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仿佛從概念變成了現實,為數不少的協會、聯盟、公司打著能源互聯網的旗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相比之前對概念的爭論和分歧,真正埋頭做事的公司也開始出現。但疑慮尚存。
儲能技術是能源互聯網推進的關鍵。今年,儲能技術領域的發展讓人振奮,平價儲能初現,技術、應用領域和切入點和突破點在哪?如果抓緊投資機會?
平價儲能不是夢,如何及早布局儲能投資?
記者:您認為2016年儲能行業發展的重點是什么?有何突破?
俞振華:今年儲能成本已經大幅下降,電科院來小康教授之前提到過儲能規模性進入電力市場的轉折點可能是1.5元/wh,今年鋰電、碳鉛儲能成本已經逼近或低于該價格。另外,今年江蘇等地還出現不少大規模調峰電站,項目規模和去年相比翻了一番都不止。
不同地區儲能應用模式各有特點:東北是火電+儲能調節;西北是儲能+光伏、風電模式,解決風光消納;華北地區主要用于調頻;南方地區用于調峰。今年在這些領域都出現有代表意義的項目。
政策和市場機制上,“十三五”儲能規劃指導意見在編制中,國家對這塊比較重視。政策明確后,有利于行業發展。
記者:您認為儲能在未來三年的前景如何?
俞振華:目前多種技術路線并存,未來將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各種技術路線會有不同的應用機會。最近一兩年,鋰電碳鉛等不同的技術路線都在發展,液流電池、壓縮空氣也拿下了不少項目,氫儲能、燃料電池也在風頭上,蓄熱、天然氣儲能也有一些應用機會。這里面有一些技術是發展比較快,有些是偏早期的。
記者:目前儲能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俞振華:主流觀點認為儲能是電力或能源市場組成的一部分,依附在電動汽車、電力需求側、電改、峰谷差價等政策中。儲能產業的發展,還是要看相關政策能不能完善儲能的應用機制。
從市場角度而言,儲能的未來和應用側的政策執行力度密切相關,比如調峰、需求側政策細則等。各種應用現在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要看在執行過程中能否解決。
記者:您認為儲能在“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應用情況如何?
俞振華:短期看,儲能在“互聯網+”智慧能源方面的應用主要在用電側。目前調峰是儲能在能源互聯網主要的收益模式,其它創新模式如區域微電網、儲能與可再生能源調度、戶用式儲能等模式,在電力需求側補償政策落實之前還是很有挑戰的。
而且,儲能的調峰應用也面臨電價機制問題,用戶成本很高,雖然有收益和成熟的模式,但現在走的也不能說很順利。另外一點,電力市場的支撐很重要,“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模式的推廣可能是未來的挑戰。
未來在“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框架下,儲能不在局限于電力儲存技術,儲氫、儲熱、天然氣儲存等都將納入進來。儲能領域有望涌現出更多的應用模式、商業模式,以促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發展。
機會多多,能源互聯網還沒有成熟模式“領頭羊”
記者:數量眾多的協會、組織、公司標榜能源互聯網特性,這正常嗎?是不是資本批量涌入該領域了?
苗韌:能源互聯網概念火了,本身是件好事。我關注的是,能不能持續火下去。其要點在于三點,能否把握住當前經濟和能源轉型的機遇期,能否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條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能源互聯網特性的定義和展望,目前正是百花齊放的階段,這樣很好。回想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正因為中國人對其功能和商業模式的豐富想象,才有今天的輝煌。做夢沒有錯,但更重要是去圓夢。
關于資本的介入,我想,凡事都是螺旋式演進的,科技創新本身就是需要密集的資本驅動的。就像一株果樹需要澆100桶水才能結果實,如果大家都只想澆最后一桶水,現實嗎?所以必然是有人先投入的。
記者: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硬件、軟件各自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不是互聯網+智慧能源的表述更貼切?
苗韌:對能源互聯網思考和研究越多,就越不敢給它妄下定義。我相信它會像互聯網一樣,不斷保持鮮活的創新動力,不斷自我突破刷新人們的認知。
我認為,智慧能源應該是能源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階段,最早是“能源信息化”,第二階段可能就是“能源智慧化,即智慧能源”,后面基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還應該有更廣闊的發展。
記者:有沒有遇到一家特別符合你想象的未來能源互聯網典范的公司或商業模式?那是什么樣的,描述一下。
苗韌:目前沒有,我們確實和很多企業有著廣泛的交流互動,但最近ERI在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研究方面又有了一些新進展,希望能和更多朋友攜起手來共同探索。
記者:國內打著能源互聯網旗號的公司很多,有軟件企業、有硬件企業、與能源服務公司,還有其它公司也覺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聯網的代表,相比較,你看好哪種模式?有特別看好的能源互聯網公司嗎?
苗韌:能源互聯網企業一定是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善于合作樂于分享的。如果哪個企業覺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聯網的唯一代表,那我肯定會想:“天啊這個行業也太沒前途了,這么早的階段就有唯一和至尊了”。
我比較傾向于合作的模式,就像互聯網行業的分工合作一樣。華為和搜狐都是互聯網行業,但是做的內容不同。哪個能源互聯網能率先探索出“統戰模式”,團結更多的企業一起打天下,哪個企業未來就是引領者。
記者:對能源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有什么預期?10年之后,會是什么景象?
苗韌:10年后,能源互聯網的功能和商業模式應該清晰和聚焦在幾個領域了,產業集中度也將大幅提升,不排除某些領域有幾個巨頭出現。也很可能有來自能源行業以外的野蠻人,比如目前IT或互聯網行業的,很期待。
能源互聯網領域中國可以彎道超車的,做好了,將成為全球能源市場化配置、碳減排和環境治理,以及政府監管的基礎。
另外,相比這個問題,我更喜歡你問我,未來1-2年該怎么走。就像大家都知道股市早晚要漲過6000點,但是從現在起,每一步怎么踩對點才重要。前幾步有幸讓我們ERI(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說對了,后面我們需要繼續研究。
儲能技術是能源互聯網推進的關鍵。今年,儲能技術領域的發展讓人振奮,平價儲能初現,技術、應用領域和切入點和突破點在哪?如果抓緊投資機會?
平價儲能不是夢,如何及早布局儲能投資?
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理事長
俞振華
俞振華
記者:您認為2016年儲能行業發展的重點是什么?有何突破?
俞振華:今年儲能成本已經大幅下降,電科院來小康教授之前提到過儲能規模性進入電力市場的轉折點可能是1.5元/wh,今年鋰電、碳鉛儲能成本已經逼近或低于該價格。另外,今年江蘇等地還出現不少大規模調峰電站,項目規模和去年相比翻了一番都不止。
不同地區儲能應用模式各有特點:東北是火電+儲能調節;西北是儲能+光伏、風電模式,解決風光消納;華北地區主要用于調頻;南方地區用于調峰。今年在這些領域都出現有代表意義的項目。
政策和市場機制上,“十三五”儲能規劃指導意見在編制中,國家對這塊比較重視。政策明確后,有利于行業發展。
記者:您認為儲能在未來三年的前景如何?
俞振華:目前多種技術路線并存,未來將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各種技術路線會有不同的應用機會。最近一兩年,鋰電碳鉛等不同的技術路線都在發展,液流電池、壓縮空氣也拿下了不少項目,氫儲能、燃料電池也在風頭上,蓄熱、天然氣儲能也有一些應用機會。這里面有一些技術是發展比較快,有些是偏早期的。
記者:目前儲能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俞振華:主流觀點認為儲能是電力或能源市場組成的一部分,依附在電動汽車、電力需求側、電改、峰谷差價等政策中。儲能產業的發展,還是要看相關政策能不能完善儲能的應用機制。
從市場角度而言,儲能的未來和應用側的政策執行力度密切相關,比如調峰、需求側政策細則等。各種應用現在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要看在執行過程中能否解決。
記者:您認為儲能在“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應用情況如何?
俞振華:短期看,儲能在“互聯網+”智慧能源方面的應用主要在用電側。目前調峰是儲能在能源互聯網主要的收益模式,其它創新模式如區域微電網、儲能與可再生能源調度、戶用式儲能等模式,在電力需求側補償政策落實之前還是很有挑戰的。
而且,儲能的調峰應用也面臨電價機制問題,用戶成本很高,雖然有收益和成熟的模式,但現在走的也不能說很順利。另外一點,電力市場的支撐很重要,“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模式的推廣可能是未來的挑戰。
未來在“互聯網+”智慧能源的框架下,儲能不在局限于電力儲存技術,儲氫、儲熱、天然氣儲存等都將納入進來。儲能領域有望涌現出更多的應用模式、商業模式,以促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發展。
機會多多,能源互聯網還沒有成熟模式“領頭羊”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系統中心副主任
苗韌
苗韌
記者:數量眾多的協會、組織、公司標榜能源互聯網特性,這正常嗎?是不是資本批量涌入該領域了?
苗韌:能源互聯網概念火了,本身是件好事。我關注的是,能不能持續火下去。其要點在于三點,能否把握住當前經濟和能源轉型的機遇期,能否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條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能源互聯網特性的定義和展望,目前正是百花齊放的階段,這樣很好。回想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正因為中國人對其功能和商業模式的豐富想象,才有今天的輝煌。做夢沒有錯,但更重要是去圓夢。
關于資本的介入,我想,凡事都是螺旋式演進的,科技創新本身就是需要密集的資本驅動的。就像一株果樹需要澆100桶水才能結果實,如果大家都只想澆最后一桶水,現實嗎?所以必然是有人先投入的。
記者: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硬件、軟件各自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不是互聯網+智慧能源的表述更貼切?
苗韌:對能源互聯網思考和研究越多,就越不敢給它妄下定義。我相信它會像互聯網一樣,不斷保持鮮活的創新動力,不斷自我突破刷新人們的認知。
我認為,智慧能源應該是能源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階段,最早是“能源信息化”,第二階段可能就是“能源智慧化,即智慧能源”,后面基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還應該有更廣闊的發展。
記者:有沒有遇到一家特別符合你想象的未來能源互聯網典范的公司或商業模式?那是什么樣的,描述一下。
苗韌:目前沒有,我們確實和很多企業有著廣泛的交流互動,但最近ERI在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研究方面又有了一些新進展,希望能和更多朋友攜起手來共同探索。
記者:國內打著能源互聯網旗號的公司很多,有軟件企業、有硬件企業、與能源服務公司,還有其它公司也覺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聯網的代表,相比較,你看好哪種模式?有特別看好的能源互聯網公司嗎?
苗韌:能源互聯網企業一定是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善于合作樂于分享的。如果哪個企業覺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聯網的唯一代表,那我肯定會想:“天啊這個行業也太沒前途了,這么早的階段就有唯一和至尊了”。
我比較傾向于合作的模式,就像互聯網行業的分工合作一樣。華為和搜狐都是互聯網行業,但是做的內容不同。哪個能源互聯網能率先探索出“統戰模式”,團結更多的企業一起打天下,哪個企業未來就是引領者。
記者:對能源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有什么預期?10年之后,會是什么景象?
苗韌:10年后,能源互聯網的功能和商業模式應該清晰和聚焦在幾個領域了,產業集中度也將大幅提升,不排除某些領域有幾個巨頭出現。也很可能有來自能源行業以外的野蠻人,比如目前IT或互聯網行業的,很期待。
能源互聯網領域中國可以彎道超車的,做好了,將成為全球能源市場化配置、碳減排和環境治理,以及政府監管的基礎。
另外,相比這個問題,我更喜歡你問我,未來1-2年該怎么走。就像大家都知道股市早晚要漲過6000點,但是從現在起,每一步怎么踩對點才重要。前幾步有幸讓我們ERI(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說對了,后面我們需要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