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濱區諸葛鎮下徐馬村的王夢圓今年上四年級,平時下課和同學們玩耍之余,總喜歡到學校圍墻邊“看一看表”。
她要看的并非時間。在今年學校開設的科學課上,老師會不時給同學們說起“光伏”的事兒。下課后,王夢圓就去找圍墻邊那塊覆蓋在透明罩子下的電表。自從今年2月開動以來,電表上面的數字每天都不一樣,最新的數字已經跳到了“8976”。
這說明裝在學校樓頂的光伏板已經生產了8976千瓦時電。“按照當初定的一度電九毛八的價格算,俺村的貧困戶增收了快一萬塊錢。”下徐馬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官書高興地說。
諸葛鎮原本有潘溝、上徐馬、下徐馬三個貧困村,今年那兩個村順利脫貧,只剩下徐馬村一個。怎么保證鎮上最后一個貧困村加速脫貧,成了大家伙兒討論的熱點。
討論來討論去,答案最后定到了光伏項目上:按照資金量計算,村里裝機容量可達25千瓦,年發電量在3萬千瓦時至3.5萬千瓦時,年總收益在2.9萬元至3.4萬元,算到每個貧困戶頭上,每年可增加收入800元到1000元……怎么想都劃算。
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投入較少,節能環保,是近年國家和省、市積極倡導、推廣的綠色環保扶貧項目。抓住這個絕好的機會,脫貧就能多個“發動機”。
說干就干。如何讓貧困戶了解和接受這一項目?怎樣對接相關安裝公司?相關的建設難題如何克服?如何快速建成投用從而收到效益?……隨著一系列細節問題的逐步解決,會議開起來了,合同簽起來了,鎮上和村里還多次前往新安縣等地參觀學習,從手續辦理到建設安裝,再到管理維護,一整套流程都得了解。
為了讓貧困戶進一步降低成本,經過商議,村里決定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光伏發電設備安裝公司提供設備和相關安裝服務,由村里成立的涵蓋所有貧困戶的合作社負責對接安裝公司并負責后續運營、分紅等事宜,設備和安裝費用則由貧困戶從村互助社中貸款承擔。
方案有了,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廣大基層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宣講組一家一戶講解,讓貧困戶放心。
“當時每天開會就是給大家宣傳這件事。”下徐馬村六組的貧困戶吉戰堂說,隨著宣傳的深入,村里大字不識的人也知道啥叫“光伏發電”。由于協調順利,僅用15天就完成勘察、前期設計、備案等工作,后續的建設更是快馬加鞭。今年2月,一排排光伏板立在了下徐馬村小學的樓頂。
今年按照規劃,下徐馬村又引進了茶飲料生產等一系列到戶增收項目,進一步保證村子脫貧。如今,在已經脫貧的徐馬村和潘溝村,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相關發電設備也紛紛出現在村子里。一排排“光保障”不僅成了貧困村脫貧的“推進器”,還成為已脫貧村的“定心丸”。
她要看的并非時間。在今年學校開設的科學課上,老師會不時給同學們說起“光伏”的事兒。下課后,王夢圓就去找圍墻邊那塊覆蓋在透明罩子下的電表。自從今年2月開動以來,電表上面的數字每天都不一樣,最新的數字已經跳到了“8976”。
這說明裝在學校樓頂的光伏板已經生產了8976千瓦時電。“按照當初定的一度電九毛八的價格算,俺村的貧困戶增收了快一萬塊錢。”下徐馬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官書高興地說。
諸葛鎮原本有潘溝、上徐馬、下徐馬三個貧困村,今年那兩個村順利脫貧,只剩下徐馬村一個。怎么保證鎮上最后一個貧困村加速脫貧,成了大家伙兒討論的熱點。
討論來討論去,答案最后定到了光伏項目上:按照資金量計算,村里裝機容量可達25千瓦,年發電量在3萬千瓦時至3.5萬千瓦時,年總收益在2.9萬元至3.4萬元,算到每個貧困戶頭上,每年可增加收入800元到1000元……怎么想都劃算。
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投入較少,節能環保,是近年國家和省、市積極倡導、推廣的綠色環保扶貧項目。抓住這個絕好的機會,脫貧就能多個“發動機”。
說干就干。如何讓貧困戶了解和接受這一項目?怎樣對接相關安裝公司?相關的建設難題如何克服?如何快速建成投用從而收到效益?……隨著一系列細節問題的逐步解決,會議開起來了,合同簽起來了,鎮上和村里還多次前往新安縣等地參觀學習,從手續辦理到建設安裝,再到管理維護,一整套流程都得了解。
為了讓貧困戶進一步降低成本,經過商議,村里決定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光伏發電設備安裝公司提供設備和相關安裝服務,由村里成立的涵蓋所有貧困戶的合作社負責對接安裝公司并負責后續運營、分紅等事宜,設備和安裝費用則由貧困戶從村互助社中貸款承擔。
方案有了,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廣大基層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宣講組一家一戶講解,讓貧困戶放心。
“當時每天開會就是給大家宣傳這件事。”下徐馬村六組的貧困戶吉戰堂說,隨著宣傳的深入,村里大字不識的人也知道啥叫“光伏發電”。由于協調順利,僅用15天就完成勘察、前期設計、備案等工作,后續的建設更是快馬加鞭。今年2月,一排排光伏板立在了下徐馬村小學的樓頂。
今年按照規劃,下徐馬村又引進了茶飲料生產等一系列到戶增收項目,進一步保證村子脫貧。如今,在已經脫貧的徐馬村和潘溝村,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相關發電設備也紛紛出現在村子里。一排排“光保障”不僅成了貧困村脫貧的“推進器”,還成為已脫貧村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