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土地上能長什么?
王柏興的實踐告訴人們:同一塊土地,除了能長莊稼,還能“長”太陽能,而且還可“長”出一種能幫助山鄉農家脫離貧窮、走向富裕的“光伏扶貧”新模式!
2016年11月28日,當眾多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媒體團成員,來到江蘇常熟對中利騰暉光伏科技公司進行集體采訪活動時,親眼目睹了在毗鄰該公司的這片土地上新近出現的神奇變化,了解到有關這家新興的高科技公司把智能光伏與傳統農業進行跨界嫁接,“雜交”出“新能源科技農業”這個時代寧馨兒的許多故事。
王柏興是中利騰暉及其所屬中利集團的掌門人。中利集團是一個擁有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子公司的著名企業,列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自主創新企業十強,2015年實現稅收8億多。作為集團中堅的中利騰暉公司具有全球領先的3GW光伏電池、5GW光伏組件產能和5GW鋁合金支架產能,是中國光伏“一級領跑者”制造商。幾年來,中利騰暉累計建設的光伏電站已達4GW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王柏興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嘉獎,并榮膺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之職。
近年來祖國西部建設了不少大型光伏電站,但遭遇嚴重“窩光”“窩電”,只因當地缺乏足夠的用電負荷。王柏興及時把目光轉回他最熱愛也最熟悉的家鄉——常熟的土地上。2014、15年,他們成功發明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綜合技術。在一舉榮獲34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的同時,中利騰暉專門組建了中利光伏農業研究院、中利農業技術發展公司等機構,通過流轉等方式,集中了公司近旁的1700畝農田、湖灘、撂荒地,進行了多樣性的光農復合、種養-發電實驗,取得了多方面的豐碩成果。
那一天,王柏興撇開繁忙事務,親自向媒體團員們剖析了這一被昵稱為“光伏嫁接大農業”的開創性實踐的奧秘。
首先是在光電應用技術上有許多獨到之處:一是全部采用高效率光伏組件,二是把水稻田上光伏電池陣列架高到4米以上,三是全部采用單板組件安裝,四是光伏支架的樁距寬度達到10米,五是全部采用了砼水泥樁+鋁合金支架,從而大大提高了光伏組陣的發電效率、抗風能力和土地的光照率,也適宜小機械進入組陣底下進行農事操作,而且可確保20年以上的抗腐蝕能力,并降低維護成本。由于設計了一系列特殊的智慧控制手段,有效控光、控肥、控水、防蟲、除害、驅鳥雀;又由于密集光伏支架的遮擋、圍護,避免了水稻成熟期臺風影響、不致倒伏。最后,在有多位專家現場鑒定下開割,25田試驗種植的“常農梗8號”水稻田每畝產量達到602公斤,高于周圍農民種植稻田的產量。目前雖已經過水稻收獲季節,但媒體團員們依然從公司輯錄的種植過程視屏,以及殘留在“光伏稻田”邊的飽滿稻穗中,切實領略了這一創新項目的巨大魅力。
其次,試驗了不同農業產業與光伏電力生產的共生性。同樣在這片土地上,在生產綠色電力的光伏網底下,王柏興指揮部下分別辟設了各類養殖、種植場,孕育了其他多種物產:無土栽培的有機蔬菜,肥碩散養的鵝、鴨、雞,粼粼水面上和潛伏水下的鮮嫩蓮藕及河蟹、青蝦、塘鱧等。此外,他還部署在山東冠縣、河南開封、江西余干等10多個地區,嘗試在光伏組陣列下的土地上種植牧草以發展“光伏牧業”,種植更高附加值的中草藥、藏藥和油用牡丹。總之,騰暉人指望在更大范圍的“同一片土地”上,既可“收獲”每畝約10萬多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又可收獲高產的農作物,還能創造預計畝均收益可達萬元以上的更高價值財富!
2016年10月23日,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牽頭邀集國家發改委、扶貧辦、農業部、科技部、國土部等十多個部委機構的專家,舉行了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規模化推廣論證會。論證結論為:中利萬農“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創新項目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實現了在水稻種植等大農業上的成功應用,大幅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有利于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在嘗試“光伏科技農業”成功的基礎上,王柏興帶領騰暉團隊開展了一項更有意義也更具廣闊前景的宏大事業:“光伏扶貧”。
今年初,經有關方面批準,中利騰暉發起、與幾家政策性銀行共同成立規模達100億元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計劃在全國各地12.8萬個貧困村中興建一村一個、占地12畝左右的500千瓦“光伏扶貧農揚”。具體做法是:在土地權屬性質不變、土地功能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成立項目公司,項目產權歸屬村委會;光伏發電每年平均收入約60萬元,扣除按15年等額還貸,每年還本、付息、運維費等成本支出約30萬元,每年可為貧困村提供凈收益約30萬元;同時,“光伏扶貧農場”還可從休閑農業、中草藥種植、特種養殖等項目中獲得1萬元左右的畝均年收益、總計年收益12萬元以上,均歸農戶集體所有。王柏興介紹說,“這一扶貧模式,可為各地貧困村創造20年穩定可靠的‘光伏+農業’收益,讓貧困村的民眾共享光伏+現代農牧科技的創新成果。”他介紹,現在中利騰暉已經與15個貧困縣簽訂了光伏扶貧協議,在廣泛推行“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創新模式的同時,確保能夠在三年內實現“包縣脫貧”。
“常熟田。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穰,真乃名實相符。”這是53年前著名畫家錢松喦先生為“常熟田”作畫時所題之鈐。如今,由于生產水平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常熟田”的資源已越來越稀缺。作為一位土生土長在這“土壤膏沃”之地上的常熟人、一個常熟農民的兒子,王柏興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努力創造出“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新技術,讓常熟的同一塊土地上既長出莊稼,又“長”出太陽能綠電,而且還“長”出了“光伏扶貧”的新模式。當前,巴黎氣候協定已經生效、“太陽能時代”正在疾步馳來。王柏興和他的同事們,將乘著這駕“阿波羅的馬車”,在國家各級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向更大范圍推行他們的創新技術、創新模式,讓太陽不僅照耀“常熟田”,也照耀偉大祖國的各個平原山鄉、村寨角落,使全國土地的承載力都得到更大的發揮、使它們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和利用!
《光伏時代》記者 魏達嘉 劉冰
(注:已經中利集團主要負責人閱)
王柏興董事長發言
王柏興的實踐告訴人們:同一塊土地,除了能長莊稼,還能“長”太陽能,而且還可“長”出一種能幫助山鄉農家脫離貧窮、走向富裕的“光伏扶貧”新模式!
2016年11月28日,當眾多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媒體團成員,來到江蘇常熟對中利騰暉光伏科技公司進行集體采訪活動時,親眼目睹了在毗鄰該公司的這片土地上新近出現的神奇變化,了解到有關這家新興的高科技公司把智能光伏與傳統農業進行跨界嫁接,“雜交”出“新能源科技農業”這個時代寧馨兒的許多故事。
王柏興是中利騰暉及其所屬中利集團的掌門人。中利集團是一個擁有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子公司的著名企業,列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自主創新企業十強,2015年實現稅收8億多。作為集團中堅的中利騰暉公司具有全球領先的3GW光伏電池、5GW光伏組件產能和5GW鋁合金支架產能,是中國光伏“一級領跑者”制造商。幾年來,中利騰暉累計建設的光伏電站已達4GW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王柏興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嘉獎,并榮膺亞洲光伏產業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之職。
近年來祖國西部建設了不少大型光伏電站,但遭遇嚴重“窩光”“窩電”,只因當地缺乏足夠的用電負荷。王柏興及時把目光轉回他最熱愛也最熟悉的家鄉——常熟的土地上。2014、15年,他們成功發明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綜合技術。在一舉榮獲34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的同時,中利騰暉專門組建了中利光伏農業研究院、中利農業技術發展公司等機構,通過流轉等方式,集中了公司近旁的1700畝農田、湖灘、撂荒地,進行了多樣性的光農復合、種養-發電實驗,取得了多方面的豐碩成果。
那一天,王柏興撇開繁忙事務,親自向媒體團員們剖析了這一被昵稱為“光伏嫁接大農業”的開創性實踐的奧秘。
首先是在光電應用技術上有許多獨到之處:一是全部采用高效率光伏組件,二是把水稻田上光伏電池陣列架高到4米以上,三是全部采用單板組件安裝,四是光伏支架的樁距寬度達到10米,五是全部采用了砼水泥樁+鋁合金支架,從而大大提高了光伏組陣的發電效率、抗風能力和土地的光照率,也適宜小機械進入組陣底下進行農事操作,而且可確保20年以上的抗腐蝕能力,并降低維護成本。由于設計了一系列特殊的智慧控制手段,有效控光、控肥、控水、防蟲、除害、驅鳥雀;又由于密集光伏支架的遮擋、圍護,避免了水稻成熟期臺風影響、不致倒伏。最后,在有多位專家現場鑒定下開割,25田試驗種植的“常農梗8號”水稻田每畝產量達到602公斤,高于周圍農民種植稻田的產量。目前雖已經過水稻收獲季節,但媒體團員們依然從公司輯錄的種植過程視屏,以及殘留在“光伏稻田”邊的飽滿稻穗中,切實領略了這一創新項目的巨大魅力。
其次,試驗了不同農業產業與光伏電力生產的共生性。同樣在這片土地上,在生產綠色電力的光伏網底下,王柏興指揮部下分別辟設了各類養殖、種植場,孕育了其他多種物產:無土栽培的有機蔬菜,肥碩散養的鵝、鴨、雞,粼粼水面上和潛伏水下的鮮嫩蓮藕及河蟹、青蝦、塘鱧等。此外,他還部署在山東冠縣、河南開封、江西余干等10多個地區,嘗試在光伏組陣列下的土地上種植牧草以發展“光伏牧業”,種植更高附加值的中草藥、藏藥和油用牡丹。總之,騰暉人指望在更大范圍的“同一片土地”上,既可“收獲”每畝約10萬多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又可收獲高產的農作物,還能創造預計畝均收益可達萬元以上的更高價值財富!
2016年10月23日,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牽頭邀集國家發改委、扶貧辦、農業部、科技部、國土部等十多個部委機構的專家,舉行了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規模化推廣論證會。論證結論為:中利萬農“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創新項目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實現了在水稻種植等大農業上的成功應用,大幅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有利于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在嘗試“光伏科技農業”成功的基礎上,王柏興帶領騰暉團隊開展了一項更有意義也更具廣闊前景的宏大事業:“光伏扶貧”。
今年初,經有關方面批準,中利騰暉發起、與幾家政策性銀行共同成立規模達100億元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計劃在全國各地12.8萬個貧困村中興建一村一個、占地12畝左右的500千瓦“光伏扶貧農揚”。具體做法是:在土地權屬性質不變、土地功能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成立項目公司,項目產權歸屬村委會;光伏發電每年平均收入約60萬元,扣除按15年等額還貸,每年還本、付息、運維費等成本支出約30萬元,每年可為貧困村提供凈收益約30萬元;同時,“光伏扶貧農場”還可從休閑農業、中草藥種植、特種養殖等項目中獲得1萬元左右的畝均年收益、總計年收益12萬元以上,均歸農戶集體所有。王柏興介紹說,“這一扶貧模式,可為各地貧困村創造20年穩定可靠的‘光伏+農業’收益,讓貧困村的民眾共享光伏+現代農牧科技的創新成果。”他介紹,現在中利騰暉已經與15個貧困縣簽訂了光伏扶貧協議,在廣泛推行“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創新模式的同時,確保能夠在三年內實現“包縣脫貧”。
“常熟田。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穰,真乃名實相符。”這是53年前著名畫家錢松喦先生為“常熟田”作畫時所題之鈐。如今,由于生產水平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常熟田”的資源已越來越稀缺。作為一位土生土長在這“土壤膏沃”之地上的常熟人、一個常熟農民的兒子,王柏興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努力創造出“智能光伏嫁接科技大農業”新技術,讓常熟的同一塊土地上既長出莊稼,又“長”出太陽能綠電,而且還“長”出了“光伏扶貧”的新模式。當前,巴黎氣候協定已經生效、“太陽能時代”正在疾步馳來。王柏興和他的同事們,將乘著這駕“阿波羅的馬車”,在國家各級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向更大范圍推行他們的創新技術、創新模式,讓太陽不僅照耀“常熟田”,也照耀偉大祖國的各個平原山鄉、村寨角落,使全國土地的承載力都得到更大的發揮、使它們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和利用!
《光伏時代》記者 魏達嘉 劉冰
(注:已經中利集團主要負責人閱)
錦繡常熟田,如今已成稀缺資源
光伏陣下稻花香
水上發電水下魚蝦肥
發電棚中有機菜
王柏興董事長發言
新聞發布會現場
與媒體記者的集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