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覺得對中國最重要的不是生產新能源的積極性而是消費新能源的積極性”,在3月25日召開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研討會暨綠色電力消費合作組織籌備會”上,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李鵬這樣表示。“自愿消費應該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大家都咬著牙去買綠電。我們不能把綠色電力做成一個奢侈品”。
一個綠證100元,你覺得是奢侈品嗎?
“有人來問,為什么不在全國設立統一的綠證標準,比如全國設立平均價格?”李鵬說。
中國目前不同省份新能源補貼強度差異較大,有的省份地面電站光伏度電補貼高達5毛,而在像廣東、湖南等省陸上風電度電補貼才剛剛超過1毛。
“既然都是綠電,為什么消費者不能購買廣東、湖南的綠電,而是要承受更高的平均價格?尤其是現在綠電消費信息這么弱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希望大家咬著牙去買綠電”李鵬提到。
如果按廣東2018年陸上風電補貼強度來看,度電補貼0.1295元,一個風電綠證129.5元,冀北地區更低,1000度綠電也就是110元。當然這是針對補貼強度比較低的地區而言。對光伏來講,不同類資源區補貼強度在0.35-0.45之間,以三類資源區湖南舉例,一個光伏綠證能高達450元。
所以政策沒有設立全國統一綠證價格,而是采取自愿認購,希望第一批購買綠證的消費者能夠以最低價格在市場上購買到綠色電力產品。
當然即使是1000度電多出100元的最低綠證價格對耗電量大的工業企業來講應該也是不小的成本附加,特別是在當前“三去一降一補”的背景下。
不過研討會上李鵬提到,并不期待高能耗的企業成為綠證購買的主力軍,像鋼鐵、水泥等行業對電價的敏感性比較大,“我們期待綠證的購買方是那些能源成本在整個生產成本占比非常低的企業,像高新技術企業”。
來自美國資源方案中心(Center forResource Solutions)的JenniferMartin分享了美國目前綠電購買企業的排名,排名靠前的企業中不乏Intel、微軟、Google、蘋果等科技企業。
排除限電因素,綠證價格可以低到40元
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粗略估算全行業經濟損失250億元,而李鵬提到實際上風電全行業需要的補貼金額是340億,也就是說,如果限電問題解決掉,風電行業需要的補貼只有90億。“甚至在有些省,風電都不需要補貼”。
如果按理想情況沒有限電因素,去年風電行業需要90億補貼。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風電發電量2410億千瓦時,這樣算下來,一度電只需要不到4分錢的補貼。
4分錢對應1000度綠電也就是40元,這樣算下來對大部分買家來說應該不會是很大的負擔。
當然上述情況僅僅是針對風電行業展開的測算,按照現在的風電、光伏補貼政策,光伏綠證要貴出風電很多。
研討會上就有企業代表提出,目前光伏風電都是一樣對待,一兆瓦時一個綠色電力證書,能不能考慮一兆瓦時一個風電、兩個光伏綠證等等。
對于風電、光伏對應綠證的比例,李鵬回應稱,從去年“領跑者”競價來看,在很多地方光伏項目的招標價格已經到了0.42/kwh,在很多地方光伏與風電價格已經相差不大,他還提到在歐洲很多地區光伏招標價格已經低于風電,“從目前這兩個行業發展速度來看,我們沒有辦法判斷光伏補貼會長期高于風電”。
而且他也表示隨著未來限電的不斷改進,補貼的虛高部分可以通過市場化交易擠出去。
新能源企業呼吁綠證一定不能是自愿認購
根據《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自2017年7月1日起開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并于2018年適時啟動綠色電力配額考核和證書強制交易。
雖然政府官員解釋了當前為什么實施自愿認購,但研討會上,也有不同聲音。金風科技總裁王海波呼吁,綠色證書,一定不能是自愿認購,一定要用國家和政策的頂層設計,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強制配額,綠色電力交易強制到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企業,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才能夠實現中國到2020年綠色能源消費15%、風電9%消費這樣的一個基本比例。
矛盾、爭論的焦點實質上是集中在新能源補貼誰來買單。當前新能源補貼缺口已經達到600億,如果是按自愿認購,恐怕綠證對補貼需求的緩解作用并不是多大。
但會上李鵬表示政策未來期待的出售方不是已有的存量項目,而是未來新建的增量項目。
針對自愿認購到底有多大需求,會上有專家分享來自美國的經驗,目前美國綠證電量中有三分之一是通過自愿交易來完成的。
對中國來講, 到2020年,按15%目標來算,風電加光伏占比可以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9%。
“如果這其中九分之一,也就是1%的電是通過綠證交易,對新能源來說你可能10%,甚至15%的補貼需求就沒有了”,李鵬說。
一個綠證100元,你覺得是奢侈品嗎?
“有人來問,為什么不在全國設立統一的綠證標準,比如全國設立平均價格?”李鵬說。
中國目前不同省份新能源補貼強度差異較大,有的省份地面電站光伏度電補貼高達5毛,而在像廣東、湖南等省陸上風電度電補貼才剛剛超過1毛。
“既然都是綠電,為什么消費者不能購買廣東、湖南的綠電,而是要承受更高的平均價格?尤其是現在綠電消費信息這么弱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希望大家咬著牙去買綠電”李鵬提到。
如果按廣東2018年陸上風電補貼強度來看,度電補貼0.1295元,一個風電綠證129.5元,冀北地區更低,1000度綠電也就是110元。當然這是針對補貼強度比較低的地區而言。對光伏來講,不同類資源區補貼強度在0.35-0.45之間,以三類資源區湖南舉例,一個光伏綠證能高達450元。
所以政策沒有設立全國統一綠證價格,而是采取自愿認購,希望第一批購買綠證的消費者能夠以最低價格在市場上購買到綠色電力產品。
當然即使是1000度電多出100元的最低綠證價格對耗電量大的工業企業來講應該也是不小的成本附加,特別是在當前“三去一降一補”的背景下。
不過研討會上李鵬提到,并不期待高能耗的企業成為綠證購買的主力軍,像鋼鐵、水泥等行業對電價的敏感性比較大,“我們期待綠證的購買方是那些能源成本在整個生產成本占比非常低的企業,像高新技術企業”。
來自美國資源方案中心(Center forResource Solutions)的JenniferMartin分享了美國目前綠電購買企業的排名,排名靠前的企業中不乏Intel、微軟、Google、蘋果等科技企業。
排除限電因素,綠證價格可以低到40元
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粗略估算全行業經濟損失250億元,而李鵬提到實際上風電全行業需要的補貼金額是340億,也就是說,如果限電問題解決掉,風電行業需要的補貼只有90億。“甚至在有些省,風電都不需要補貼”。
如果按理想情況沒有限電因素,去年風電行業需要90億補貼。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風電發電量2410億千瓦時,這樣算下來,一度電只需要不到4分錢的補貼。
4分錢對應1000度綠電也就是40元,這樣算下來對大部分買家來說應該不會是很大的負擔。
當然上述情況僅僅是針對風電行業展開的測算,按照現在的風電、光伏補貼政策,光伏綠證要貴出風電很多。
研討會上就有企業代表提出,目前光伏風電都是一樣對待,一兆瓦時一個綠色電力證書,能不能考慮一兆瓦時一個風電、兩個光伏綠證等等。
對于風電、光伏對應綠證的比例,李鵬回應稱,從去年“領跑者”競價來看,在很多地方光伏項目的招標價格已經到了0.42/kwh,在很多地方光伏與風電價格已經相差不大,他還提到在歐洲很多地區光伏招標價格已經低于風電,“從目前這兩個行業發展速度來看,我們沒有辦法判斷光伏補貼會長期高于風電”。
而且他也表示隨著未來限電的不斷改進,補貼的虛高部分可以通過市場化交易擠出去。
新能源企業呼吁綠證一定不能是自愿認購
根據《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自2017年7月1日起開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并于2018年適時啟動綠色電力配額考核和證書強制交易。
雖然政府官員解釋了當前為什么實施自愿認購,但研討會上,也有不同聲音。金風科技總裁王海波呼吁,綠色證書,一定不能是自愿認購,一定要用國家和政策的頂層設計,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強制配額,綠色電力交易強制到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企業,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才能夠實現中國到2020年綠色能源消費15%、風電9%消費這樣的一個基本比例。
矛盾、爭論的焦點實質上是集中在新能源補貼誰來買單。當前新能源補貼缺口已經達到600億,如果是按自愿認購,恐怕綠證對補貼需求的緩解作用并不是多大。
但會上李鵬表示政策未來期待的出售方不是已有的存量項目,而是未來新建的增量項目。
針對自愿認購到底有多大需求,會上有專家分享來自美國的經驗,目前美國綠證電量中有三分之一是通過自愿交易來完成的。
對中國來講, 到2020年,按15%目標來算,風電加光伏占比可以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9%。
“如果這其中九分之一,也就是1%的電是通過綠證交易,對新能源來說你可能10%,甚至15%的補貼需求就沒有了”,李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