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遠古傳說“后羿射日”最開始在山東德州流傳時,老祖宗們不至于預料到幾千年后的德州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造城運動――早在2005年,德州市就提出舉全市之力造“中國太陽城”。
為此,德州市主政者們將砸下50多億人民幣,希望把德州建成國內一流的太陽能利用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創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德州官方給出的預期是,到2012年,德州太陽能及相關新能源產業產值將突破500億元。
據獲悉,“太陽城”建設藍本《德州市太陽城發展建設專題研究(2009-2030年)》初稿已近完成。
與此同時,另一些“太陽城”發展規劃也將浮出水面――《敦煌大漠太陽城發展規劃》已完成,并經過了國家能源局評審。
太陽城三路徑想象
“德州所建設的太陽城,不僅包括在城市建設中應用太陽能利用設施,還包括城市太陽能產業的發展”,課題執筆人、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秘書長孟立慧說。
在他看來,德州應朝著三個目標努力: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應用技術集散地和城市應用,國內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示范城市,以及享有國際聲譽的太陽能應用型低碳城市。
城市發展離不開建筑話題。自然,構建德州太陽城首先要在該領域花心思。
“太陽城城市建設的主體是太陽能與建筑的一體化,德州的土地資源并不豐富,應該著力推動太陽能與建筑結合,比如光熱利用和薄膜太陽能。”孟立慧給出建議。
他解釋,城市里大量建筑物,既是能耗大戶,也是太陽能潛在的捕捉者――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采暖等技術可以直接用于取暖,建筑外立面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可部分替代并補充集中電網的能源供應。
至于薄膜電池,孟立慧認為,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相比,薄膜太陽能電池原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相對低廉、便于大規模生產、轉換效率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小、與建筑結合性強等優勢。
除此,德州在太陽能和建筑方面的聯系,還有更廣泛的想象空間――集中力量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統,在城鄉范圍內廣泛應用。
所謂布式能源系統是指能源發生設施以小規模、分散的方式布置在用戶附近,可獨立地輸出電、熱或(和)冷能的能源供應系統。包括高效小規模的熱電聯產系統,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包括光伏發電系統、小水電和現場生物能發電以及風力發電。
在新能源日漸成為中國產業轉型的聚焦領域時,德州太陽城構想繞不開產業層面。
“德州應該正確評估自身產業及配套能力,不盲目跟風追求‘大而全’目標的全產業鏈擴張策略,尤其在光電領域,必須慎重衡量。”孟立慧提醒并分析,德州目前在光電方面沒有傳統優勢的企業,并無顯著實力。在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之前盲目求“全”無益于產業發展,難免陷入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困境。
相比光電,孟更看好德州光熱產業,“僅開發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這一領域,已蘊含難以估量的市場價值,足以為德州帶來巨大的收益。”
造城很“差錢”
雖然德州已經擁有了雄心勃勃的造城計劃,但仍“很差錢”。
據德州市發改委稱,德州市為迎接世界太陽城大會的召開,正緊抓太陽能項目建設,目前已有148.5億元投入到太陽能項目建設中。其中除了企業投資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政府投入。
但在政府“腰桿”并不粗壯的背景下,政府投入是有限的。如2008年,德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47億元。近10年來,德州市每年投入1億元以上推動太陽能產業發展,已屬不易。
這些情況都大大限制了德州的造城計劃。因而,盡管德州從2005年初提出并實施“中國太陽城”戰略,到現階段,該市的太陽能城市應用仍停留在屋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照明燈、信號燈等相對簡單的太陽能建筑應用。
財政不足,德州市亦動員皇明太陽能集團等大企業拼搶造城契機。如皇明集團投資了節能小區蔚來城,被列入國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
對此,學者們試圖為地方執政者們擴展思路。
“至于如何引進資金,德州可以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可以是爭取國家級產業基地,可以是建設產業公共研發平臺,還可以包括在城市空間內專辟產業技術示范試驗區域等。”孟立慧建議。
逐鹿“太陽城”
要做中國“太陽城”,德州也有若干對手。據悉,目前,提出“太陽城”口號以及要明確行動的城市就有敦煌、保定和昆明。四個城市的造城計劃各有側重。
如敦煌市主要應用光電技術,集中建設大規模光電并網系統,昆明市主要應用低溫光熱技術,推廣太陽能熱水器。
保定市則選擇了綜合利用多種太陽能技術,如保定市正在建設首個“國家太陽能綜合應用科技示范城”,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和太陽能發電同時展開,以在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基本實現太陽能的綜合利用。
此外,據孟立慧介紹,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