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能源局網站發布“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規劃》闡述了2016年至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展的指導方針、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基本依據。
1.“輕總量,重質量,降成本,提技術”是十三五規劃基本方針;《規劃》設定2020年底裝機目標為110GW,其中光伏105GW,光熱5GW(與前期已發布的電力十三五規劃內容一致)。到2016年底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大概率將超過70GW,以此目標計算的未來4年年均裝機量不足10GW,但《規劃》同時提出“在‘十二五’基礎上每年保持穩定的發展規模”,因此我們認為110GW的裝機目標僅為底線指標,只要投資回報具有吸引力,國家并不會限制裝機。從以往經驗看,光伏十二五規劃目標也是在多次上調后仍然被大幅超越。反觀發電量指標的提升,則極具挑戰性,按照年發電量除年底裝機量的簡單算法,2015年全國太陽能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僅917小時,按照2020年1500億度(占比2%左右)的發電量指標測算的平均利用小時數則需高達1363小時(可通過改善棄光或裝機量超指標實現)。成本和轉化率目標同樣激進,《規劃》要求2020年光伏電價水平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50%以上(對應I類地區約0.45元/度),并在用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產業化轉化率達到23%以上。
2.分布式持續得到政策強推,投資回報率優勢和電改推進將令分布式光伏在2017年真正爆發;在《規劃》的九大重點任務中,“推進分布式光伏和‘光伏+’應用”排在首位。盡管能源局對分布式的高調支持已持續兩年,但由于分布式項目單體規模小、投資回報不確定性高(以及由此引發的融資難)等問題,近年來發展緩慢。但考慮到2017年集中式電站標桿電價的大幅度下調、三北地區項目指標發放的縮減和短期仍難改善的限電情況,分布式項目的相對投資吸引力將大幅度提升。此外,電改在配售電側的推進,尤其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逐步建立,也將推升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建設需求。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大量此前專注集中式地面電站開發的企業已開始全國范圍內的“搶屋頂”行動。我們預計2017年新增裝機量中分布式項目占比有望大幅提升至30%以上(2015年為10%)。
3.光伏平價上網可能早于風電到來,2018年起有望在用戶側逐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價上網”概念可分為用戶側和發電側兩種,前者是以“合理盈利前提下的新能源上網電價”與終端銷售電價相比較,后者則是與同地區的火電上網電價比較。由于風電本身的單機規模、輸出波動及資源要求等特點,不具備在大部分地區用戶側部署的條件,因此風電實際上不存在用戶側平價的概念。而光伏則因先天適合用戶側部署的特性(可分布式部署、發電曲線符合用電需求、波動相對較小等),有望率先實現平價。目前東部地區光伏度電成本約0.7~0.9元,平均銷售電價達1元以上即可實現合理回報,考慮到單位裝機建設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分布式市場逐漸成熟后融資成本的降低,我們預計從2018年起分布式光伏將在用戶側逐步實現平價。
4.2017年行業整體面臨增長壓力,但單晶+分布式的結構性機會仍然突出;展望2017年,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市場,在2016年的高基數下(中國30GW全球70GW左右),都面臨一定的增長壓力,我們預計國內和全球新增裝機量均有可能出現個位數的負增長,但單晶技術路線和分布式比例的快速提升,仍然將帶來可觀的結構性高增長。隨著近兩年單晶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終端接受度的顯著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產能調整速度幾乎已經成為影響單晶比例提升的唯一因素,隨著2017年領跑者計劃和分布式項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單晶在國內的應用比例有望在2016年約2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至40%(2014、2015年分別約為5%和15%)。本次《規劃》也提出了“重點支持PERC技術、N型單晶等高效率晶體硅電池的產業化”的產業升級計劃。
投資建議。
看好短期內單晶和分布式的結構性高增長,以及中長期光伏用戶側平價逐步實現帶來的新一輪需求爆發,推薦:隆基股份、中來股份、協鑫新能源。
1.“輕總量,重質量,降成本,提技術”是十三五規劃基本方針;《規劃》設定2020年底裝機目標為110GW,其中光伏105GW,光熱5GW(與前期已發布的電力十三五規劃內容一致)。到2016年底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大概率將超過70GW,以此目標計算的未來4年年均裝機量不足10GW,但《規劃》同時提出“在‘十二五’基礎上每年保持穩定的發展規模”,因此我們認為110GW的裝機目標僅為底線指標,只要投資回報具有吸引力,國家并不會限制裝機。從以往經驗看,光伏十二五規劃目標也是在多次上調后仍然被大幅超越。反觀發電量指標的提升,則極具挑戰性,按照年發電量除年底裝機量的簡單算法,2015年全國太陽能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僅917小時,按照2020年1500億度(占比2%左右)的發電量指標測算的平均利用小時數則需高達1363小時(可通過改善棄光或裝機量超指標實現)。成本和轉化率目標同樣激進,《規劃》要求2020年光伏電價水平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50%以上(對應I類地區約0.45元/度),并在用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產業化轉化率達到23%以上。
2.分布式持續得到政策強推,投資回報率優勢和電改推進將令分布式光伏在2017年真正爆發;在《規劃》的九大重點任務中,“推進分布式光伏和‘光伏+’應用”排在首位。盡管能源局對分布式的高調支持已持續兩年,但由于分布式項目單體規模小、投資回報不確定性高(以及由此引發的融資難)等問題,近年來發展緩慢。但考慮到2017年集中式電站標桿電價的大幅度下調、三北地區項目指標發放的縮減和短期仍難改善的限電情況,分布式項目的相對投資吸引力將大幅度提升。此外,電改在配售電側的推進,尤其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逐步建立,也將推升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建設需求。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大量此前專注集中式地面電站開發的企業已開始全國范圍內的“搶屋頂”行動。我們預計2017年新增裝機量中分布式項目占比有望大幅提升至30%以上(2015年為10%)。
3.光伏平價上網可能早于風電到來,2018年起有望在用戶側逐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價上網”概念可分為用戶側和發電側兩種,前者是以“合理盈利前提下的新能源上網電價”與終端銷售電價相比較,后者則是與同地區的火電上網電價比較。由于風電本身的單機規模、輸出波動及資源要求等特點,不具備在大部分地區用戶側部署的條件,因此風電實際上不存在用戶側平價的概念。而光伏則因先天適合用戶側部署的特性(可分布式部署、發電曲線符合用電需求、波動相對較小等),有望率先實現平價。目前東部地區光伏度電成本約0.7~0.9元,平均銷售電價達1元以上即可實現合理回報,考慮到單位裝機建設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分布式市場逐漸成熟后融資成本的降低,我們預計從2018年起分布式光伏將在用戶側逐步實現平價。
4.2017年行業整體面臨增長壓力,但單晶+分布式的結構性機會仍然突出;展望2017年,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市場,在2016年的高基數下(中國30GW全球70GW左右),都面臨一定的增長壓力,我們預計國內和全球新增裝機量均有可能出現個位數的負增長,但單晶技術路線和分布式比例的快速提升,仍然將帶來可觀的結構性高增長。隨著近兩年單晶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終端接受度的顯著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產能調整速度幾乎已經成為影響單晶比例提升的唯一因素,隨著2017年領跑者計劃和分布式項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單晶在國內的應用比例有望在2016年約2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至40%(2014、2015年分別約為5%和15%)。本次《規劃》也提出了“重點支持PERC技術、N型單晶等高效率晶體硅電池的產業化”的產業升級計劃。
投資建議。
看好短期內單晶和分布式的結構性高增長,以及中長期光伏用戶側平價逐步實現帶來的新一輪需求爆發,推薦:隆基股份、中來股份、協鑫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