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濱城區秦皇臺鄉一處村集貿市場大棚頂上,一塊塊安裝緊湊整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張西村今年新建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7月28日正式并網發電,項目預計年收入3萬元,結束了張西村零集體收入的歷史,讓貧困村脫貧有了兜底保障。幫助張西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是濱州團市委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馮麗麗。
張西村位于秦皇臺鄉政府以北2.5公里處,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困乏,村民主要以糧棉種植為主,村里基本無集體收入,屬市級貧困村。2015年5月,馮麗麗被派駐到張西村擔任“第一書記”,她對全村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并與前期包村人員一同跟村干部座談交心,通過入戶調查和上門走訪,掌握群眾訴求。
村里修了路,但路邊溝卻未改造,雨天排水難;村民也沒有像樣的活動場地;變壓器等供電設備也滿足不了全村的用電需求。馮麗麗把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放在了第一位,首先籌措近6萬元資金,完成了村中心500平方米健身廣場路面硬化,并積極協調安裝了體育器材、籃球架等。隨后經過多方爭取,投資近20萬元對村內約3000米路邊溝進行了加固襯砌。通過與供電部門溝通,為全村進行了變壓器增容升級和電網升級改造,新增架線桿46根,線路2公里,新安裝路燈50盞,讓張西村的群眾全部用上了可靠電、滿意電。
基礎設施完善了,如何脫貧成為最重要的工作。張西村會計張云崗說:“村里就是有地,澆水條件好,其余啥也沒有,想辦個項目也沒有資金可投入。”什么項目投入少、見效快、收益穩定?馮麗麗和村委代表經過多方考察和分析,最終選定了光伏發電項目。
“光伏發電項目一次投入,終身受益。”馮麗麗向記者介紹,這個項目不用占用資源和人力,也無需后期維護,收益穩定無風險,國家在政策上還有支持。說干就干,經過商議,村里決定利用集貿市場的大棚頂,把發電板安裝在棚頂上,實現了閑置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馮麗麗帶頭跑政策爭資金,最終爭取了20萬元資金,建設了25KW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現在已經累計發電1萬多度了,按照國家補貼政策每度電9毛8分錢,到現在累計收益近萬元。”馮麗麗向記者展示了項目的手機登陸查詢系統。雖然是陰雨天氣,但到中午11點已經發電16.9度,累計發電10049.5度;收益也是在線即可查詢,累計收益達到了9848.5元。這僅僅是直接經濟效益。項目累計減排4.57噸、累計種植30棵,產生的生態效益更具意義。
張云崗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他說,正常情況下項目每天發電量在150度左右,年均收益在3萬元以上,村集體脫貧有了兜底保障。記者了解到,張西村里每年水費、電費、人員工資等固定支出在6萬元左右,現在有了光伏發電項目,不用投入就有收益,村里各項支出近半費用有了著落。
擁有大面積耕地是張西村唯一的優勢資源。馮麗麗積極與濱城區相關部門、企業對接,通過多方商談,成功與濱州中裕集團合作,將村北113畝撂荒地進行流轉,又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
物質扶貧的同時,馮麗麗不忘精神扶貧。她積極利用自己在團委工作的優勢,多方協調 “農家書屋”項目落戶村里,還幫助組建張西村鑼鼓隊并協調配備音響、鑼鼓等,組織村民開展廣場舞健身等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張西群眾的精神文化活動。在特殊的節日,還對老黨員、留守婦女和兒童、殘疾人、貧困戶等進行走訪慰問,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多次到村開展義診、送健康活動,讓他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馮麗麗認為,在農村工作就要撲下身子、放下架子、丟下面子,吃得苦、耐得勞,用服務群眾的情懷及個人的修養和品德取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同,邊工作邊調研,不斷總結創出經驗,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張東村集貿市場大棚頂上安裝的光伏發電板
張西村位于秦皇臺鄉政府以北2.5公里處,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困乏,村民主要以糧棉種植為主,村里基本無集體收入,屬市級貧困村。2015年5月,馮麗麗被派駐到張西村擔任“第一書記”,她對全村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并與前期包村人員一同跟村干部座談交心,通過入戶調查和上門走訪,掌握群眾訴求。
張西村的健身廣場
村里修了路,但路邊溝卻未改造,雨天排水難;村民也沒有像樣的活動場地;變壓器等供電設備也滿足不了全村的用電需求。馮麗麗把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放在了第一位,首先籌措近6萬元資金,完成了村中心500平方米健身廣場路面硬化,并積極協調安裝了體育器材、籃球架等。隨后經過多方爭取,投資近20萬元對村內約3000米路邊溝進行了加固襯砌。通過與供電部門溝通,為全村進行了變壓器增容升級和電網升級改造,新增架線桿46根,線路2公里,新安裝路燈50盞,讓張西村的群眾全部用上了可靠電、滿意電。
基礎設施完善了,如何脫貧成為最重要的工作。張西村會計張云崗說:“村里就是有地,澆水條件好,其余啥也沒有,想辦個項目也沒有資金可投入。”什么項目投入少、見效快、收益穩定?馮麗麗和村委代表經過多方考察和分析,最終選定了光伏發電項目。
“光伏發電項目一次投入,終身受益。”馮麗麗向記者介紹,這個項目不用占用資源和人力,也無需后期維護,收益穩定無風險,國家在政策上還有支持。說干就干,經過商議,村里決定利用集貿市場的大棚頂,把發電板安裝在棚頂上,實現了閑置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馮麗麗帶頭跑政策爭資金,最終爭取了20萬元資金,建設了25KW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現在已經累計發電1萬多度了,按照國家補貼政策每度電9毛8分錢,到現在累計收益近萬元。”馮麗麗向記者展示了項目的手機登陸查詢系統。雖然是陰雨天氣,但到中午11點已經發電16.9度,累計發電10049.5度;收益也是在線即可查詢,累計收益達到了9848.5元。這僅僅是直接經濟效益。項目累計減排4.57噸、累計種植30棵,產生的生態效益更具意義。
張云崗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他說,正常情況下項目每天發電量在150度左右,年均收益在3萬元以上,村集體脫貧有了兜底保障。記者了解到,張西村里每年水費、電費、人員工資等固定支出在6萬元左右,現在有了光伏發電項目,不用投入就有收益,村里各項支出近半費用有了著落。
擁有大面積耕地是張西村唯一的優勢資源。馮麗麗積極與濱城區相關部門、企業對接,通過多方商談,成功與濱州中裕集團合作,將村北113畝撂荒地進行流轉,又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
物質扶貧的同時,馮麗麗不忘精神扶貧。她積極利用自己在團委工作的優勢,多方協調 “農家書屋”項目落戶村里,還幫助組建張西村鑼鼓隊并協調配備音響、鑼鼓等,組織村民開展廣場舞健身等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張西群眾的精神文化活動。在特殊的節日,還對老黨員、留守婦女和兒童、殘疾人、貧困戶等進行走訪慰問,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多次到村開展義診、送健康活動,讓他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馮麗麗認為,在農村工作就要撲下身子、放下架子、丟下面子,吃得苦、耐得勞,用服務群眾的情懷及個人的修養和品德取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同,邊工作邊調研,不斷總結創出經驗,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