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鎮賚縣鎮賚鎮架其村,一座占地12公頃的光伏電站格外顯眼,19200塊的多晶硅光伏板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光伏場區內,一條條電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傳輸到了電網……
隨著架其村的并網發電成功,鎮賚縣82個貧困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已全部裝機完成,實現并網發電,自此,光伏鋪就了一條助力百姓脫貧增收的“光明路”。
高起點找到致富的“金點子”
光伏扶貧被國家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是有效促進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為貫徹落實國家光伏扶貧政策,鎮賚縣于今年啟動實施了投資3.1億元的8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該項目總裝機容量41兆瓦,年實現產值5420萬元,主要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和村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為解決土地和電網接入條件問題,節約建設成本,該縣將82個村級電站采取集中聯建方式,分布到21個建設點。架其村是這21個建設點中最大的一個,由架其村、六合村、西乃力村等12個村集中聯建,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可為每個村集體增收約60萬元。同時,發電站項目采取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光伏板之間的樁距為10米,組件高度4米以上,滿足了農業機械化作業。光伏組件單板安裝也滿足了種植農作物、發展養殖業需達到70%的光照條件,實現了“光伏+農業”的疊加收益扶貧。在利好的條件下,架其村以合作社形式在電站光伏板下建了瓜菜種植區和牧業養殖區,計劃種植瓜菜大棚5棟共2500平方米,養殖生態雞1萬只,預計年可獲利20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400元。
“架其村是鎮賚縣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的一個縮影,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了我縣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對太陽能資源的開發,連續20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既推動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開展,又加快了清潔能源建設步伐。”鎮賚縣能源辦主任王成峰介紹說。
新模式因地制宜“撒陽光”
光伏扶貧成為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保障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重要路徑,也成為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實現轉型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成本低、收益高,在效益分配上,鎮賚縣創新模式,因地制宜,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確保了貧困戶有穩定收入。在收益上,82個貧困村每村年上網發電量75萬度,按每度電0.88元計算,年發電收入約為66萬元。在分配模式上,82個貧困村電站收益全部上繳縣扶貧辦,由縣扶貧辦統一分配,將全部收益的50%直接用于補貼貧困村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剩余50%用于村屯基礎設施建設。各鄉鎮、村還可以通過設置公益崗位、開展公益事業和設立獎補等形式分配發電收益,讓貧困戶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在分配對象及標準上,主要面向無勞動能力的學齡前兒童、貧困家庭學生、大病人口、殘疾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至200元的不同等級標準進行直接分配。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據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實行按勞分配。在分配流程上,堅持收益分配依法、公開、透明的原則,縣扶貧辦在財政、紀檢、審計部門的協作監督下,將電站收益分發給82個貧困村。收益分配決定在村屯公示7天后,再由村里負責打入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賬戶。對公益崗位和臨時雇工的,由村里靈活掌握,按日或按月以工資形式支付勞動報酬。
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促進當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該縣積極推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和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光伏+農業”“光伏+牧業”和“光伏+漁業”的疊加收益扶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效益,同時還可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貧困戶就業。
上下聯動撐起一片“艷陽天”
鎮賚縣委、縣政府借政策東風,抓住國家光伏扶貧工程建設機遇,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先后出臺了光伏扶貧相關支持政策,大力推動實施光伏扶貧項目,使扶貧由“輸血”轉變為“造血”,讓光伏之光照遍全域,從而實現光伏產業發展與光伏扶貧互惠共贏。
為了把這項惠民項目做實做好,鎮賚縣成立了光伏扶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能源辦。縣能源辦牽頭組織各鄉鎮、農電局、工程技術人員,利用2個月時間,足跡踏遍了82個貧困村進行科學規劃項目選址。根據貧困村有土地無上網接入條件或有上網接入條件無土地的實際情況,最終決定采取集中聯建的方式進行,41兆瓦建設規模合并21個建設點建設,可節約外送線路建設成本2000余萬元。建設地點確定后,第一時間組織協調各鄉鎮和項目建設單位辦理工程招標、監理招標、工程設計、電網接入、用地許可、環境評價等前期手續,并組織項目開工建設,同時做村民思想工作,為村民講解項目建設的扶貧效益,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證了工程施工進度,最終在今年6月30日前,21個建設點全部并網發電。白城地區第一個村級扶貧電站在鎮賚發電,鎮賚也成為全市第一個完成全部并網發電的縣(市)。
20年的穩定增收如同陽光灑照,光伏扶貧之光必將成為照進每一個貧困戶心中的“冬日暖陽”。
隨著架其村的并網發電成功,鎮賚縣82個貧困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已全部裝機完成,實現并網發電,自此,光伏鋪就了一條助力百姓脫貧增收的“光明路”。
高起點找到致富的“金點子”
光伏扶貧被國家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是有效促進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為貫徹落實國家光伏扶貧政策,鎮賚縣于今年啟動實施了投資3.1億元的8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該項目總裝機容量41兆瓦,年實現產值5420萬元,主要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和村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為解決土地和電網接入條件問題,節約建設成本,該縣將82個村級電站采取集中聯建方式,分布到21個建設點。架其村是這21個建設點中最大的一個,由架其村、六合村、西乃力村等12個村集中聯建,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可為每個村集體增收約60萬元。同時,發電站項目采取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光伏板之間的樁距為10米,組件高度4米以上,滿足了農業機械化作業。光伏組件單板安裝也滿足了種植農作物、發展養殖業需達到70%的光照條件,實現了“光伏+農業”的疊加收益扶貧。在利好的條件下,架其村以合作社形式在電站光伏板下建了瓜菜種植區和牧業養殖區,計劃種植瓜菜大棚5棟共2500平方米,養殖生態雞1萬只,預計年可獲利20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400元。
“架其村是鎮賚縣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的一個縮影,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了我縣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對太陽能資源的開發,連續20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既推動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開展,又加快了清潔能源建設步伐。”鎮賚縣能源辦主任王成峰介紹說。
新模式因地制宜“撒陽光”
光伏扶貧成為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保障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重要路徑,也成為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實現轉型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成本低、收益高,在效益分配上,鎮賚縣創新模式,因地制宜,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確保了貧困戶有穩定收入。在收益上,82個貧困村每村年上網發電量75萬度,按每度電0.88元計算,年發電收入約為66萬元。在分配模式上,82個貧困村電站收益全部上繳縣扶貧辦,由縣扶貧辦統一分配,將全部收益的50%直接用于補貼貧困村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剩余50%用于村屯基礎設施建設。各鄉鎮、村還可以通過設置公益崗位、開展公益事業和設立獎補等形式分配發電收益,讓貧困戶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在分配對象及標準上,主要面向無勞動能力的學齡前兒童、貧困家庭學生、大病人口、殘疾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至200元的不同等級標準進行直接分配。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據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實行按勞分配。在分配流程上,堅持收益分配依法、公開、透明的原則,縣扶貧辦在財政、紀檢、審計部門的協作監督下,將電站收益分發給82個貧困村。收益分配決定在村屯公示7天后,再由村里負責打入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賬戶。對公益崗位和臨時雇工的,由村里靈活掌握,按日或按月以工資形式支付勞動報酬。
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促進當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該縣積極推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和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光伏+農業”“光伏+牧業”和“光伏+漁業”的疊加收益扶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效益,同時還可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貧困戶就業。
上下聯動撐起一片“艷陽天”
鎮賚縣委、縣政府借政策東風,抓住國家光伏扶貧工程建設機遇,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先后出臺了光伏扶貧相關支持政策,大力推動實施光伏扶貧項目,使扶貧由“輸血”轉變為“造血”,讓光伏之光照遍全域,從而實現光伏產業發展與光伏扶貧互惠共贏。
為了把這項惠民項目做實做好,鎮賚縣成立了光伏扶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能源辦。縣能源辦牽頭組織各鄉鎮、農電局、工程技術人員,利用2個月時間,足跡踏遍了82個貧困村進行科學規劃項目選址。根據貧困村有土地無上網接入條件或有上網接入條件無土地的實際情況,最終決定采取集中聯建的方式進行,41兆瓦建設規模合并21個建設點建設,可節約外送線路建設成本2000余萬元。建設地點確定后,第一時間組織協調各鄉鎮和項目建設單位辦理工程招標、監理招標、工程設計、電網接入、用地許可、環境評價等前期手續,并組織項目開工建設,同時做村民思想工作,為村民講解項目建設的扶貧效益,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證了工程施工進度,最終在今年6月30日前,21個建設點全部并網發電。白城地區第一個村級扶貧電站在鎮賚發電,鎮賚也成為全市第一個完成全部并網發電的縣(市)。
20年的穩定增收如同陽光灑照,光伏扶貧之光必將成為照進每一個貧困戶心中的“冬日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