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光伏電站、近看千畝魚塘,這就是“上面發電、下面養魚”的華電興化8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近2000畝的魚塘被一塊塊深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覆蓋著,沿魚塘邊變壓器嗡嗡作響,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魚蝦歡快地暢游。“總承包單位只用了4個月就完成了設計、施工,讓我們光伏電站趕在時間節點前并網發電,拿到了國家的光伏補貼電價,去年發電接近1億度,售電收入8600多萬,還不包括水里魚蝦、螃蟹等水產的近1500萬收入”該電站項目負責人這樣介紹電站的運營和贏利情況,“這要感謝總包單位華東院的工匠精神,依靠他們在設計上的創新和在現場施工上的拼搏,我們這個項目才會有這么好的收益,還成為了集團的標桿項目。”
工匠精神,是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和理念。華東院在興化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一直秉持工匠精神,對設計方案精雕細琢、對項目建設精細化管理。項目組每一位成員都像工匠一樣,不斷地雕琢自己的產品,持續改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光伏入水 互惠共贏
泰州興化市地屬淮河流域,地形平坦、開闊,境內河道縱橫,湖蕩棋布,太陽能資源也較豐富,適合大型光伏電站布局,但就是缺乏大面積的土地來進行建設。為了破解當地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用地難題,華東院通過特殊設計的太陽能板支架系統,將光伏面板支架立體布置于魚塘上方及沿岸,順利地將8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布置在了近2000畝的魚塘上面,魚塘上層用于光伏發電,光伏板下面的水體仍然可以用于水產養殖(對于喜陰的蝦、蟹類水產還能提高產量),各排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留有漁船和檢修小船的通道,同時也能保證了水體有一定的光照度。由于不需要占用寶貴的農業、工業、住宅用地,這不僅節約了土地,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經濟價值,在發電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水產養殖,具有“一地兩用”的特點,“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華電興化8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蘇北地區第一個大型“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它的順利投運為水鄉地區綜合發展新能源產業開辟了一塊新天地,對加快推動當地光伏清潔能源應用及產業的再升級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突出的特點、難點是魚塘環境復雜、工程規模大、施工周期短。本項目一開工就是高峰,沒有起步階段,沒有磨合期。設計人員在現場、設備資料缺乏的情況下,加班加點,憑借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反復比選驗證,保質保量完成設計任務,確?,F場施工進度。同時還需要根據項目現場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修改方案。例如,由于業主方征地原因,4個發電方陣的場地調整,設計案完全改變,已經生產到貨的幾十噸的光伏支架檁條無法使用。設計人員經過對圖紙及檁條到貨情況的仔細研究、分析,重新設計了布置方案,將A模塊全部調整為E模塊,調整樁間距,盡可能使用現場剩余檁條,降低了現場的施工難度,保證了工期。設計人員的辛勤付出是項目按時發電的堅強后盾。
而在項目現場,設備物資眾多,到貨時間集中,僅光伏區就有500多車次3萬3千多根PHC管樁;300多車次26萬多塊光伏組件;100多車次4000多噸光伏支架;近40車箱變、逆變,數十車各類電纜等工程物資,平均每天到貨大型卡車10-20車次,給現場的物資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為加快施工進度,現場多片光伏方陣同時施工,施工人員眾多,在保證進度的同時,確保施工質量管理是另一個難點。項目組所有成員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借助科學的管理方法及制度,漂亮地打贏了這場“戰役”。
工程質量管理是項目最終成敗的關鍵,在2000畝的施工場地十幾個光伏方陣同時施工,并網發電時間后門關死,工程質量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從打樁開始到最后的并網送電,項目組在質量管理中做到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例如組件螺栓的緊固工序,施工人員需要對130多萬個組件螺栓進行緊固,工作量巨大且繁瑣,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容易出現馬虎懈怠的情況。雖然說螺栓緊固是一項不起眼工序,但若緊固不到位易造成運行中光伏組件掉落,影響電站穩定運行。項目部通過質量管理分析,將其作為質量管理的重點對象,重點檢查,安排施工分包單位人員落實每一施工區域質量責任,并進行嚴格自檢,隨機抽檢,努力做到工程質量“零缺陷”。
開拓思想 勇于創新
興化8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華東院第一個總承包的“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東院新能源工程分公司和建設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漁光互補”項目組。在設計和施工階段,項目組成員不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和創新交流會,針對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及管理問題,采取頭腦風暴法進行討論。會議鼓勵所有人自由發表言論,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把創新意識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抓住每一個創新點,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實際問題,同時做到人人講創新,人人能創新,在項目實施期間取得了大量設計創新和國家專利。
為了滿足項目工期的需要,本項目采用了雙拼直流電纜、預裝式變電站等設計方案,大幅度縮短了施工周期,確保項目按時并網發電。設計人員針對箱變與逆變器平臺均布置在水面上,檢修需要駕船多次上下的困難,巧妙利用兩平臺間已有樁位,增置鋼格柵通道,可以從一個平臺直接進入另一個平臺,解決了檢修不便的問題。在本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設計人員和項目現場管理人員開拓思想,勇于創新,先后提出了《光伏組件支架》、《光伏逆變器保護裝置》、《五相光伏逆變器預組裝分站房》、《軟啟動光伏逆變器及光伏發電系統》、《具有故障點定位功能的電網系統》、《光伏組件清洗裝置》等2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和《含有環形網絡的電網系統的故障點定位方法及電網系統》、《降壓并網光伏逆變器及其啟機方法》、《多相光伏逆變器及其控制方法》等發明專利10項,這些創新對縮短施工周期、提高質量、增加項目收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華東院以打造“建設精品工程,打造精英團隊”為目標,高標準、嚴要求,在困難重重中敢于創新、奮勇拼搏,順利完成了興化“漁光互補”光伏項目總承包的建設任務,為業主提供了一座滿意的光伏電站,彰顯了華東院總包業務水平。本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約為1億度,節約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萬噸,為當地政府增加稅收2800多萬元,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當地水鄉地區綜合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推動光伏清潔能源應用及產業的再升級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工匠精神,是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和理念。華東院在興化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一直秉持工匠精神,對設計方案精雕細琢、對項目建設精細化管理。項目組每一位成員都像工匠一樣,不斷地雕琢自己的產品,持續改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光伏入水 互惠共贏
泰州興化市地屬淮河流域,地形平坦、開闊,境內河道縱橫,湖蕩棋布,太陽能資源也較豐富,適合大型光伏電站布局,但就是缺乏大面積的土地來進行建設。為了破解當地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用地難題,華東院通過特殊設計的太陽能板支架系統,將光伏面板支架立體布置于魚塘上方及沿岸,順利地將8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布置在了近2000畝的魚塘上面,魚塘上層用于光伏發電,光伏板下面的水體仍然可以用于水產養殖(對于喜陰的蝦、蟹類水產還能提高產量),各排太陽能電池板之間留有漁船和檢修小船的通道,同時也能保證了水體有一定的光照度。由于不需要占用寶貴的農業、工業、住宅用地,這不僅節約了土地,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經濟價值,在發電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水產養殖,具有“一地兩用”的特點,“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華電興化8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蘇北地區第一個大型“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它的順利投運為水鄉地區綜合發展新能源產業開辟了一塊新天地,對加快推動當地光伏清潔能源應用及產業的再升級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突出的特點、難點是魚塘環境復雜、工程規模大、施工周期短。本項目一開工就是高峰,沒有起步階段,沒有磨合期。設計人員在現場、設備資料缺乏的情況下,加班加點,憑借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反復比選驗證,保質保量完成設計任務,確?,F場施工進度。同時還需要根據項目現場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修改方案。例如,由于業主方征地原因,4個發電方陣的場地調整,設計案完全改變,已經生產到貨的幾十噸的光伏支架檁條無法使用。設計人員經過對圖紙及檁條到貨情況的仔細研究、分析,重新設計了布置方案,將A模塊全部調整為E模塊,調整樁間距,盡可能使用現場剩余檁條,降低了現場的施工難度,保證了工期。設計人員的辛勤付出是項目按時發電的堅強后盾。
而在項目現場,設備物資眾多,到貨時間集中,僅光伏區就有500多車次3萬3千多根PHC管樁;300多車次26萬多塊光伏組件;100多車次4000多噸光伏支架;近40車箱變、逆變,數十車各類電纜等工程物資,平均每天到貨大型卡車10-20車次,給現場的物資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為加快施工進度,現場多片光伏方陣同時施工,施工人員眾多,在保證進度的同時,確保施工質量管理是另一個難點。項目組所有成員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借助科學的管理方法及制度,漂亮地打贏了這場“戰役”。
工程質量管理是項目最終成敗的關鍵,在2000畝的施工場地十幾個光伏方陣同時施工,并網發電時間后門關死,工程質量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從打樁開始到最后的并網送電,項目組在質量管理中做到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例如組件螺栓的緊固工序,施工人員需要對130多萬個組件螺栓進行緊固,工作量巨大且繁瑣,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容易出現馬虎懈怠的情況。雖然說螺栓緊固是一項不起眼工序,但若緊固不到位易造成運行中光伏組件掉落,影響電站穩定運行。項目部通過質量管理分析,將其作為質量管理的重點對象,重點檢查,安排施工分包單位人員落實每一施工區域質量責任,并進行嚴格自檢,隨機抽檢,努力做到工程質量“零缺陷”。
開拓思想 勇于創新
興化8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華東院第一個總承包的“漁光互補”發電項目,華東院新能源工程分公司和建設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漁光互補”項目組。在設計和施工階段,項目組成員不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和創新交流會,針對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及管理問題,采取頭腦風暴法進行討論。會議鼓勵所有人自由發表言論,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把創新意識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抓住每一個創新點,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實際問題,同時做到人人講創新,人人能創新,在項目實施期間取得了大量設計創新和國家專利。
為了滿足項目工期的需要,本項目采用了雙拼直流電纜、預裝式變電站等設計方案,大幅度縮短了施工周期,確保項目按時并網發電。設計人員針對箱變與逆變器平臺均布置在水面上,檢修需要駕船多次上下的困難,巧妙利用兩平臺間已有樁位,增置鋼格柵通道,可以從一個平臺直接進入另一個平臺,解決了檢修不便的問題。在本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設計人員和項目現場管理人員開拓思想,勇于創新,先后提出了《光伏組件支架》、《光伏逆變器保護裝置》、《五相光伏逆變器預組裝分站房》、《軟啟動光伏逆變器及光伏發電系統》、《具有故障點定位功能的電網系統》、《光伏組件清洗裝置》等2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和《含有環形網絡的電網系統的故障點定位方法及電網系統》、《降壓并網光伏逆變器及其啟機方法》、《多相光伏逆變器及其控制方法》等發明專利10項,這些創新對縮短施工周期、提高質量、增加項目收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華東院以打造“建設精品工程,打造精英團隊”為目標,高標準、嚴要求,在困難重重中敢于創新、奮勇拼搏,順利完成了興化“漁光互補”光伏項目總承包的建設任務,為業主提供了一座滿意的光伏電站,彰顯了華東院總包業務水平。本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約為1億度,節約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萬噸,為當地政府增加稅收2800多萬元,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當地水鄉地區綜合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推動光伏清潔能源應用及產業的再升級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