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特斯拉第三季漂亮的財報數據,馬斯克終于要實現“向反對者臉上扔餡餅”的承諾,似乎連收購SolarCity也成了投資者眼中“可以坐下來談談”的事情。然而,馬斯克還沒來得及丟“餡餅”,就先扔給投資者們一個具有炸彈威力的預測。
“到2017年,SolarCity將給合并后的公司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營收;未來3年內將在特斯拉的資產負債表上添上5億美元現金。”
這個重磅消息出現在周二特斯拉在收盤后發布的“致投資者公告”里。與以往公司說服投資者的“論調”不同,這一次特斯拉的聲明顯得“自信感爆棚”:
“當年人們曾一度質疑特斯拉制造電動車的實力,但后來Model3幾個月內激增的訂單量卻讓這些言論變得悄無聲息;那些曾經質疑特斯拉沒有盈利能力的人也在最近沒了聲音。因此,對于那些唱衰太陽能與電池設備的人(這里暗指分析師),你還會相信他們的話嗎?”
雖然這個類比聽起來有那么點意思,但這需要馬斯克拿出更有力的證據來說服投資者。從這封公告的大體內容來看,為了提高11月17日的收購案投票表決通過率,特斯拉給出的收購理由可以概括為3點:
第一,收購SolarCity符合特斯拉的未來發展戰略。有了SolarCity,特斯拉將成為全球唯一的垂直一體化能源公司,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汽車、家用電池、太陽能屋頂……滿足他們對清潔能源的所有需求。譬如,特斯拉與SolarCity剛剛在上周共同推出了太陽能屋頂與新款家用電池。
第二,SolarCity會給合并后的公司帶來巨大收益:1年內10億營收,3年內5億現金(剛才已經提到)。針對SolarCity目前的巨額負債,特斯拉給出的理由是:多半債務都是為太陽能項目融資欠下的,沒有追索權,而客戶付款帶來的現金流就可以沖抵這些債務。
第三,合并后的公司也將減少特斯拉超級電廠Gigafactory存在的產能危險。有了太陽能與儲能設施的無縫對接,公司在電池產業中的發展將比汽車市場更加有利可圖??傊?,SolarCity將使Gigafactory的發展潛力擴大到極致。
第一個點已經被馬斯克在各種公開演講中反覆提起。但很多投資人給出的反駁理由簡單──為了喝一杯牛奶,難道還要買下一頭乳牛和整片草原?他們認為,為了一輛特斯拉就畫一張如此巨大的餅,這個體量有限的市場裝不了馬斯克的野心。
再綜合3點來看(特別是第二點),這的確是特斯拉一次十分大膽且冒險的聲明。實際上,這個目標的實現難度可能不亞于馬斯克“10年后送地球人上火星”這個承諾。
對此,投資者的反應再正常不過:公告發布后,特斯拉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下跌1個百分點至188.82美元,而SolarCity則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維持在每股19.06美元。
實際上,如果從SolarCity居高不下的資金消耗率以及靠出售債券(馬斯克經常自掏腰包購買債券)和政府補貼來“續命”的現狀來看(排除馬斯克個人因素),許多分析師將這樁交易給特斯拉帶來的影響形容為“致命”其實并不為過。
做為一家從來與盈利不沾邊的公司,SolarCity的負債金額在2016年第三季初累積高達33.5億美元(該最新數據來自彭博社)。公司把融到的錢基本都用來投資了十分昂貴的太陽能電池板,然后再把這些光伏系統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居民,但租賃合同的付費期限卻長達幾十年(協議一般為20年)。
可想而知,在這種投資巨大但回報卻綿綿無期的商業模式下,SolarCity的資產負債表會長成什么樣子。
此外,曾經風光無限的愛迪生太陽能公司(SolarCity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因負債161億美元在4月申請破產保護,成為今年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破產案。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再加上國際能源價格走勢低迷等客觀因素,特斯拉投資者對SolarCity懷有強烈的厭惡感倒是可以理解。
不過,最能說明SolarCity有問題的還應該是其第二季財報呈現出的3個數據:光伏系統裝機量、成本以及現金量。
SolarCity第二季的太陽能面板裝機量(201兆瓦)雖然勉強達到了分析師預期,但公司在8月財報會議上給出的Q3預期卻僅為170兆瓦。與2015年同期相比,跌幅將高達30%(下圖)。
這就意味著,按照公司設定的全年安裝目標(全年900~1000兆瓦,這還是調低的目標),SolarCity員工的工作量要在第四季達到一次“喜馬拉雅式飛躍”──315~415兆瓦。
盡管SolarCity希望將目標達成寄希望于它的商業與工業服務板塊,但鑒于其過去10季的任務完成情況來看,估計會很有難度(從圖上可以看出,2016年Q4的預期安裝量將要破3年來的最高紀錄)。
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惡性循環”──由于裝機量上不去,SolarCity就很難解決一個更大的問題:單位成本高居不下。
2015年下半年,公司成功將成本壓縮至2.7美元/瓦特以下(下圖),也因此讓公司營收有了顯著提升。但就是從2015年底開始,營收對于SolarCity來說可能已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成本卻有了“復位”跡象。從圖上來看,SolarCity2016年的單位成本已基本回到2014年的歷史高位。
▲已經基本重新回到2014年初水平。
最后,我們來說說所有人都關心的“燒錢量”。從下圖可以看到,SolarCity截至6月底的現金余額還不到2015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公司持有的現金量正在迅速減少:從2015年第一季的5.75億美元下滑至2016年第二季1.46億美元。而凈負債則從2015年第一季的5億美元增至2016年第三季的13.64億美元。所以說,按照這個燒錢速度,未來3年為特斯拉帶來的5億現金又是借來的嗎?
出人意料的是,SolarCity將第二季迅猛的燒錢速度歸罪給特斯拉在6月公開的收購議程,認為這一事件的曝光讓公司的融資進帳流程變得更加復雜。但顯然這是一個借口:從SolarCity的股價變化來看,特斯拉的收購邀請無疑是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直到收購被曝光,SolarCity股價在2016年的持續下滑趨勢才得以扭轉。
因此,參考以上指標,再加上公司第二季僅1億出頭的營收,特斯拉在這份公告中的承諾與SolarCity可怕的Q2業績其實是存在嚴重偏差的。除非SolarCityQ3財報能有明顯起色,否則這份承諾在投資者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漫天大謊。
事實上,特斯拉的確有在公告中反覆強調,SolarCity的現金余額會在Q3有所回升,并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16年年末。不過有意思的是,特斯拉還預測“特斯拉與SolarCity”兩個品牌產生的協同效應,將為合并后的公司每年帶來1.5億美元的項目投資。
如果這里的“協同效應”是指太陽能產品與電動汽車“交叉銷售策略”帶來的好處,那么問題又來了:既能購買電動汽車,又順帶買下太陽能屋頂的消費者(反之亦然)會有多少?
目前,特斯拉無法提供任何確鑿的數據來證明客戶是否真能把一系列產品全部買下。即便有這樣的用戶,“產品大禮包”的銷量是否比單一產品的銷量要更多?事實是,交叉銷售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那么受成本及有限銷量的影響,營收是否會縮水?這些我們都還不能確定。
因此,盡管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特斯拉將“清潔運輸”轉變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思路是可取的,但“如何才能賺到錢”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
幾天后SolarCity將發布2016第三季財報,而這一天離特斯拉董事會對收購案舉行正式投票表決還有一個星期。對于這份財報,我們需要把目光聚焦在SolarCity的資產負債表上,也不要忽略那些公司為削減單位成本而可能改動的某些細節。

“到2017年,SolarCity將給合并后的公司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營收;未來3年內將在特斯拉的資產負債表上添上5億美元現金。”
這個重磅消息出現在周二特斯拉在收盤后發布的“致投資者公告”里。與以往公司說服投資者的“論調”不同,這一次特斯拉的聲明顯得“自信感爆棚”:
“當年人們曾一度質疑特斯拉制造電動車的實力,但后來Model3幾個月內激增的訂單量卻讓這些言論變得悄無聲息;那些曾經質疑特斯拉沒有盈利能力的人也在最近沒了聲音。因此,對于那些唱衰太陽能與電池設備的人(這里暗指分析師),你還會相信他們的話嗎?”
雖然這個類比聽起來有那么點意思,但這需要馬斯克拿出更有力的證據來說服投資者。從這封公告的大體內容來看,為了提高11月17日的收購案投票表決通過率,特斯拉給出的收購理由可以概括為3點:
第一,收購SolarCity符合特斯拉的未來發展戰略。有了SolarCity,特斯拉將成為全球唯一的垂直一體化能源公司,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汽車、家用電池、太陽能屋頂……滿足他們對清潔能源的所有需求。譬如,特斯拉與SolarCity剛剛在上周共同推出了太陽能屋頂與新款家用電池。
第二,SolarCity會給合并后的公司帶來巨大收益:1年內10億營收,3年內5億現金(剛才已經提到)。針對SolarCity目前的巨額負債,特斯拉給出的理由是:多半債務都是為太陽能項目融資欠下的,沒有追索權,而客戶付款帶來的現金流就可以沖抵這些債務。
第三,合并后的公司也將減少特斯拉超級電廠Gigafactory存在的產能危險。有了太陽能與儲能設施的無縫對接,公司在電池產業中的發展將比汽車市場更加有利可圖??傊?,SolarCity將使Gigafactory的發展潛力擴大到極致。
第一個點已經被馬斯克在各種公開演講中反覆提起。但很多投資人給出的反駁理由簡單──為了喝一杯牛奶,難道還要買下一頭乳牛和整片草原?他們認為,為了一輛特斯拉就畫一張如此巨大的餅,這個體量有限的市場裝不了馬斯克的野心。
再綜合3點來看(特別是第二點),這的確是特斯拉一次十分大膽且冒險的聲明。實際上,這個目標的實現難度可能不亞于馬斯克“10年后送地球人上火星”這個承諾。
對此,投資者的反應再正常不過:公告發布后,特斯拉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下跌1個百分點至188.82美元,而SolarCity則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維持在每股19.06美元。
實際上,如果從SolarCity居高不下的資金消耗率以及靠出售債券(馬斯克經常自掏腰包購買債券)和政府補貼來“續命”的現狀來看(排除馬斯克個人因素),許多分析師將這樁交易給特斯拉帶來的影響形容為“致命”其實并不為過。
做為一家從來與盈利不沾邊的公司,SolarCity的負債金額在2016年第三季初累積高達33.5億美元(該最新數據來自彭博社)。公司把融到的錢基本都用來投資了十分昂貴的太陽能電池板,然后再把這些光伏系統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居民,但租賃合同的付費期限卻長達幾十年(協議一般為20年)。
可想而知,在這種投資巨大但回報卻綿綿無期的商業模式下,SolarCity的資產負債表會長成什么樣子。
此外,曾經風光無限的愛迪生太陽能公司(SolarCity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因負債161億美元在4月申請破產保護,成為今年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破產案。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再加上國際能源價格走勢低迷等客觀因素,特斯拉投資者對SolarCity懷有強烈的厭惡感倒是可以理解。
不過,最能說明SolarCity有問題的還應該是其第二季財報呈現出的3個數據:光伏系統裝機量、成本以及現金量。
SolarCity第二季的太陽能面板裝機量(201兆瓦)雖然勉強達到了分析師預期,但公司在8月財報會議上給出的Q3預期卻僅為170兆瓦。與2015年同期相比,跌幅將高達30%(下圖)。

▲很明顯,從2015年第四季裝機量就呈現下滑趨勢。
這就意味著,按照公司設定的全年安裝目標(全年900~1000兆瓦,這還是調低的目標),SolarCity員工的工作量要在第四季達到一次“喜馬拉雅式飛躍”──315~415兆瓦。
盡管SolarCity希望將目標達成寄希望于它的商業與工業服務板塊,但鑒于其過去10季的任務完成情況來看,估計會很有難度(從圖上可以看出,2016年Q4的預期安裝量將要破3年來的最高紀錄)。
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惡性循環”──由于裝機量上不去,SolarCity就很難解決一個更大的問題:單位成本高居不下。
2015年下半年,公司成功將成本壓縮至2.7美元/瓦特以下(下圖),也因此讓公司營收有了顯著提升。但就是從2015年底開始,營收對于SolarCity來說可能已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成本卻有了“復位”跡象。從圖上來看,SolarCity2016年的單位成本已基本回到2014年的歷史高位。

▲已經基本重新回到2014年初水平。
最后,我們來說說所有人都關心的“燒錢量”。從下圖可以看到,SolarCity截至6月底的現金余額還不到2015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公司持有的現金量正在迅速減少:從2015年第一季的5.75億美元下滑至2016年第二季1.46億美元。而凈負債則從2015年第一季的5億美元增至2016年第三季的13.64億美元。所以說,按照這個燒錢速度,未來3年為特斯拉帶來的5億現金又是借來的嗎?

好多負債……
出人意料的是,SolarCity將第二季迅猛的燒錢速度歸罪給特斯拉在6月公開的收購議程,認為這一事件的曝光讓公司的融資進帳流程變得更加復雜。但顯然這是一個借口:從SolarCity的股價變化來看,特斯拉的收購邀請無疑是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直到收購被曝光,SolarCity股價在2016年的持續下滑趨勢才得以扭轉。
因此,參考以上指標,再加上公司第二季僅1億出頭的營收,特斯拉在這份公告中的承諾與SolarCity可怕的Q2業績其實是存在嚴重偏差的。除非SolarCityQ3財報能有明顯起色,否則這份承諾在投資者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漫天大謊。
事實上,特斯拉的確有在公告中反覆強調,SolarCity的現金余額會在Q3有所回升,并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16年年末。不過有意思的是,特斯拉還預測“特斯拉與SolarCity”兩個品牌產生的協同效應,將為合并后的公司每年帶來1.5億美元的項目投資。
如果這里的“協同效應”是指太陽能產品與電動汽車“交叉銷售策略”帶來的好處,那么問題又來了:既能購買電動汽車,又順帶買下太陽能屋頂的消費者(反之亦然)會有多少?
目前,特斯拉無法提供任何確鑿的數據來證明客戶是否真能把一系列產品全部買下。即便有這樣的用戶,“產品大禮包”的銷量是否比單一產品的銷量要更多?事實是,交叉銷售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那么受成本及有限銷量的影響,營收是否會縮水?這些我們都還不能確定。
因此,盡管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特斯拉將“清潔運輸”轉變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思路是可取的,但“如何才能賺到錢”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
幾天后SolarCity將發布2016第三季財報,而這一天離特斯拉董事會對收購案舉行正式投票表決還有一個星期。對于這份財報,我們需要把目光聚焦在SolarCity的資產負債表上,也不要忽略那些公司為削減單位成本而可能改動的某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