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中國與歐盟之間關于光伏的硝煙再起。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呼吁歐盟應盡快徹底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復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互利共贏。與中國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歐盟403家企業和5家環保組織,他們要求歐委會立刻終止對中國光伏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以避免使光伏電池板價格更加昂貴,阻礙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
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不僅會給中國,也會給全球光伏產業帶來毀滅性的影響。隨著人類對環保和清潔能源認知與需求的增長,伴隨技術水平的提升,光伏產業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全球多個國家的推動下,光伏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與傳統化石能源的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2008年全球光伏發電平均每度電成本約為38美分,2015年則下降至7.3美分左右,預計未來5年內還會再度下降30%。成本的下降將會成為整個系統成本下降以及融資成本下降的標志,這將意味著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機來臨。國際能源署(IEA)預計未來太陽能發電占世界電力供應總量的比例有望在2030年達到10%。
而中國資源豐富,在原材料成本和可持續性方面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因此我國在這場光伏業市場爭奪戰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一。短短10多年,世界光伏產業發展的中心已經逐漸從歐洲向中國轉移,中國光伏快速崛起,開始“領跑”世界。
因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其意不言自明。
但是,歐盟的這一做法不可能實現其意圖。由于歐盟近年來采取貿易限制措施,直接后果是,其市場價格未能與全球價格同步下降,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在全球市場中的重要性也日趨下降。再者,在歐洲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對于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無形中傷害了歐盟內大多數企業的利益,使得歐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更加昂貴,阻礙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或將對剛剛有起色的歐洲失業率產生掣肘,加重歐洲經濟復蘇的現實困難。這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試圖通過“雙反”打敗中國對手,反而為自己制造更大的災難,損人不利己。
況且,在經濟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歐盟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根本無益于刺激自身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難題,反而只會人為的提升貿易成本、削弱市場需求,最終損害相關各方利益。正如沈丹陽所說,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和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在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雙方應把更多的精力和關注放在合作上,共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呼吁歐盟應盡快徹底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復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互利共贏。與中國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歐盟403家企業和5家環保組織,他們要求歐委會立刻終止對中國光伏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以避免使光伏電池板價格更加昂貴,阻礙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
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不僅會給中國,也會給全球光伏產業帶來毀滅性的影響。隨著人類對環保和清潔能源認知與需求的增長,伴隨技術水平的提升,光伏產業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全球多個國家的推動下,光伏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與傳統化石能源的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2008年全球光伏發電平均每度電成本約為38美分,2015年則下降至7.3美分左右,預計未來5年內還會再度下降30%。成本的下降將會成為整個系統成本下降以及融資成本下降的標志,這將意味著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機來臨。國際能源署(IEA)預計未來太陽能發電占世界電力供應總量的比例有望在2030年達到10%。
而中國資源豐富,在原材料成本和可持續性方面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因此我國在這場光伏業市場爭奪戰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一。短短10多年,世界光伏產業發展的中心已經逐漸從歐洲向中國轉移,中國光伏快速崛起,開始“領跑”世界。
因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其意不言自明。
但是,歐盟的這一做法不可能實現其意圖。由于歐盟近年來采取貿易限制措施,直接后果是,其市場價格未能與全球價格同步下降,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在全球市場中的重要性也日趨下降。再者,在歐洲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對于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無形中傷害了歐盟內大多數企業的利益,使得歐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更加昂貴,阻礙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或將對剛剛有起色的歐洲失業率產生掣肘,加重歐洲經濟復蘇的現實困難。這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試圖通過“雙反”打敗中國對手,反而為自己制造更大的災難,損人不利己。
況且,在經濟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歐盟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根本無益于刺激自身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難題,反而只會人為的提升貿易成本、削弱市場需求,最終損害相關各方利益。正如沈丹陽所說,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和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在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雙方應把更多的精力和關注放在合作上,共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