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穿梭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之中,車體被重度污染的空氣渲染成黑褐色,被網友戲稱為會跑動的“茶雞蛋”。昨天濃霧中的成都,太陽月亮已經傻傻分不清,太陽像一顆蛋黃高懸在天空。在這個冬天一場跨年霧霾在中國多地持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報告中披露,受霧霾影響面積已經占到我國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高達6億人。雖然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但工業結構趨重,工業能耗、用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均同比上升,這對單位GDP能耗降低形成“兩面夾擊”,非常不利。
近些年,霧霾成為人們在年末的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困局”。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工商業對能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特別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轎車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標配,然而大量化石能源消耗使得城市面臨的霧霾危機成為難以破解之局,盡管政府部門采取了很多措施來降低社會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是長期欠下的環境污染之債很難在短時期內彌補。
霧霾的危害不但加重了整個社會對環境污染的焦慮,同時也直接引發了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當前為何對霧霾的防治收效甚微,呈現出難以抑制的態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低端制造業的過度發展導致了污染物排放量成倍上升。資料表明,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兩千萬噸,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其次,地方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將環境保護拋諸于腦后,特別是前些年粗放式的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目前已經顯現;最后,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一些企業,因為環境污染的成本低,導致了這些企業喪失社會責任感,肆意向河流乃至公共空間排放污染物。總的來看,持續的霧霾天氣和中國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有著密切關系。
破解霧霾之困是長期和艱巨的任務,不僅要提高整個社會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也要在法治方面加強對污染環境者的打擊力度,還要從市場方面提高污染成本,使不負責任的企業不敢再向公共環境中隨意排放污染物。另外,有關研究表明,燒煤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所以如何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給方式,探究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從源頭上治霾的重要方式。
治霾,沒有一招制勝的辦法,需要較長期和多方面的努力。對于霧霾治理,必須從國家層面盡快轉變能源供給方式。那么在“十三五”期間對新能源的應用是否有成熟的框架了呢?1月5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
規劃要求,到2020年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全社會用電量6.8萬億到7.2萬億度左右。“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個百分點。此外,“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
資料顯示,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其中,水能可開發資源6億千瓦左右;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分別超過25億、27億千瓦,相當于18億千瓦常規火電。如果全部有效開發這些清潔能源,將顯著改善中國能源結構。
“十二五”以來,中國在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全國風電裝機超過7500萬千瓦,近三年年均新增1500萬千瓦,總規模和每年的新增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500萬千瓦,2013年新增近1000萬千瓦,是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將從更深層次改變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如果規劃中的目標能夠實現,那么到2020年中國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別降低約一成二、二成八。從長遠看,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電為中心的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將從根本上緩解中國大氣污染問題。
隨著人們對霧霾危害的認識,對控制霧霾污染的重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霧霾會逐漸得到控制。有專家預計,總的來看,今后10年,中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體上處于跨越峰值并進入下降通道的轉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拐點可能全面到來。霧霾是幾十年的發展積累形成的,只有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推進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和提高整個社會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蔚藍的天空才會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呼吸到新鮮空氣將不再是一種奢望。
近些年,霧霾成為人們在年末的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困局”。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工商業對能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特別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轎車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標配,然而大量化石能源消耗使得城市面臨的霧霾危機成為難以破解之局,盡管政府部門采取了很多措施來降低社會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是長期欠下的環境污染之債很難在短時期內彌補。
霧霾的危害不但加重了整個社會對環境污染的焦慮,同時也直接引發了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當前為何對霧霾的防治收效甚微,呈現出難以抑制的態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低端制造業的過度發展導致了污染物排放量成倍上升。資料表明,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兩千萬噸,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東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其次,地方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將環境保護拋諸于腦后,特別是前些年粗放式的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目前已經顯現;最后,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一些企業,因為環境污染的成本低,導致了這些企業喪失社會責任感,肆意向河流乃至公共空間排放污染物。總的來看,持續的霧霾天氣和中國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有著密切關系。
破解霧霾之困是長期和艱巨的任務,不僅要提高整個社會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也要在法治方面加強對污染環境者的打擊力度,還要從市場方面提高污染成本,使不負責任的企業不敢再向公共環境中隨意排放污染物。另外,有關研究表明,燒煤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所以如何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給方式,探究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從源頭上治霾的重要方式。
治霾,沒有一招制勝的辦法,需要較長期和多方面的努力。對于霧霾治理,必須從國家層面盡快轉變能源供給方式。那么在“十三五”期間對新能源的應用是否有成熟的框架了呢?1月5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
規劃要求,到2020年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全社會用電量6.8萬億到7.2萬億度左右。“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個百分點。此外,“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
資料顯示,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其中,水能可開發資源6億千瓦左右;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分別超過25億、27億千瓦,相當于18億千瓦常規火電。如果全部有效開發這些清潔能源,將顯著改善中國能源結構。
“十二五”以來,中國在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全國風電裝機超過7500萬千瓦,近三年年均新增1500萬千瓦,總規模和每年的新增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500萬千瓦,2013年新增近1000萬千瓦,是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將從更深層次改變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如果規劃中的目標能夠實現,那么到2020年中國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別降低約一成二、二成八。從長遠看,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電為中心的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將從根本上緩解中國大氣污染問題。
隨著人們對霧霾危害的認識,對控制霧霾污染的重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霧霾會逐漸得到控制。有專家預計,總的來看,今后10年,中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體上處于跨越峰值并進入下降通道的轉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拐點可能全面到來。霧霾是幾十年的發展積累形成的,只有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推進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和提高整個社會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蔚藍的天空才會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呼吸到新鮮空氣將不再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