺階。
在規劃導向方面,為解決“風電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速度明顯滯后,特別是在‘三北’地區,風電上網受電網運行條件限制的問題日益突出的難題”,能源主管部門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加快開發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全面推進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按照“因地制宜、就近接入”的原則,推動分散式風電建設。以及在充分挖掘本地風電消納能力的基礎上,借助“三北”地區已開工建設和明確規劃的特高壓跨省區輸電通道,按照“多能互補、協調運行”的原則,統籌風、光、水、火等各類電源,在落實消納市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輸送可再生能源,擴大風能資源的配置范圍,促進風電消納,達到有序建設“三北”大型風電基地的目的。為促進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及成本降低,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太陽能熱利用在城鄉應用,“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分布式光伏和“光伏+”綜合利用工程、在用電集中區域規模化推廣屋頂光伏發電系統;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則建設光伏電站項目;結合土地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創新各類“光伏+”綜合利用商業模式,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等方法。
這些規劃成為可再生能源航路上的燈塔,指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再次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中,蓬勃發展。我國中東部及南方地區的風電開發正成為風電開發的又一股熱潮。而隨著近年來風電技術的發展進步,我國主要風電開發企業也紛紛瞄準了低風速區域的風資源開發和利用,以適應風電市場新的消納和發展需求。據悉,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速在5米/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資源儲量接近9億千瓦。截至2016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突破1500兆瓦,躋身全球前三甲。分布式發展前景迎來快速發展期,2017年上半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711萬千瓦,同比增長2.9倍。
面對陸上風電開發的受限,國家能源局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開發;為了加強對海上風電建設程序的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連續發布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實施細則,對從海上風電規劃到項目建設以及運行管理等環節的行政組織和技術質量工作進行了規范,使之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2016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適當降低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進一步下調了陸上風電價格,海上風電價格維持不變,這體現出管理層支持發展海上風電的決心。電價確定后,國家能源局結合沿海地區風能資源、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和海上風電價格政策,下發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列入的項目共44個,總容量1053萬千瓦。在該方案的下發通知中著重強調了海上風電機組必須經過認證,否則不能參與投標,這對海上風電市場進行了進一步規范,通過保證設備質量降低海上風電開發風險。
隨著海上電價政策的明確、建設成本的持續優化以及配套產業的日漸成熟,我國海上風電在“十三五”期間迎來加速發展期。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吊裝容量僅為1.63吉瓦,但長期來看,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很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各省(市)已規劃的海上風電容量合計超過了56吉瓦。
為切實提高風電消納能力,國家能源局自2012年發布《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2]135號)開始,連續五年針對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下發文件,對前一年的相關情況進行公示與總結,安排本年度相關工作的開展。一系列文件的下發對于各地加強并網與消納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為解決制約我國風電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市場秩序問題,我國能源主管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關于規范風電設備市場秩序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4]412號)著重從加強檢測認證、規范風電設備質量驗收、嚴禁地方政府干預招投標工作以及建立風電產業檢測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對市場秩序加以規范。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在《通知》與多項政策中要求,通過建立風電產業監測和評價體系對風電項目進行監管與規范。目前,該體系已初步建設完成,將成為監測我國風電設備質量、項目管理情況的有力抓手,有效減少惡性競爭現象的產生。除對風電市場進一步加強管理外,“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主管部門還先后下發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強風電場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國能新能[2011]373號)等文件,對于加強風電開發和安全管理,保障風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作用顯著。
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3年和2015年兩次上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已提高至1.9分錢。國家能源價格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對于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具有積極意義,使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所需金額基本得以保障,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電價政策作為最重要的激勵機制,在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適當降低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按風能資源狀況和工程建設條件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此后,雖然面臨棄風限電、電價補貼下發嚴重滯后和CDM業務嚴重收縮等一系列問題,但適度的電價政策和基本穩定的利潤水平還是支撐了風電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穩定發展。然而,2014年風電標桿價格的下調雖然對于引導設備產品技術進步有一定作用,但較大程度地降低了風電產業的利潤水平,對于我國產業的穩定發展不利。電價政策的波動也埋下了一定隱患,搶裝潮已經開始顯現,由此帶來的忽快忽慢的裝機節奏必然引發產業鏈上下游震蕩,對產業平穩發展構成沖擊,易使倉促上馬的項目埋下安全隱患,不利于行業的穩定健康有序發展。這再一次提醒我們,保持政策穩定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目標要求,合理引導新能源投資,促進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各地新能源平衡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效率,為促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于引導光伏市場健康平穩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一直以來,中國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從“金太陽”示范工程到“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工程”,再到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并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將會更具操作性和系統性,并將直接帶動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大規模發展。
國產發力健全產業體系
近年來,我國風電應用市場迅速擴大,本土風電設備企業不斷成長,誕生了不少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目前,我國的風電設備企業數目多,零部件與整機組均形成批量生產,從而提高了產能,促使風電設備產品逐漸國產化,用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產業鏈的細分有助于提高產能和專注技術研發,更使得行業整體得到更有效的運營和發展。
風機整機制造商是風電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目前,風機的累計國產率已達到90%以上。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的制造商共有26家。截至2016年末,金風科技代替Siemens首次躋身前五。海上風電領域,全球前三位分別是西門子、上海電氣和三菱重工—維斯塔斯,中國風電整機商上海電氣躋身全球前三甲,彰顯了整機制造的實力。對于一個完整的風電機組而言,一般由許多零部件組裝而成。風電機組一般有四大風電關鍵零部件:風機葉片、齒輪箱、塔架和發電箱,其成本分別約占機組總成本的23%、15%、15%、10%。從零部件價值量的角度來看,風機葉片的價值量最大,造價約占整個設備的23%。當前,國內涌現出一批具有風機葉片規模生產能力的公司,如中材科技、中復連眾、中航惠騰,棱光實業等,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在零部件生產領域的雄厚實力。受益于風電開發,東方 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作為風電配套企業填補了涼山州裝備制造業的空白,同時吸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涼山州形成了風電葉片、風電主機、玻纖布、機艙罩和塔筒制造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這很好地映射出我國整個風電產業發展的現狀,即從微觀選址到機組選型,從精準設計到精細施工,從智能運維到精益管理,中國風電行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打造了日臻完善的產業體系。
對于光伏產業,依賴進口原材料一度是行業發展的桎梏。近年來,我國實現了制約光伏發展的多晶硅產量的飛速提高。2015年,全球多晶硅產量持續上升,總產量達到34萬噸,同比增長12.6%,其中我國多晶硅產量約為16.5萬噸,同比增長25%,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比較明顯的規模、集群和成本優勢,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原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發電系統—光伏電站”的完整全產業鏈。并且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副配料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這些都為中國分布式光伏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產業支撐和良好的開發環境。
著眼創新打造技術強國
近十年,我國風電和光伏實現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大跨越,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了全球化研發體系,并且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帶動基礎制造業不斷提升。在大型化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正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適用于我國特殊環境和風況條件的風電機組設計制造全球領先。
在風電設備制造能力方面,華銳風電3.0兆瓦、上海電氣3.6兆瓦、金風科技2.5兆瓦、遠景能源4.0兆瓦機組相對成熟,湘電風能、海裝風電、東方 電氣均有5兆瓦樣機小批量銷售,華銳風電、聯合動力、明陽風電6.0兆瓦樣機已安裝。早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就實現了110千伏和220千伏海上升壓站順利安裝;實現了國內最長距離110千伏三芯海底光電復合纜成功敷設,突破了220千伏海纜敷設技術;實現了國內最大的自升式平臺船投運,作業水深可達40米。此外,全亞洲最大的華能如東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進入商業運營階段,應用了5兆瓦風電機組安裝、單樁無過渡段設計和施工等先進技術和裝備。
在光伏發電技術方面,我國光伏行業技術進步較快,光伏組件制造、光電轉換效率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多晶硅制造工藝不斷優化和多晶硅制造設備國產化促使多晶硅能耗水平和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晶及多晶硅電池技術持續改進、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8.3%。創新為立足之本的觀念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體現得越發明顯。中國風電、光伏產業以技術為支撐,跨步發展,讓世人又一次見證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非凡與超越,這大寫的中國技術值得世界凝神矚目與細細聆聽。
走出國門彰顯國際風范
我國是光伏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組件和電池產量占全球比例均接近70%。我國光伏電池片出口至70多個國家或地區,光伏組件出口至近200個國家或地區。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國,風電機組出口至28個國家和地區。風電和光伏對國際市場的開拓,一方面拉動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成為我國從“傳統制造大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而“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產品,為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開始在海外籌備建廠。
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作為市場準入條件的風電機組認證機制,提高認證水平,我國認證企業不斷努力先于設備企業走出國門,通過形成互認關系和提高國際采信能力,為設備企業參與國際市場保駕護航。例如,金風科技便是通過與鑒衡認證合作走向世界六大洲的數十個國家。走出國門,不是偶然,而是每一個產業人堅守和拼搏換來的必然。只有“走出去”,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成為守護國家言論的堅強壁壘。也只有“走出去”,才能躍向另一方更加廣闊的平臺,才能在收獲榮譽的同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拉動經濟發揮社會效益
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按《能源轉型加速度: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的協同效益》報告測算,2016~2030年期間,風光發電累計拉動投資約5.4萬億元,拉動總GDP增長約14.3萬億元。社會效益更加明顯,除了以低成本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之外,2015年帶動直接就業45萬人,2030年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將達到770萬人,遠遠超過現在整個煤炭和石油行業所有員工數量。這無疑為處于就業難困境中的社會謀得了巨大的福祉。
綠色和平等機構的相關研究表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產生巨大的能源和環境效益。在能源效益方面,2015年中國風光發電總共替代近6000萬噸標準煤,到2030年中國風光發電將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量近3億噸標準煤,這幾乎相當于法國2015年全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將節水36億立方米,相當于2億人口全年的基本用水量。在環境效益方面,相比燃煤發電,2015年中國風光發電的外部環境收益約為0.16元/千瓦時。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河北張家口對風電的補貼僅為0.14元/千瓦時,已低于單位外部環境收益,風電環境效益顯現。
與此同時,在備受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上,風電和光伏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2016年,我國風電發電量241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年發電量662億千瓦時。根據發電煤耗替代轉換系數進行測算,2016年風電、光伏總發電量可替代標準煤共計約9680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約2.47億噸、二氧化硫11.98萬噸、氮氧化物11.05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