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光伏企業商業模式與互聯網結合的問題,這是第四篇,雖然希望是個小結,但是問題仍然多于結論。
按照互聯網大咖們的說法,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下半場——產業互聯網時代。雖然一時對“產業互聯網”的內涵還無法概括,外延更無從界定,但是在經過二十多年顛覆性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重構,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思維維度、商業模式的提升和沖擊,傳統企業提升后的發展又反過來對互聯網技術、思維的促進作用等等,都是不爭的事實。
觀察2016年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兩件事情讓老紅印象深刻。一個是,郭廣昌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中國乃至全球產業的重構才剛剛開始。對供應鏈、對制造業的重構,雖然現在看上去沒有那么明顯,也沒有涌現出幾個大的企業,但我認為這些重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更加深刻”;一個是,“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聯網企業”的評選結果,雖然視頻、直播仍然占據半壁江,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卻是如火箭速度上升的“找鋼網”——“集鋼材交易、物流、金融、倉儲加工、投資等業務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平臺”。
如果產業互聯網說法成立,老紅以為光伏應該是走在最前面、最值得期待的產業互聯網產業。
第一,同為新興產業。不同產業的不同產生年代,嚴重影響著它與互聯網的不同結合結果。在互聯網思維、應用無所不在的時代,傳統產業是被植入互聯網的,新興產業是與互聯網共生長的。光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是與泡沫破滅后的互聯網再生時間一致的,是與移動互聯的問世同步發展的。于是,在中國光伏產業,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融資平臺——綠能寶,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聯合光伏的“眾籌”,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創新生產模式——英利的“眾包”,有著能源行業最早的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服務企業——東潤環能。
第二,同樣的基因和思維。分布式能源是人類能源供給形式的回歸,這種回歸又是與互聯網思維的殊途同歸。在形態上,分布式光伏的自發自用一改傳統能源大一統的供應方式。在思想上,分布式光伏的民主、分享、去中心化是與互聯網思維一致的。
中國光伏產業最可能出現產業互聯網的地方在哪里?
討論光伏+互聯網,還是應該從“痛點”入手。除了棄光、限電、并網難、補貼難這一類受政策、產業基礎影響,短期內不可改變的“痛點”,老紅以為,光伏產業當前的主要“痛點”應該是:電站資源獲取,產業整合帶來的企業跨界發展。
電站資源獲取是光伏終端市場持續的“痛點”。在解決這一“痛點”比較成功的嘗試中,不管是線下的浙江晴天公司的“地推”、首信陽光公司的“體驗館”,還是線上贏泰電子公司的“光伏云”等,都還只是有限地解決持續、大規模、大范圍獲取電站資源的問題。具有互聯網基因、思維的東潤環能公司,其正在形成良性“流量”的“能量魔方”值得特別的關注。
產業整合、企業跨界是當前中國光伏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在量上,這是一個市場占有率集中的過程。在質上,這是一個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換的過程。轉換和跨界的大致方向有光伏+金融、光伏+交通、光伏+建筑、光伏+電站資源獲取、光伏+電站運維、光伏+供求服務(供應鏈)等,但是轉換成功的企業還未出現。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光伏供應鏈企業的發展尤其緩慢,會否出現“找鋼網”這樣的服務平臺值得關注。
當前光伏產業互聯網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請從只解決一個“痛點”入手。許多光伏企業,想到轉型,想到與互聯網結合,無不想到如何搭建一個無所不能的互聯網服務平臺,動輒稱自己是“光伏產業的淘寶”、“光伏產業的優步”。遺憾的是,至今未見一個成功的,無孔不入的風險投資至今也還沒有來到這個產業環節就是證明。原因是:能源行業受過去大一統供給形式的限制,一時難以形成足夠支持產業互聯網企業生存的必要流量。范必在《中國為什么離能源互聯網還很遠?》中說:“互聯網世界的特點是充分競爭、非公經濟為主、市場主體分散,但是能源世界的特點是高集中度、單邊購買、特許經營、國有為主等”。所以,依靠自有資金購買流量打造互聯網服務平臺的光伏企業,請把有限的資金投在未來可能產生足夠流量的一個“痛點”上。
一個是,請慎重選擇轉型產業互聯網企業的時機。不同時期光伏產業的痛點會很多,但并不意味有痛點目前就能夠形成足夠支持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流量。比如融資難是光伏產業的“痛點”,但受目前個人需求流量不足影響,不可能搭建成功的互聯網融資平臺;再比如以西部大型光伏電站運維為切入點搭建互聯網服務平臺的企業,由于大量限電現象的存在,不能帶來預判的流量,個別企業只好將相關數據轉而服務電站建設融資。
老紅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想明白:比較當前風頭最盛的共享自行車的流量,個人屋頂光伏、智慧能源管理所能帶來的未來流量是不小的,可是為什么沒有風險資金進入?是時機問題?是缺少成功商業模式問題?還是產業互聯網的建立就是主要依靠自有資金?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聊到互聯網思維,老紅很是認同他的理解:1、平臺思維。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在一個共同的場合下分享其環境下的信息;2、大數據思維。形成了不但數據共享,而且數據分析的思維特質,用數理統計的結果替代簡單的形式邏輯推理,使得思維更為精準;3、未來估值思維。以點擊量為基本數據,設定一定的發展速度,設定未來的量價關系,將所有未來價值貼現到現實。老紅需要補充的是,當以上互聯網思維要變為現實的產業互聯網的時候,流量是基礎。
產業互聯網如何形成是一個問題,形成后對光伏產業的影響是什么又是一個問題。如果“數字化是企業走向產業互聯網的第一步”,那么,馬云不久前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的“新制造——按需定制”是否就是第二步?
參考資料:
《誰是下一個TMD?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聯網企業》
《郭廣昌在復星年會上講了啥?》
《中國為什么離能源互聯網還很遠?》
紅煒
按照互聯網大咖們的說法,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下半場——產業互聯網時代。雖然一時對“產業互聯網”的內涵還無法概括,外延更無從界定,但是在經過二十多年顛覆性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重構,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思維維度、商業模式的提升和沖擊,傳統企業提升后的發展又反過來對互聯網技術、思維的促進作用等等,都是不爭的事實。
觀察2016年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兩件事情讓老紅印象深刻。一個是,郭廣昌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中國乃至全球產業的重構才剛剛開始。對供應鏈、對制造業的重構,雖然現在看上去沒有那么明顯,也沒有涌現出幾個大的企業,但我認為這些重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更加深刻”;一個是,“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聯網企業”的評選結果,雖然視頻、直播仍然占據半壁江,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卻是如火箭速度上升的“找鋼網”——“集鋼材交易、物流、金融、倉儲加工、投資等業務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平臺”。
如果產業互聯網說法成立,老紅以為光伏應該是走在最前面、最值得期待的產業互聯網產業。
第一,同為新興產業。不同產業的不同產生年代,嚴重影響著它與互聯網的不同結合結果。在互聯網思維、應用無所不在的時代,傳統產業是被植入互聯網的,新興產業是與互聯網共生長的。光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是與泡沫破滅后的互聯網再生時間一致的,是與移動互聯的問世同步發展的。于是,在中國光伏產業,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融資平臺——綠能寶,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聯合光伏的“眾籌”,有著最早的產業互聯網創新生產模式——英利的“眾包”,有著能源行業最早的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服務企業——東潤環能。
第二,同樣的基因和思維。分布式能源是人類能源供給形式的回歸,這種回歸又是與互聯網思維的殊途同歸。在形態上,分布式光伏的自發自用一改傳統能源大一統的供應方式。在思想上,分布式光伏的民主、分享、去中心化是與互聯網思維一致的。
中國光伏產業最可能出現產業互聯網的地方在哪里?
討論光伏+互聯網,還是應該從“痛點”入手。除了棄光、限電、并網難、補貼難這一類受政策、產業基礎影響,短期內不可改變的“痛點”,老紅以為,光伏產業當前的主要“痛點”應該是:電站資源獲取,產業整合帶來的企業跨界發展。
電站資源獲取是光伏終端市場持續的“痛點”。在解決這一“痛點”比較成功的嘗試中,不管是線下的浙江晴天公司的“地推”、首信陽光公司的“體驗館”,還是線上贏泰電子公司的“光伏云”等,都還只是有限地解決持續、大規模、大范圍獲取電站資源的問題。具有互聯網基因、思維的東潤環能公司,其正在形成良性“流量”的“能量魔方”值得特別的關注。
產業整合、企業跨界是當前中國光伏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在量上,這是一個市場占有率集中的過程。在質上,這是一個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換的過程。轉換和跨界的大致方向有光伏+金融、光伏+交通、光伏+建筑、光伏+電站資源獲取、光伏+電站運維、光伏+供求服務(供應鏈)等,但是轉換成功的企業還未出現。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光伏供應鏈企業的發展尤其緩慢,會否出現“找鋼網”這樣的服務平臺值得關注。
當前光伏產業互聯網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請從只解決一個“痛點”入手。許多光伏企業,想到轉型,想到與互聯網結合,無不想到如何搭建一個無所不能的互聯網服務平臺,動輒稱自己是“光伏產業的淘寶”、“光伏產業的優步”。遺憾的是,至今未見一個成功的,無孔不入的風險投資至今也還沒有來到這個產業環節就是證明。原因是:能源行業受過去大一統供給形式的限制,一時難以形成足夠支持產業互聯網企業生存的必要流量。范必在《中國為什么離能源互聯網還很遠?》中說:“互聯網世界的特點是充分競爭、非公經濟為主、市場主體分散,但是能源世界的特點是高集中度、單邊購買、特許經營、國有為主等”。所以,依靠自有資金購買流量打造互聯網服務平臺的光伏企業,請把有限的資金投在未來可能產生足夠流量的一個“痛點”上。
一個是,請慎重選擇轉型產業互聯網企業的時機。不同時期光伏產業的痛點會很多,但并不意味有痛點目前就能夠形成足夠支持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流量。比如融資難是光伏產業的“痛點”,但受目前個人需求流量不足影響,不可能搭建成功的互聯網融資平臺;再比如以西部大型光伏電站運維為切入點搭建互聯網服務平臺的企業,由于大量限電現象的存在,不能帶來預判的流量,個別企業只好將相關數據轉而服務電站建設融資。
老紅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想明白:比較當前風頭最盛的共享自行車的流量,個人屋頂光伏、智慧能源管理所能帶來的未來流量是不小的,可是為什么沒有風險資金進入?是時機問題?是缺少成功商業模式問題?還是產業互聯網的建立就是主要依靠自有資金?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聊到互聯網思維,老紅很是認同他的理解:1、平臺思維。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在一個共同的場合下分享其環境下的信息;2、大數據思維。形成了不但數據共享,而且數據分析的思維特質,用數理統計的結果替代簡單的形式邏輯推理,使得思維更為精準;3、未來估值思維。以點擊量為基本數據,設定一定的發展速度,設定未來的量價關系,將所有未來價值貼現到現實。老紅需要補充的是,當以上互聯網思維要變為現實的產業互聯網的時候,流量是基礎。
產業互聯網如何形成是一個問題,形成后對光伏產業的影響是什么又是一個問題。如果“數字化是企業走向產業互聯網的第一步”,那么,馬云不久前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的“新制造——按需定制”是否就是第二步?
參考資料:
《誰是下一個TMD?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聯網企業》
《郭廣昌在復星年會上講了啥?》
《中國為什么離能源互聯網還很遠?》
紅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