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彈指一揮間。
長征,這個光榮又悲壯的名字,被牢牢鐫刻在歷史上;長征精神,也在不斷昭示和激勵著后人。
近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新聞媒體“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在長征出發地——江西瑞金啟動。在為期三天半的時間里,記者走過瑞金、于都、贛州三個典型的革命老區。在“長征之源”這片紅色沃土上,通過產業扶貧,老區人民正逐漸脫下貧困的帽子,實現華麗轉身。
從紅色圣土到扶貧攻堅,江西贛州再一次扛起了歷史的重擔。
贛州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這里三面環山、自然風光險峻;受制于地理條件與人口的雙重壓力,贛州成為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所有人免于貧困,是革命老區一道必須解出的難題。筑起“金屋頂”,圓了一個致富夢,種下“搖錢樹”,帶出一個產業村,產業扶貧正照亮出一條小康路。
搬出土坯房筑起“金屋頂”
在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143棟樓房的屋頂上,統一安裝著5000瓦光伏發電板,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其中一棟樓房里住著陳佛生一家人。63歲的他在深山里的土坯房里住了大半輩子,一家人7口人靠著3畝多地的糧食勉強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全家人的收入僅有三千多元。陳佛生也曾離家到幾十公里外的城里當保安貼補家用,然而,一場疾病又把這個家庭瞬間打回了“原形”。因為貧窮,當時年過30歲的兒子仍未娶妻生子,陳佛生為此天天眉頭緊鎖。
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這份被陳佛生形容為“春雨”一樣的文件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5年,大橋古嶂移民新村里,143棟整齊嶄新的小洋樓拔地而起,陳佛生成為第一批“幸運兒”入住。自此之后,陳佛生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在寬敞明亮的小洋房里,陳佛生家里“雙喜臨門”:兒子娶了媳婦、自己抱上了孫女。此外,兒子的工作也有了眉目。經過招工培訓,被4公里外工業園區中的一家公司錄取,一個月的收入幾乎是過去一年的收入總和。三世同堂的陳佛生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
據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介紹,羅坳鎮大橋村古嶂片區距鎮政府25公里,地勢險峻,交通極其不便,通往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條3米半寬的盤山公路。6個村小組共有近70%的村民居住在土坯房里,是典型的貧困村落集中區。“自然條件、生產條件都非常惡劣,人均受教育只有5.9年,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7畝,半數以上村民家庭貧困。
“依靠補貼的5年無息貸款,讓每個村民都能圓了自己的‘宜居夢’。”謝榮生說,搬遷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還要讓村民們“富得起”。
光伏扶貧給這些貧困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據統計,每戶村民的年發電量為6500度左右,按照1.18元的收購價計算,僅此一項,每戶村民能就能增收5000元以上,脫貧變得觸手可及。
大橋古嶂的新貌只是贛州革命老區的一個縮影。目前,贛州市有8個縣(區)已啟動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初步統計已有2664戶貧困家庭建成戶用電站,158個貧困村建成村級電站,總裝機約18.56兆瓦,總投資1.405億元。
住進真“華屋”撬動旅游大產業
與大橋古嶂移民新村不同的是,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正在用旅游和產業讓村民走上致富路。紅色旅游和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催生了“紅+綠”的扶貧模式。
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華屋建起66套新房。當地政府還組織發動村民組建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了“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地養蜜蜂、房前屋后養土雞”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整個華屋村種植油茶300畝、毛竹2000畝、大棚果蔬203畝、養殖中蜂140箱,實現年產值460萬元。
除此之外,村里還新建了紅軍烈士林紀念園、登山游步道、社區服務中心、村史館等設施,文化休閑生活開展得有聲有色。
提起過去的華屋,村民們指著一條路之隔的土坯房直搖頭。“土坯房是特意保留下來的,希望華屋后代不要忘本。同時,它們也可以作為紅色旅游的景點供游客參觀。”黃沙村黨支部書記黃日生說。
華屋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在蘇區時期,華屋村的43戶家庭戶戶都有人參加革命。17位華氏兄弟在參軍前夕,每人在后山在下了一顆松樹,表達對革命必勝的信念。解放后,“17棵樹”的故事被后人世代相傳。
然而,華屋卻長期處在和其榮耀不相匹配的貧困之中。
四年前,119戶462人的華屋就有五保戶、低保戶等各類貧困人員59戶212人,分別約占總戶數的49.6%、總人口的45.8%,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來這里調研時,被這里的生活狀況深深震撼:整個村莊沒有小車、空調、燃氣灶和太陽能,還有72戶沒有摩托車,83戶沒有電飯煲,90戶沒有電視機。
村民華小平說,2013年以前,一家六口人只能擠在20多平米的土坯房里,下雨天望著屋頂擔驚受怕。雖然華屋人一直秉承著客家人的熱情好客,但家徒四壁的環境實在很難留下客人。自從華屋成立了鄉村旅游發展公司之后,華屋人接待客人有了底氣。目前,共有37戶農戶入股,共裝修了120個借貸用房,政府還對接待用房裝修給予5000元/間的補助,剩余部分由旅游發展公司兜底,也就是說,農戶不用花一分錢就能開起一家“家庭小旅館”。
而旅游產業目前正成為瑞金的重要支柱產業。2015年全年瑞金接待游客6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5億元,約占GDP的1/6。22.5億元的旅游總收入,大部分是靠紅色旅游貢獻的。
57歲的華小平站在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房旁邊,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長征,這個光榮又悲壯的名字,被牢牢鐫刻在歷史上;長征精神,也在不斷昭示和激勵著后人。
近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新聞媒體“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在長征出發地——江西瑞金啟動。在為期三天半的時間里,記者走過瑞金、于都、贛州三個典型的革命老區。在“長征之源”這片紅色沃土上,通過產業扶貧,老區人民正逐漸脫下貧困的帽子,實現華麗轉身。
從紅色圣土到扶貧攻堅,江西贛州再一次扛起了歷史的重擔。
贛州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這里三面環山、自然風光險峻;受制于地理條件與人口的雙重壓力,贛州成為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所有人免于貧困,是革命老區一道必須解出的難題。筑起“金屋頂”,圓了一個致富夢,種下“搖錢樹”,帶出一個產業村,產業扶貧正照亮出一條小康路。
于都縣羅坳鎮移民新村的屋頂上均安裝了光伏發電板。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搬出土坯房筑起“金屋頂”
在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143棟樓房的屋頂上,統一安裝著5000瓦光伏發電板,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其中一棟樓房里住著陳佛生一家人。63歲的他在深山里的土坯房里住了大半輩子,一家人7口人靠著3畝多地的糧食勉強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全家人的收入僅有三千多元。陳佛生也曾離家到幾十公里外的城里當保安貼補家用,然而,一場疾病又把這個家庭瞬間打回了“原形”。因為貧窮,當時年過30歲的兒子仍未娶妻生子,陳佛生為此天天眉頭緊鎖。
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這份被陳佛生形容為“春雨”一樣的文件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5年,大橋古嶂移民新村里,143棟整齊嶄新的小洋樓拔地而起,陳佛生成為第一批“幸運兒”入住。自此之后,陳佛生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在寬敞明亮的小洋房里,陳佛生家里“雙喜臨門”:兒子娶了媳婦、自己抱上了孫女。此外,兒子的工作也有了眉目。經過招工培訓,被4公里外工業園區中的一家公司錄取,一個月的收入幾乎是過去一年的收入總和。三世同堂的陳佛生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
據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介紹,羅坳鎮大橋村古嶂片區距鎮政府25公里,地勢險峻,交通極其不便,通往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條3米半寬的盤山公路。6個村小組共有近70%的村民居住在土坯房里,是典型的貧困村落集中區。“自然條件、生產條件都非常惡劣,人均受教育只有5.9年,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7畝,半數以上村民家庭貧困。
“依靠補貼的5年無息貸款,讓每個村民都能圓了自己的‘宜居夢’。”謝榮生說,搬遷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還要讓村民們“富得起”。
光伏扶貧給這些貧困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據統計,每戶村民的年發電量為6500度左右,按照1.18元的收購價計算,僅此一項,每戶村民能就能增收5000元以上,脫貧變得觸手可及。
大橋古嶂的新貌只是贛州革命老區的一個縮影。目前,贛州市有8個縣(區)已啟動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初步統計已有2664戶貧困家庭建成戶用電站,158個貧困村建成村級電站,總裝機約18.56兆瓦,總投資1.405億元。
瑞金市華屋村小組村民居住過的土坯房(上圖);華屋新村(下圖)。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住進真“華屋”撬動旅游大產業
與大橋古嶂移民新村不同的是,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正在用旅游和產業讓村民走上致富路。紅色旅游和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催生了“紅+綠”的扶貧模式。
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華屋建起66套新房。當地政府還組織發動村民組建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了“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地養蜜蜂、房前屋后養土雞”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整個華屋村種植油茶300畝、毛竹2000畝、大棚果蔬203畝、養殖中蜂140箱,實現年產值460萬元。
除此之外,村里還新建了紅軍烈士林紀念園、登山游步道、社區服務中心、村史館等設施,文化休閑生活開展得有聲有色。
提起過去的華屋,村民們指著一條路之隔的土坯房直搖頭。“土坯房是特意保留下來的,希望華屋后代不要忘本。同時,它們也可以作為紅色旅游的景點供游客參觀。”黃沙村黨支部書記黃日生說。
華屋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在蘇區時期,華屋村的43戶家庭戶戶都有人參加革命。17位華氏兄弟在參軍前夕,每人在后山在下了一顆松樹,表達對革命必勝的信念。解放后,“17棵樹”的故事被后人世代相傳。
然而,華屋卻長期處在和其榮耀不相匹配的貧困之中。
四年前,119戶462人的華屋就有五保戶、低保戶等各類貧困人員59戶212人,分別約占總戶數的49.6%、總人口的45.8%,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來這里調研時,被這里的生活狀況深深震撼:整個村莊沒有小車、空調、燃氣灶和太陽能,還有72戶沒有摩托車,83戶沒有電飯煲,90戶沒有電視機。
村民華小平說,2013年以前,一家六口人只能擠在20多平米的土坯房里,下雨天望著屋頂擔驚受怕。雖然華屋人一直秉承著客家人的熱情好客,但家徒四壁的環境實在很難留下客人。自從華屋成立了鄉村旅游發展公司之后,華屋人接待客人有了底氣。目前,共有37戶農戶入股,共裝修了120個借貸用房,政府還對接待用房裝修給予5000元/間的補助,剩余部分由旅游發展公司兜底,也就是說,農戶不用花一分錢就能開起一家“家庭小旅館”。
而旅游產業目前正成為瑞金的重要支柱產業。2015年全年瑞金接待游客6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5億元,約占GDP的1/6。22.5億元的旅游總收入,大部分是靠紅色旅游貢獻的。
57歲的華小平站在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房旁邊,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