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器在都市里已經很常見。可如果是居民個人利用太陽能發電,再賣給供電局賺電費,這可行嗎?可行!深圳供電局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已經有78戶居民當上了自力更生的“賣電翁”。
“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以前,電費最多的兩個月我家要交2000多塊,今年最多的兩個月也只有800多塊,還是省了不少錢。”家住羅湖區華景園的邱女士今年已經60歲,可用手機APP查看自家光伏發電站工作狀態卻很熟練。APP頁面上,顯示著一年中發電最多的7月份有900多度。
走上邱女士家的陽臺,可以看到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排列在屋頂。這30多塊太陽能電池板約有70平方米,功率為7.5千瓦,加上結構支架、逆變設備、電纜等以及安裝的人工費用,共投資9.6萬元。算上國家給予的0.42元/度的發電補貼,以及自己節約用電、剩余電量賣給電網的總收益,每年大約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不過,對邱女士來說,投資家庭光伏發電設備的初衷,不僅是收入,更是以實際行動支持低碳生活方式。十幾年前,邱女士在小區里第一個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當時有鄰居說:‘裝太陽能熱水器麻煩不說,一下子花好幾千塊,這得用多少年煤氣才花得完?’結果你看,現在很多家庭都用上太陽能熱水器了。因為這個又省錢又環保。”
深圳市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張囡囡介紹,一年來,深圳家庭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速度明顯加快。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后,政府扶持個人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并給予發電補貼的政策已經明確,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深圳,許多人有條件、愿意探索新鮮事物,也有非常強烈的環保意識。
從事太陽能服務行業多年的徐騰也觀察到,對比單位用戶利用廠房、辦公樓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更注重經濟效益,深圳的個人用戶大多都是“環保達人”。在這種意識的推動下,深圳個人太陽能利用的主流目標也完成了從“投資”到“環保”的轉變。

“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以前,電費最多的兩個月我家要交2000多塊,今年最多的兩個月也只有800多塊,還是省了不少錢。”家住羅湖區華景園的邱女士今年已經60歲,可用手機APP查看自家光伏發電站工作狀態卻很熟練。APP頁面上,顯示著一年中發電最多的7月份有900多度。
走上邱女士家的陽臺,可以看到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排列在屋頂。這30多塊太陽能電池板約有70平方米,功率為7.5千瓦,加上結構支架、逆變設備、電纜等以及安裝的人工費用,共投資9.6萬元。算上國家給予的0.42元/度的發電補貼,以及自己節約用電、剩余電量賣給電網的總收益,每年大約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不過,對邱女士來說,投資家庭光伏發電設備的初衷,不僅是收入,更是以實際行動支持低碳生活方式。十幾年前,邱女士在小區里第一個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當時有鄰居說:‘裝太陽能熱水器麻煩不說,一下子花好幾千塊,這得用多少年煤氣才花得完?’結果你看,現在很多家庭都用上太陽能熱水器了。因為這個又省錢又環保。”
深圳市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張囡囡介紹,一年來,深圳家庭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速度明顯加快。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后,政府扶持個人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并給予發電補貼的政策已經明確,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深圳,許多人有條件、愿意探索新鮮事物,也有非常強烈的環保意識。
從事太陽能服務行業多年的徐騰也觀察到,對比單位用戶利用廠房、辦公樓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更注重經濟效益,深圳的個人用戶大多都是“環保達人”。在這種意識的推動下,深圳個人太陽能利用的主流目標也完成了從“投資”到“環保”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