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太陽能熱發電(簡稱“光熱”)行業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標桿上網電價,意味著光熱發電開啟了新的征程。在我國光熱發電被全球聚焦熱議以及全面啟程的關鍵節點,我們有必要思考過往,審視當下,展望未來。
十數載期盼得到傾聽:號角已鳴
此前,當我國光伏以連續三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成就詮釋著能源結構優化提速時,同為太陽家族兄弟的光熱,似乎還在低調含蓄地塑造著自我。
然而,這些年光熱發電也并非不思進取,止步不前。光熱一直都在審視自我,積蓄力量,備戰征程開啟的瞬間。
首先,光熱在中國從未缺少生存之光。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甘肅省、青海省等地區光熱發電可利用國土面積達84.2萬平方公里,經最新測算,光熱機組年發電量可達45.5萬億千瓦時,相當于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的8.2倍。通過配置儲熱系統,以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4000小時計算,可裝機容量約113.8億千瓦。另外,從太陽能資源、土地情況、水資源等條件來看,青海省德令哈、格爾木地區,甘肅省酒泉、張掖地區,內蒙古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地區,新疆哈密、吐魯番地區等均具備支撐建設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優越資源條件,具備建設條件的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裝機容量達235.3吉瓦。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開始關注光熱技術研究。“十一五”以來,我國光熱發電技術研究和裝備產品等得到快速發展,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單位研發的千瓦級塔式、槽式光熱發電系統陸續投運,積累了首批光熱發電運行數據;2012年,我國首個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在北京延慶八達嶺投入運營;1.5兆瓦線性菲涅爾光熱發電與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互補發電機組在三亞南山電廠投入運行;2013年,浙江中控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國首個10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2013年至今,已有十余套槽式聚光集熱試驗平臺或回路及線性菲涅爾試驗回路等建成試驗運行。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項目示范,我國在光熱發電技術、關鍵設備和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立于“十三五”起勢的潮頭回望,光熱來路看似靜寂,實則一直擁有鼓勵相伴。
在技術方面,我國政府從“七五”開始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進行投入,形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支撐技術、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等多層次支持。
在產業方面,光熱更是屢次收獲溫暖和關懷。2006年科技部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以及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均把光熱發電明確列為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2010年,我國嘗試實施了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工作。之后,無論是201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2年科技部印發的《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還是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定我國首個光熱發電項目的上網標桿電價,無疑都是利好光熱發展的積極信號。
然而,我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建設正式啟動,則始于2015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國家能源局關于組織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2016年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重點提及光熱發電,再到9月1日出臺的光熱上網標桿電價,光熱發電號角吹響,至此邁入新征程。
抓機遇謀未來:新征程尚需硬實力
以往,光熱多年靜寂重在尋得電價發展契機。未來,路在腳下,重任壓肩,仍要攻堅而行,因為毋庸置疑,挑戰和考驗必將伴隨光熱“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步伐。
到2020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6億千瓦,其中光熱發電要實現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的目標。而當下的使命便是完成我國首批光熱示范項目近135萬千瓦的建設規模。縱觀國際情況,截至2015年底,全球光熱發電投運裝機容量達4865兆瓦,2015年新增裝機421兆瓦,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在建商業電站項目,在建工程裝機容量超過1500兆瓦。
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項目示范,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鏈初步形成,并且具備了建立商業化電站的成套設備和材料供貨能力,亦在光熱發電技術、關鍵設備和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受項目數量少、工程規模小、沒有大型電站項目的實施運行、實踐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在光熱發電項目系統集成、部分關鍵設備制造、產品檢測、項目建設及運維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尚有差距。
但專家提醒業界,其實國外實力也并非高不可攀。比如在光熱標準方面,盡管國際上光熱技術已經發展近40年,但至今尚未全面開展對光熱發電標準的研究,無論是部件、系統還是檢測的標準都不完備。目前,我國相關標委會已組織制定了光熱發電技術的標準、電力行業光熱發電標準體系框架等。隨著示范項目的建設實施,相應的國家標準及電力行業標準將逐漸建立和完善。
無論是不忘初心堅守至此或是最新躍入的光熱人,都是正式啟程時同行的勇者。真正的起點,意味著更多未知的挑戰。整裝抬首,正視全新起跑的關鍵節點,周圍環境也不容忽視。
目前,隨著光伏發電成本和蓄電池價格的不斷下降,光熱發電得以領跑光伏、風電的儲能優勢還能維持多久也是前行路上的一大考驗。未來五年,全球光熱發電向大容量、高參數、長時間儲熱的方向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長時間儲熱、低成本”的光熱發電系統是未來5~20年的技術發展方向。光熱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跑贏自己,也就具有了讓其他能源兄弟刮目相看的資本。此時,光熱人通力協作比惡性競爭更為關鍵。
可以說,近期光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猶如及時雨般滋潤著長期等待的光熱人的心田,更能激發奮進的活力,盡快啟動首批示范項目的建設。未來,通過商業化光熱電站的建設及運行,打通和完善產業鏈,驗證國產化設備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光熱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及土地、融資、并網管理等政策的完善。我們期待,光熱的明天會更好。
十數載期盼得到傾聽:號角已鳴
此前,當我國光伏以連續三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成就詮釋著能源結構優化提速時,同為太陽家族兄弟的光熱,似乎還在低調含蓄地塑造著自我。
然而,這些年光熱發電也并非不思進取,止步不前。光熱一直都在審視自我,積蓄力量,備戰征程開啟的瞬間。
首先,光熱在中國從未缺少生存之光。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甘肅省、青海省等地區光熱發電可利用國土面積達84.2萬平方公里,經最新測算,光熱機組年發電量可達45.5萬億千瓦時,相當于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的8.2倍。通過配置儲熱系統,以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4000小時計算,可裝機容量約113.8億千瓦。另外,從太陽能資源、土地情況、水資源等條件來看,青海省德令哈、格爾木地區,甘肅省酒泉、張掖地區,內蒙古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地區,新疆哈密、吐魯番地區等均具備支撐建設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優越資源條件,具備建設條件的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裝機容量達235.3吉瓦。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開始關注光熱技術研究。“十一五”以來,我國光熱發電技術研究和裝備產品等得到快速發展,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單位研發的千瓦級塔式、槽式光熱發電系統陸續投運,積累了首批光熱發電運行數據;2012年,我國首個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在北京延慶八達嶺投入運營;1.5兆瓦線性菲涅爾光熱發電與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互補發電機組在三亞南山電廠投入運行;2013年,浙江中控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國首個10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2013年至今,已有十余套槽式聚光集熱試驗平臺或回路及線性菲涅爾試驗回路等建成試驗運行。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項目示范,我國在光熱發電技術、關鍵設備和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立于“十三五”起勢的潮頭回望,光熱來路看似靜寂,實則一直擁有鼓勵相伴。
在技術方面,我國政府從“七五”開始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進行投入,形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支撐技術、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等多層次支持。
在產業方面,光熱更是屢次收獲溫暖和關懷。2006年科技部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以及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均把光熱發電明確列為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2010年,我國嘗試實施了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工作。之后,無論是201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2年科技部印發的《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還是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定我國首個光熱發電項目的上網標桿電價,無疑都是利好光熱發展的積極信號。
然而,我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建設正式啟動,則始于2015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國家能源局關于組織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2016年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重點提及光熱發電,再到9月1日出臺的光熱上網標桿電價,光熱發電號角吹響,至此邁入新征程。
抓機遇謀未來:新征程尚需硬實力
以往,光熱多年靜寂重在尋得電價發展契機。未來,路在腳下,重任壓肩,仍要攻堅而行,因為毋庸置疑,挑戰和考驗必將伴隨光熱“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步伐。
到2020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6億千瓦,其中光熱發電要實現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的目標。而當下的使命便是完成我國首批光熱示范項目近135萬千瓦的建設規模。縱觀國際情況,截至2015年底,全球光熱發電投運裝機容量達4865兆瓦,2015年新增裝機421兆瓦,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在建商業電站項目,在建工程裝機容量超過1500兆瓦。
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項目示范,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鏈初步形成,并且具備了建立商業化電站的成套設備和材料供貨能力,亦在光熱發電技術、關鍵設備和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受項目數量少、工程規模小、沒有大型電站項目的實施運行、實踐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在光熱發電項目系統集成、部分關鍵設備制造、產品檢測、項目建設及運維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尚有差距。
但專家提醒業界,其實國外實力也并非高不可攀。比如在光熱標準方面,盡管國際上光熱技術已經發展近40年,但至今尚未全面開展對光熱發電標準的研究,無論是部件、系統還是檢測的標準都不完備。目前,我國相關標委會已組織制定了光熱發電技術的標準、電力行業光熱發電標準體系框架等。隨著示范項目的建設實施,相應的國家標準及電力行業標準將逐漸建立和完善。
無論是不忘初心堅守至此或是最新躍入的光熱人,都是正式啟程時同行的勇者。真正的起點,意味著更多未知的挑戰。整裝抬首,正視全新起跑的關鍵節點,周圍環境也不容忽視。
目前,隨著光伏發電成本和蓄電池價格的不斷下降,光熱發電得以領跑光伏、風電的儲能優勢還能維持多久也是前行路上的一大考驗。未來五年,全球光熱發電向大容量、高參數、長時間儲熱的方向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長時間儲熱、低成本”的光熱發電系統是未來5~20年的技術發展方向。光熱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跑贏自己,也就具有了讓其他能源兄弟刮目相看的資本。此時,光熱人通力協作比惡性競爭更為關鍵。
可以說,近期光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猶如及時雨般滋潤著長期等待的光熱人的心田,更能激發奮進的活力,盡快啟動首批示范項目的建設。未來,通過商業化光熱電站的建設及運行,打通和完善產業鏈,驗證國產化設備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光熱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及土地、融資、并網管理等政策的完善。我們期待,光熱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