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在世界性對可再生能源渴求的大背景下,本文介紹了我國太陽能資源狀況、太陽能光伏產業現狀與趨勢,分析了當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在國家戰略層面、產業鏈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技術發展線路圖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需求緊張、能源安全局勢日益緊迫,加速了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來調整我國能源結構,推動了持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使太陽能光伏產業成為我國未來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提升能源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之一。
正在實現的飛躍
太陽能資源儲量豐富
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5.0×1019KJ。太陽能資源分布按照接受太陽能輻射量大小全國大致可分為五類地區,其中,一類地區西藏西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甘肅西部年日照時數長、輻射量高;西藏因地勢高、太陽光透明度好,太陽輻射總量的最高值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的獨特地域特征,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產業發展規模壯大
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由于受電池成本及產量的制約,產業發展比較緩慢。
“六五”、“七五”期間,我國開始對光伏產業及市場發展予以支持,促進了光伏電池在微波中繼站、軍隊通信系統、水閘和石油管道的陰極保護系統、農村載波電話系統、小型戶用系統等應用領域建立示范工程。“七五”期間,先后從國外引進了兆瓦級單晶硅及非晶硅電池生產線,使太陽能電池年度產量達到0.5MW,年度裝機1.55MW,累積裝機6.63MW,提升了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但是,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依然相對較高。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光伏產業步入穩健發展期,太陽能光伏電池成本的降低,推動了光伏電池向工業和農村電氣化應用領域拓展。隨著西藏“陽光計劃”、“光明工程”、“阿里光伏工程”以及光纖通訊、石油管道陰極保護、村村通廣播電視、大規模推廣農村戶用光伏電源系統等國家與地方政府光伏發展計劃的實施,我國光伏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步入21世紀,我國相繼實施包括“光明工程”、“西部新能源行動”等促進光伏發展的電力和科技扶貧項目,國家發改委啟動“送電到鄉”項目以及荷蘭、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實施的光伏發電雙邊援助計劃,極大地加速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光伏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十一五”以來,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均部署了與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相關的重點及重大示范工程項目。截至2008年底,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年產量達到1781MW,躍居全球首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新的歷史性飛躍。
關鍵技術逐步實現突破
技術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1971年首次成功應用于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開始地面應用。1979年開始用半導體工業次品硅生產單晶硅電池,由于光伏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逐步開頭了地面市場。1973年到1987年,先后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七條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線,促進了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相關技術水平及生產能力的提高。
伴隨對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研發重視程度的加深,“七五”期間,將非晶硅半導體研究列入國家重大課題;“八五、九五”期間,重點研發大面積太陽能電池等相關技術;“九五”期間,“攻關計劃”部署了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規模生產制造技術研發,“973計劃”設立了低成本長壽命的太陽能電池研發等的系列項目,加速了晶體硅高效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多晶硅薄膜電池以及應用系統等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
“十五”期間,國家在“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973計劃”中,部署了一批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及裝備生產能力的重大技術項目,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水平進入逐步上升的發展時期,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的水平。通過能源研究開發與示范等工程,加速了太陽能技術和產品的集成開發及太陽能發電產業化,使商業化的光伏電池封裝及配套裝備規模已達數十兆瓦級,其中非晶硅薄膜電池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達10MW,我國成為世界非晶硅薄膜電池主要供應商之一。
“十一五”期間,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水平將進入穩步躍升的發展時期。為突破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初步緩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及資源環境問題,國家提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等優先發展主題,重點包含了“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等制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國家“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