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意料峭,中原大地卻處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氛圍。“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加快糧食核心區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近日,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中共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說。
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一大優勢、一張王牌”。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也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重托,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重要位置。而滿了糧倉還要讓農民鼓起腰包,于是河南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產能結構,以實現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穩糧增收首保國家糧食安全
近日,豫東商水縣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商水縣天華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蹲在麥田里,用手扒拉著泥土,細心地查看小麥的發芽長勢。
劉天華介紹,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26戶發展到336戶,糧食種植面積由233畝發展到1.7萬多畝,農機從2臺發展到70多臺。“去年,我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民代表走進中南海,參加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當時我向總理承諾要‘多種糧、多打糧、打好糧’。”劉天華說著依然激動。
今年3月,天華合作社牽頭成立了由28家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組成的周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土地面積達6萬多畝,輻射鄲城、沈丘等周邊地區。“我們通過變農民‘抱小團’為合作社‘抱大團’闖市場,讓合作社多打糧、讓更多農戶享受收益。”劉天華說。
在豫北滑縣萬古鎮杜莊村,滑縣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正帶領著社員整理農機具。“合作社的2000多畝小麥出苗正常,接下來就開始把精力轉移到糧食收購上了。”杜煥永除了在種地上是當地的“領頭雁”,為了增加社員收入,他還帶領著大家干起了農機服務、糧食收購等。“老百姓跟著咱干,除了靠科技把田種好,還要懂得多種形式經營。”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今年,河南夏糧總產達695.36億斤,處于歷史第二高位。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壓實糧食安全責任,把維護糧食安全和口糧絕對安全作為基本政治責任不動搖。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建設高標準糧田5000多萬畝。
由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發展
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趨于多元化,大眾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河南不斷優化布局結構,初步建成了豫北強筋、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全省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230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種植面積75萬畝。永城、息縣、延津積極開展小麥優質優價試點,實現種糧農民與收購企業“雙贏”。
今年65歲的張文明是延津縣司寨鄉的種糧大戶。“我流轉村里的1000多畝地種的全部是優質麥,不但產量高,而且市場收購比普通小麥價格高1毛多。”張文明說。種了大半輩子地的張文明從最初嘗試種優質麥到現在流轉土地種,正是看中了優質麥受到專用粉加工企業的青睞,并且市場價格也居高不下。
如何讓土地產生最大效益?內黃縣將光伏電站與高效設施農業項目相結合,建立綜合型光伏農業產業園進行光伏發電、棚內種養“一地兩用”的探索。自去年4月30日,100兆瓦光伏農業產業園項目在內黃縣馬上鄉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園區的發電總量已經超過1.2億度。
“光伏發電板支架可直接用作大棚骨架,占地3000畝產業園建有光伏農業大棚774棟,不但有效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還節約了大棚建設費用。”內黃縣農業局副局長劉紀澤介紹,以前農民種一年地,每畝的利潤只有幾百元,現在園區年售電收入1億多元,經濟效益翻了60多倍。
河南省還注重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布局鄉村特色經濟園區,鼓勵鄉村形成規模化、信息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靠特色農業富民增收
在蘭考縣南彰鎮裴寨村,村民張澤海正在自家地里查看構樹的生長情況。“7月種的3畝多雜交構樹,中間收了一茬,現在長得還那么旺盛。”張澤海高興地說。
去年,蘭考縣被定為國務院扶貧辦構樹扶貧工程試點縣之一。蘭考縣扶貧辦副主任、駐裴寨村第一書記孫貫星說,圍繞裴寨村“生態農牧專業村”的定位,利用雜交構樹產業扶貧政策機遇,從今年7月起,全村已種了220畝雜交構樹,帶動30多名貧困戶種植構樹致富。
近年來,豫西三門峽也不斷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破解特色農業發展瓶頸,初步形成了果、牧、林、煙、菌、菜、藥、水產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還打造出了“靈寶蘋果”“二仙坡”“雛牧香”等知名品牌。
在三門峽盧氏縣文峪鄉,香盛軒核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盧峰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帶動13個村1000多農戶走上了核桃產業發展致富之路,年繁育良種核桃苗80余萬株,銷售“香盛軒”核桃干鮮果100余噸,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河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田建民介紹,河南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確保口糧安全,但也要改變由過去過度強調高產向品質、效益轉變;其次是適應市場需求調減、調優,積極發展符合企業加工標準的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油用、食用花生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干鮮果、設施瓜菜、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生產。
而對于河南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云介紹,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要適應市場需求,必須著眼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競爭力,加快建設高效農業強省。
時下,中原大地上,麥苗青青,正孕育著下一個豐收的景象。
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一大優勢、一張王牌”。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也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重托,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重要位置。而滿了糧倉還要讓農民鼓起腰包,于是河南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產能結構,以實現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穩糧增收首保國家糧食安全
近日,豫東商水縣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商水縣天華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蹲在麥田里,用手扒拉著泥土,細心地查看小麥的發芽長勢。
劉天華介紹,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26戶發展到336戶,糧食種植面積由233畝發展到1.7萬多畝,農機從2臺發展到70多臺。“去年,我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民代表走進中南海,參加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當時我向總理承諾要‘多種糧、多打糧、打好糧’。”劉天華說著依然激動。
今年3月,天華合作社牽頭成立了由28家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組成的周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土地面積達6萬多畝,輻射鄲城、沈丘等周邊地區。“我們通過變農民‘抱小團’為合作社‘抱大團’闖市場,讓合作社多打糧、讓更多農戶享受收益。”劉天華說。
在豫北滑縣萬古鎮杜莊村,滑縣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正帶領著社員整理農機具。“合作社的2000多畝小麥出苗正常,接下來就開始把精力轉移到糧食收購上了。”杜煥永除了在種地上是當地的“領頭雁”,為了增加社員收入,他還帶領著大家干起了農機服務、糧食收購等。“老百姓跟著咱干,除了靠科技把田種好,還要懂得多種形式經營。”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今年,河南夏糧總產達695.36億斤,處于歷史第二高位。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壓實糧食安全責任,把維護糧食安全和口糧絕對安全作為基本政治責任不動搖。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建設高標準糧田5000多萬畝。
由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發展
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趨于多元化,大眾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河南不斷優化布局結構,初步建成了豫北強筋、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全省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230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種植面積75萬畝。永城、息縣、延津積極開展小麥優質優價試點,實現種糧農民與收購企業“雙贏”。
今年65歲的張文明是延津縣司寨鄉的種糧大戶。“我流轉村里的1000多畝地種的全部是優質麥,不但產量高,而且市場收購比普通小麥價格高1毛多。”張文明說。種了大半輩子地的張文明從最初嘗試種優質麥到現在流轉土地種,正是看中了優質麥受到專用粉加工企業的青睞,并且市場價格也居高不下。
如何讓土地產生最大效益?內黃縣將光伏電站與高效設施農業項目相結合,建立綜合型光伏農業產業園進行光伏發電、棚內種養“一地兩用”的探索。自去年4月30日,100兆瓦光伏農業產業園項目在內黃縣馬上鄉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園區的發電總量已經超過1.2億度。
“光伏發電板支架可直接用作大棚骨架,占地3000畝產業園建有光伏農業大棚774棟,不但有效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還節約了大棚建設費用。”內黃縣農業局副局長劉紀澤介紹,以前農民種一年地,每畝的利潤只有幾百元,現在園區年售電收入1億多元,經濟效益翻了60多倍。
河南省還注重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布局鄉村特色經濟園區,鼓勵鄉村形成規模化、信息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靠特色農業富民增收
在蘭考縣南彰鎮裴寨村,村民張澤海正在自家地里查看構樹的生長情況。“7月種的3畝多雜交構樹,中間收了一茬,現在長得還那么旺盛。”張澤海高興地說。
去年,蘭考縣被定為國務院扶貧辦構樹扶貧工程試點縣之一。蘭考縣扶貧辦副主任、駐裴寨村第一書記孫貫星說,圍繞裴寨村“生態農牧專業村”的定位,利用雜交構樹產業扶貧政策機遇,從今年7月起,全村已種了220畝雜交構樹,帶動30多名貧困戶種植構樹致富。
近年來,豫西三門峽也不斷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破解特色農業發展瓶頸,初步形成了果、牧、林、煙、菌、菜、藥、水產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還打造出了“靈寶蘋果”“二仙坡”“雛牧香”等知名品牌。
在三門峽盧氏縣文峪鄉,香盛軒核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盧峰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帶動13個村1000多農戶走上了核桃產業發展致富之路,年繁育良種核桃苗80余萬株,銷售“香盛軒”核桃干鮮果100余噸,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河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田建民介紹,河南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確保口糧安全,但也要改變由過去過度強調高產向品質、效益轉變;其次是適應市場需求調減、調優,積極發展符合企業加工標準的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油用、食用花生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干鮮果、設施瓜菜、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生產。
而對于河南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云介紹,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要適應市場需求,必須著眼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競爭力,加快建設高效農業強省。
時下,中原大地上,麥苗青青,正孕育著下一個豐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