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光伏扶貧出現后,在光伏扶貧模式上,光伏企業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近日,由江蘇中利集團首創的貧困村光伏農場模式在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扶貧促進會、可再生能源學會、江蘇省農科院等17個部委辦專家組織的論證會上通過部級論證,專家論證組一致認為:中利“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大幅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填補“國內外空白”。創新“光伏農場”實現疊架收益扶貧,是一條多方共贏、利國利民的新路徑,具備規模推廣價值。
三年探索 中利首創“貧困村光伏農場”新模式
記者從中利集團獲悉,貧困村光伏農場是中利集團在原有“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基礎上,通過三年的研究、探索,全新推出的一種精準脫貧創新項目。
光伏農場即可種植水稻、麥子、玉米等糧食,又可同時搞中草藥、油用牡丹、無土栽培、養豬、羊、魚、家禽類、花卉、觀光旅游等特色種養殖。糧食平均畝產收益達到了3000元以上,特色種養殖平均畝產收益達到了8000元以上。
在光伏農場的幫扶模式基礎上,還可以延伸發展“村企合作制”農場,實現全村農田農場化種植發展。創新了智能光伏+特色農業+觀光旅游+農民就業的疊加收益,切實可行讓貧困村農民實現25年穩定收益的精準脫貧。
覆蓋產前、產中、產后 光伏農場實現多項創新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不論是哪種模式,貧困村光伏農場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創新。
在初始安裝方面,將光伏組件架到4米以上高度,光伏支架的樁距跨度達到10米,使光照率達到75%以上,全面實現了“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的大型機械化耕種。2016年11月14日,經中國農科院等技術專家,對中利光伏農場水稻項目現場實產驗收,水稻畝產達到 602.1公斤,高于本區域其它水稻畝產。
在農作物生長階段,中利集團創新研發了“智能光伏”云中心監控系統,對農作物的環境溫度、土壤濕度、肥力等實時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利用光伏支架上的裝置噴管,創新實現理了自動噴淋、噴灌、施肥等“智慧農業”。同時,利用光伏電源,創新設置了太陽能殺蟲燈、除四害儀器等智能管理系統,創新實現了“無公害”休閑農業。
在農業大棚的栽培技術上,利用光伏支架加設了塑料薄膜頂棚,大幅降低了傳統農業大棚的土地面積和大棚成本。采用營養液體無土栽培技術,種植各類無公害蔬菜,畝產可達到1萬元以上凈利潤,等同光伏發電的畝產收益。更重要的是,這兩項技術的創新,可以在鹽堿地、沙漠地區幫助建設村級“光伏農場”,不需要土地改良成本,提高扶貧收益。
在土地綜合利用率方面,中利集團的光伏農場將所有道路、水渠、設備用房等都設置在光伏下面。傳統光伏電站項目100MW占地3000畝以上,該創新項目只需2000畝以內,節約土地40%以上。
工資制脫貧致富 25年疊加收益脫貧
創新的扶貧模式贏得了各界的認可,從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10.17扶貧日論壇”當天簽訂15個貧困縣的“包縣脫貧”協議開始,目前中利集團已累計簽訂了40多個貧困縣的包縣脫貧協議。
“從去年11月30日首個‘包縣脫貧’項目在安徽靈璧縣開工建設,目前我們已經在安徽靈璧、重慶豐都、吉林白城、四川宣漢等10多個貧困縣開工建設。”該負責人表示,創新精準扶貧模式,得到了貧困縣各級政府的高度肯定,某貧困村支部書記在開工儀式上感慨發言:這是真正的穩定收益扶貧,感謝國家扶貧辦、能源局、銀行和幫扶企業的大力支持……
對于很多人最關心的中利貧村光伏農場怎樣扶貧的問題,該負責人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建設一個0.4MW的項目,總投入約280萬元。按照國家目前光伏上網電價計算,光伏發電(平均)收入約52萬元/年。光伏農場約12畝土地的特色農業,種植中草藥、中藏藥、油用牡丹、無土栽培種植、特種養殖等,能實現特色農業凈收益5萬元以上/年,累計全年收益約57萬元。 按15年等額還本、付息計算,每年還本約18萬元、支付利息約6萬元、運維等管理費用約4萬元,全年累計支出約28萬元,按不同類別光照地區分別約為24萬元~29萬元的貧困村扶貧凈收益。而光伏農場可提供貧困農民就業約30人。實施全村土地“村企合作制農場”發展,可提供貧困農民就業(2人/畝)約200人,實現20年農場工資制脫貧致富。
至于初始電站的資金來源問題,中利集團發起成立了100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結合政策性銀行提供80%扶貧貸款,建成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縣所有,讓貧困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特色農場,實現25年疊加收益脫貧。
三年探索 中利首創“貧困村光伏農場”新模式
記者從中利集團獲悉,貧困村光伏農場是中利集團在原有“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基礎上,通過三年的研究、探索,全新推出的一種精準脫貧創新項目。
光伏農場即可種植水稻、麥子、玉米等糧食,又可同時搞中草藥、油用牡丹、無土栽培、養豬、羊、魚、家禽類、花卉、觀光旅游等特色種養殖。糧食平均畝產收益達到了3000元以上,特色種養殖平均畝產收益達到了8000元以上。
在光伏農場的幫扶模式基礎上,還可以延伸發展“村企合作制”農場,實現全村農田農場化種植發展。創新了智能光伏+特色農業+觀光旅游+農民就業的疊加收益,切實可行讓貧困村農民實現25年穩定收益的精準脫貧。
覆蓋產前、產中、產后 光伏農場實現多項創新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不論是哪種模式,貧困村光伏農場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創新。
在初始安裝方面,將光伏組件架到4米以上高度,光伏支架的樁距跨度達到10米,使光照率達到75%以上,全面實現了“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的大型機械化耕種。2016年11月14日,經中國農科院等技術專家,對中利光伏農場水稻項目現場實產驗收,水稻畝產達到 602.1公斤,高于本區域其它水稻畝產。
在農作物生長階段,中利集團創新研發了“智能光伏”云中心監控系統,對農作物的環境溫度、土壤濕度、肥力等實時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利用光伏支架上的裝置噴管,創新實現理了自動噴淋、噴灌、施肥等“智慧農業”。同時,利用光伏電源,創新設置了太陽能殺蟲燈、除四害儀器等智能管理系統,創新實現了“無公害”休閑農業。
在農業大棚的栽培技術上,利用光伏支架加設了塑料薄膜頂棚,大幅降低了傳統農業大棚的土地面積和大棚成本。采用營養液體無土栽培技術,種植各類無公害蔬菜,畝產可達到1萬元以上凈利潤,等同光伏發電的畝產收益。更重要的是,這兩項技術的創新,可以在鹽堿地、沙漠地區幫助建設村級“光伏農場”,不需要土地改良成本,提高扶貧收益。
在土地綜合利用率方面,中利集團的光伏農場將所有道路、水渠、設備用房等都設置在光伏下面。傳統光伏電站項目100MW占地3000畝以上,該創新項目只需2000畝以內,節約土地40%以上。
工資制脫貧致富 25年疊加收益脫貧
創新的扶貧模式贏得了各界的認可,從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10.17扶貧日論壇”當天簽訂15個貧困縣的“包縣脫貧”協議開始,目前中利集團已累計簽訂了40多個貧困縣的包縣脫貧協議。
“從去年11月30日首個‘包縣脫貧’項目在安徽靈璧縣開工建設,目前我們已經在安徽靈璧、重慶豐都、吉林白城、四川宣漢等10多個貧困縣開工建設。”該負責人表示,創新精準扶貧模式,得到了貧困縣各級政府的高度肯定,某貧困村支部書記在開工儀式上感慨發言:這是真正的穩定收益扶貧,感謝國家扶貧辦、能源局、銀行和幫扶企業的大力支持……
對于很多人最關心的中利貧村光伏農場怎樣扶貧的問題,該負責人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建設一個0.4MW的項目,總投入約280萬元。按照國家目前光伏上網電價計算,光伏發電(平均)收入約52萬元/年。光伏農場約12畝土地的特色農業,種植中草藥、中藏藥、油用牡丹、無土栽培種植、特種養殖等,能實現特色農業凈收益5萬元以上/年,累計全年收益約57萬元。 按15年等額還本、付息計算,每年還本約18萬元、支付利息約6萬元、運維等管理費用約4萬元,全年累計支出約28萬元,按不同類別光照地區分別約為24萬元~29萬元的貧困村扶貧凈收益。而光伏農場可提供貧困農民就業約30人。實施全村土地“村企合作制農場”發展,可提供貧困農民就業(2人/畝)約200人,實現20年農場工資制脫貧致富。
至于初始電站的資金來源問題,中利集團發起成立了100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結合政策性銀行提供80%扶貧貸款,建成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縣所有,讓貧困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特色農場,實現25年疊加收益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