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推出的“光電建筑一體化計劃”和“金太陽工程”只是為中國光伏應用這場“盛宴”端上兩道開胃小菜的話,那么最快今年年內推出的《上網電價法》無疑是“盛宴”開席后必不可缺的正餐。
作為全球最主流的政府補貼光伏應用模式,一個固定的上網電價政策有助于建立長期明確的規劃,讓所有的光伏企業、投資者或其他參與方能明確判斷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從而有信心進一步向這一領域投資。在發達國家,上網電價政策的推出通常是當地光伏應用市場正式啟動乃至蓬勃發展的標志。
但對中國來說,從去年起就開始傳聞要推的上網電價政策至今未出,令國內光伏應用的前景仍然云山霧繞。
一位權威人士近期向上海證券報透露,有關部門目前采取的是復制當年確定風電上網電價的做法,即通過招標來考量光伏企業的成本底線,再據此確認光伏上網電價的合理區間。據稱,目前有關部門的“心理價位”仍在去年敦煌項目招標電價――1.09元/千瓦時左右,但多數光伏企業的“心理價位”卻高于這一水平。
為了解當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真實成本,本報記者花費數月對國內近十家主要光伏制造商進行一番摸底調查,從中了解到,國內少數薄膜電池企業已能承受1元/千瓦時以下的上網電價,其發電成本可低至0.8元/千瓦時;而多數晶體硅電池企業的成本仍相對高昂,故希望國家將標桿電價定在1.2至1.3元以上,最高的則希望定在1.5元/千瓦時。
1元上網電價時代有望提前到來
去年,中國相繼推出“光電建筑一體化計劃”和“金太陽工程”,宣告了補貼光伏應用的大門在國內首次開啟,令業界一度雀躍。但很快,人們發現由于補貼量有限,加上審批環節冗長,上述兩項政策難以真正承載啟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重任。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上述項目申報過程中有不少企業都有虛報成本和造假之嫌,甚至出現一些企業采購不合格產品“以次充好”的情形,使得補貼計劃在實施中“走樣”。
而在多數專家看來,無論光電建筑一體化還是金太陽工程都只是“權宜之計”,能否實現上網發電才是決定國內光伏市場是否真正啟動的關鍵步驟。
“其實在歐洲,基本都采取電價補貼的方式。這種方式最容易操作,而且很透明。”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秘書長魏啟東對本報記者說。
但實現光伏上網發電的一大難點在于政府給多少上網電價:這個價格不能太高,越高則意味著消費者負擔越重;但也不能太低,越低則光伏企業參與積極性越小。
為探尋國內光伏發電的成本底線,國家去年曾對敦煌1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下稱“敦煌項目”)實施招標,結果有企業投出了0.69元/千瓦時的超低價,引發業界嘩然。盡管中央最后確定了1.09/千瓦時的中標價,但關于光伏上網的成本之爭始終未曾熄火。
事實上,中國迄今仍未推出這項政策的首要原因也在于此。
但時過境遷。在金融海嘯的沖刷下,光伏成本已一降再降。以光伏業一直期待達到的每度電1元的上網電價目標為例:去年4月,業內13家主要光伏企業發布《洛陽宣言》時還預計要到2012年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在本報記者的此番調查中,已有企業表示,今年的光伏發電成本可降至0.8元/千瓦時,由此可承受1元/千瓦時左右的標桿上網電價。
這意味著,國家出臺上網電價政策的時機也已接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