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太陽能到底有多少”?根據多年監測數據統計,西藏太陽輻射總量折合標煤約3500—4000億噸/年。這個數據比較抽象,對比2013年全國標煤消費總量,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2013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37.5億噸標煤。也就是說,2013年西藏太陽輻射能折算成標煤,一年的總量相當于全國能源消費近100年。拉薩一直被譽為“日光之城”,而整個西藏更是名副其實的“日光之域”。
改變能源利用模式
新能源開發是西藏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由于常規能源缺乏,西藏廣大農牧區形成了以牛、羊糞作為燃料,砍柴取暖,打草燒火的傳統生活用能習慣。根據全區2020年和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針對農牧民群眾現實生活狀況,明確提出了以“六通”(通電、通路、通水、通郵、通訊、通廣播電視)為主要內容的小康社會建設基本要求。然而,全區能源供應特別是電力供應并不能滿足城鎮和鄉村的生產生活需求。
西藏生態脆弱,農牧民居住分散,平均每平方公里僅分布1—2人,且廣大牧區人口流動性大,流動范圍廣,實際生活用電功率較小,固定的電網建設成本極高且不能適應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要求。環保供電、分散供電、持續供電和小功率供電是西藏廣大農牧區基層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以及人口分布狀況的必然選擇。
在農牧區,人們的能源主要以畜糞、薪柴等物質為主,這類能源不僅產值率低,而且對于西藏的生態環境也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改變落后的能源利用模式,發展以太陽能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節能的新能源利用模式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40多萬臺太陽灶
讓近8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破壞
自治區新能源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王俊樂介紹,近年來,西藏先后實施了“陽光計劃”、“科學之光計劃”、“阿里光電計劃”、“西部省區無電鄉通電工程”、“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項目”、“金太陽工程”等一批具有較高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太陽能推廣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0億元,在西藏實施了總裝機容量達到180兆瓦的光伏項目,直接或間接解決了無電或缺電地區60萬以上人口的用電問題。
資料顯示,目前西藏共推廣了40多萬臺太陽灶,根據測算,一臺截光面積為1.6平方米的太陽灶,一年使用280天,每天使用6小時所產生的熱量,相當于2.14噸薪柴燃燒所釋放的熱量,換算為蓄糞為2.26噸。也就是說,一臺太陽灶一年可使一戶農牧民少用牛羊糞2.26噸或薪柴2.14噸,年節約燃料開支約800元,年近8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破壞,將原先使用的蓄糞還田、還草,相當于150公斤尿素的肥力。
據介紹,目前西藏太陽能熱水器推廣面積已達45萬平方米。時任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的吉靳剛介紹,西藏太陽能熱水器利用技術主要分為太陽能家用熱水器、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集中供暖三個方面。“比如我自己家里用了十幾年的一臺120升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滿足一家三口人洗澡和其它生活用熱,算了一下每年節約近1000度電。換算一下,相當于節約了400多公斤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公斤。”吉靳剛道出實情。
日光溫室推廣
一年四季供應時令蔬果
太陽能的開發,使日光溫室技術得以應用推廣,使得城鎮一年四季都有一些時令新鮮蔬菜和水果,而不再像以前要從內地靠汽運或空運,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如今,本地的餐桌已日益豐富起來,新鮮的肉、蛋、蔬菜等可以隨時吃到,人們已經由講究吃飽到講究吃好、講究吃得既營養又健康的食品上來。
此外,太陽能資源還廣泛應用于其它領域。如今的西藏,手機信號覆蓋面越來越廣,中國移動已在西藏建成全球通信領域最大的太陽能基站群,中國移動在西藏的1000多個基站中,太陽能基站占總數的78.79%。即使在世界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珠穆朗瑪峰地區,西藏移動也通過在海拔5200米、5820米和6500米區域建設太陽能移動基站,以及沿途的網絡工程,實現了珠峰登山路線移動信號的全程網絡覆蓋。
西藏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日益向產業化道路邁進,“馭光之法”隨著科技的進步也越來越深入人民的生活,高原人民在“陽光”的沐浴下正馭光前行邁向新的希望。
改變能源利用模式
新能源開發是西藏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由于常規能源缺乏,西藏廣大農牧區形成了以牛、羊糞作為燃料,砍柴取暖,打草燒火的傳統生活用能習慣。根據全區2020年和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針對農牧民群眾現實生活狀況,明確提出了以“六通”(通電、通路、通水、通郵、通訊、通廣播電視)為主要內容的小康社會建設基本要求。然而,全區能源供應特別是電力供應并不能滿足城鎮和鄉村的生產生活需求。
西藏生態脆弱,農牧民居住分散,平均每平方公里僅分布1—2人,且廣大牧區人口流動性大,流動范圍廣,實際生活用電功率較小,固定的電網建設成本極高且不能適應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要求。環保供電、分散供電、持續供電和小功率供電是西藏廣大農牧區基層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以及人口分布狀況的必然選擇。
在農牧區,人們的能源主要以畜糞、薪柴等物質為主,這類能源不僅產值率低,而且對于西藏的生態環境也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改變落后的能源利用模式,發展以太陽能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節能的新能源利用模式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40多萬臺太陽灶
讓近8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破壞
自治區新能源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王俊樂介紹,近年來,西藏先后實施了“陽光計劃”、“科學之光計劃”、“阿里光電計劃”、“西部省區無電鄉通電工程”、“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項目”、“金太陽工程”等一批具有較高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太陽能推廣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0億元,在西藏實施了總裝機容量達到180兆瓦的光伏項目,直接或間接解決了無電或缺電地區60萬以上人口的用電問題。
資料顯示,目前西藏共推廣了40多萬臺太陽灶,根據測算,一臺截光面積為1.6平方米的太陽灶,一年使用280天,每天使用6小時所產生的熱量,相當于2.14噸薪柴燃燒所釋放的熱量,換算為蓄糞為2.26噸。也就是說,一臺太陽灶一年可使一戶農牧民少用牛羊糞2.26噸或薪柴2.14噸,年節約燃料開支約800元,年近8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破壞,將原先使用的蓄糞還田、還草,相當于150公斤尿素的肥力。
據介紹,目前西藏太陽能熱水器推廣面積已達45萬平方米。時任西藏自治區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的吉靳剛介紹,西藏太陽能熱水器利用技術主要分為太陽能家用熱水器、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集中供暖三個方面。“比如我自己家里用了十幾年的一臺120升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滿足一家三口人洗澡和其它生活用熱,算了一下每年節約近1000度電。換算一下,相當于節約了400多公斤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公斤。”吉靳剛道出實情。
日光溫室推廣
一年四季供應時令蔬果
太陽能的開發,使日光溫室技術得以應用推廣,使得城鎮一年四季都有一些時令新鮮蔬菜和水果,而不再像以前要從內地靠汽運或空運,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如今,本地的餐桌已日益豐富起來,新鮮的肉、蛋、蔬菜等可以隨時吃到,人們已經由講究吃飽到講究吃好、講究吃得既營養又健康的食品上來。
此外,太陽能資源還廣泛應用于其它領域。如今的西藏,手機信號覆蓋面越來越廣,中國移動已在西藏建成全球通信領域最大的太陽能基站群,中國移動在西藏的1000多個基站中,太陽能基站占總數的78.79%。即使在世界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珠穆朗瑪峰地區,西藏移動也通過在海拔5200米、5820米和6500米區域建設太陽能移動基站,以及沿途的網絡工程,實現了珠峰登山路線移動信號的全程網絡覆蓋。
西藏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日益向產業化道路邁進,“馭光之法”隨著科技的進步也越來越深入人民的生活,高原人民在“陽光”的沐浴下正馭光前行邁向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