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一個關于光伏扶貧的視頻頗受業內關注。該視頻詳細記錄了央視記者在寧夏光伏扶貧試點區實地采訪的情況。去年五月,寧夏的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一年多過去了,這里的扶貧項目卻“卡了殼”。此視頻中,記者深入采訪了各相關方,通過寧夏這個試點,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當前光伏扶貧項目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作為視頻的主角,紅寺堡區的烏沙塘村是寧夏光伏扶貧試點區第一個試點村。按計劃,現在這個村子的項目就該建好發電。在烏沙塘村,全村300戶農戶有100戶是貧困戶,原計劃是要為這100多戶農戶的屋頂上都安裝上太陽能電池板來進行“光伏扶貧”,但現實情況是原定的100戶貧困戶中,只有10戶安裝完成。即便是這10戶,安裝好的設備也只是在屋頂上曬太陽,并沒有真正投入使用。
當地扶貧部門給出的說法是獎勵政策沒有及時下發,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現如今,很多基層扶貧工作都在“等政策”,比較被動,等來了政策,一旦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很容易就造成整個計劃停擺。除了政策落實不到位外,當前光伏扶貧發展還出現了整體規劃不夠明晰,資金來源不確定,光伏電站質量和貧困戶收益無法保證等諸多問題。
據國家能源局官方資料顯示,2014年10月,“光伏扶貧”的項目在寧夏、安徽、山西、河北、甘肅、青海6省30個縣開展首批光伏試點,這項工程在當年也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到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扶貧辦、國家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五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顯示,光伏扶貧項目擴大到全國16個省471個光伏扶貧重點縣。按照設想,光伏扶貧將惠及百萬貧困戶,肯定是件好事。但它不僅是一項公益事業,更應做成良心工程。因此,想要做好光伏扶貧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采用適當的光伏扶貧模式,調動多方參與、確保資金來源
光伏扶貧政策的有效性取決于融資渠道與融資成本,戶用、村級、大型地面光伏扶貧項目都面臨融資困難的首要問題,低融資成本是光伏扶貧項目執行的前提要件。
幾種典型的光伏扶貧融資模式:
出資方
|
模式
|
一、中央和地方財政
|
政府全額出資
|
PPP模式(政府全額出資購買服務)
|
|
二、中央、地方、企業不同比例
|
投資資金+地方財政配套+企業墊付模式
|
投資資金(70-80%)+ 企業投資(20-30%)模式
|
|
企業捐獻模式
|
|
三、除政府、企業外,農戶貸款
|
扶貧資金(60-70%)+ 農戶貸款模式
|
扶貧資金(少部分)+ 農戶貸款(90-95%)模式
|
|
縣政府1/3+光伏企業1/3+農戶貸款1/3模式
|
第一種模式下,光伏扶貧項目資金由中央扶貧資金和地方財政配套,農戶、光伏企業均沒有負擔。第二種模式下,光伏扶貧項目資金由中央扶貧資金、地方財政配套、光伏企業墊資或捐贈等共同解決,農戶均沒有負擔。第三種模式下,光伏扶貧項目資金由扶貧資金、光伏企業解決一部分,另一部分由農戶通過無息貸款解決,利用未來的發電收益進行分期還款,相當于農戶也沒有負擔。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較大額度的配套建設資金支持,但是中央的一些政策恐難以兌現,在部分地區地方政府資金缺口較大。銀行方面的貸款力度和優惠幅度也并不能夠完全及時到位,將造成部分區域融資成本較高,或由于資金缺乏,或者進度緩慢,或者轉接企業,要求墊資,進一步加大了扶貧企業的負擔,從而影響到扶貧電站自身的建設。
天合光能的銷售總監曾義認為,“光伏扶貧目前的難點在于如何平衡地方政府和投資機構、企業、老百姓之間的關系。企業自己的利益怎么保證?不能單純的要求企業讓利。”
因此在光伏扶貧項目中應選擇合適模式,調動金融機構對光伏發電的積極性,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多方有效銜接良性互動,降低農村光伏電站建設門檻,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第二,側重發展村級和集中式地面電站
常見的光伏扶貧電站分為戶用小型電站、村集體和集中式電站。戶用小型電站小而分散,施工、維護相對困難,且貧困戶屋頂結構、承載力、壽命等很難得到保證,還有使用安全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戶用電站,村集體和集中式電站的優勢是,相對集中,單瓦系統成本較低,便于建設管理和運維,收益更高,更能保障貧困戶的長期穩定收益,當然相應的缺點就是對土地資源以及電網接入硬件條件有一定要求(特別是大型地面集中式電站)。
不難看出,現在戶用的光伏扶貧模式并不受企業歡迎。從企業和扶貧的實際情況來看,村級電站越來越得到認可,而且現在國家方面正主推這種形式的扶貧。
“目前總體的政策趨向是支持以村級電站為主要建設模式,來布局‘十三五’光伏扶貧工作。同時,原則上對各省報送上來的村級電站計劃不設指標的限制。”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許健民曾公開表示。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追蹤,現在全國光伏扶貧的項目規模累計大概有300MW的規模,而且其中80%都是以集中電站的形式在做。雖然目前集中電站占了光伏扶貧裝機的80%以上,但國家最希望推動的還是村級電站。至于利用農業大棚和荒山荒地建設的電站的形式,涉及農業、土地等問題,最后能否跨上這個大的臺階還有待考量。
對于村級電站和集中電站,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劉雨菁給出了進一步比較,“村級電站對于農村電網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如果大面積推廣村級電站,又涉及農網改造的問題,兩者能不能配合好也是一個問題。相比之下,集中電站體量雖然也大,但選址不一定會在貧困村當地,有可能會在土地條件允許、接入條件更好的地方。”
第三,做好光伏電站的專業安裝、科學運維工作
很多農村扶貧電站在建設中施工方往往會請當地的鄉親協助,由于他們缺乏專業的施工指導,容易出現粗放式的施工現象,如組件任意踩踏、組件拿放方式不對,還有甚至把組件當作午休的床板。在他們看來很平常的事情,其實對于貧困戶來說是間接增加了電站的隱患。本指望靠光伏發電來獲得收益的貧困戶,因為不專業的施工,給組件造成隱裂等問題,未來將縮短電站壽命,直接影響用戶收益。
除了光伏電站的建設,電站運維也十分重要,特別是扶貧項目,雖然在一些地區政策層面提供建設資金,前端建設、補貼都有相關的說明,但對于后期的維護卻沒有明確規范。對于家用扶貧系統來說檢查、清洗都相對好些,貧困戶可以自行清洗,只要注意規范操作即可,但集中式的村級電站往往安裝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安裝好后運維往往處于空白狀態,缺乏定期的檢查、清洗、維修的工作。長此以往,發電收益將無法保證,壽命也會大打折扣。這與光伏扶貧的本意相違。
因此,光伏說建議在扶貧項目中可以地方可以引入智能監控、智能運維等方法,來降低后期運維工作的費用和難度;供電部門和中標光伏企業應幫助有光伏電站的鄉(鎮)、村培訓建立技術人員,負責對貧困村和貧困戶光伏電站運行維護進行指導。
(本文綜合自央視新聞、智匯光伏、能源雜志、國家能源局、百度百科、彭博新能源、界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