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監察部 財政部 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 人民銀行 質檢總局 銀監會證監會
為切實將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落到實處,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加快推動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新興產業有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制定和實施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出臺了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等一系列對策措施,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政策效應已初步顯現,工業增速穩中趨升,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情況有所緩解,產業發展總體向好。
但從當前產業發展狀況看,結構調整雖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進展不快,各地區、各行業也不平衡。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
史博士在博文摘錄了國務院38號文關于多晶硅的內容后,不少朋友來電,希望知道國務院38號文的情況,并聽聽我的看法。在此對文件的三大部分中關于多晶硅的內容做一個解讀。( 以下紅色字體為文件原文。)
“ 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
(五)多晶硅。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礎材料,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緩慢,國內太陽能電池98%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國內緊缺的能源。 ”
[點評一]:
此段是整個文件的基礎,也是文件后面兩部分的依據。但這段文中,關于多晶硅的方面至少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將多晶硅列入高耗能和高污染缺乏依據。高耗能和高污染應當是根據目前生產多晶硅的主流工藝----改良西門子法而言。目前,中國的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每公斤耗能從230度電到250度電不能,部分企業更高達300度電以上。當多晶硅價格達到每公斤3000元的時候,每元產值耗能僅0.08度,絕對不能算高耗能,但當多晶硅價格降到目前的每公斤500元的時候,每元產值耗能則達到了0.5度,可以勉強稱為高耗能了(其實多晶硅只有電解鋁的單位產值能耗的三分之一)。但是,生產多晶硅不止改良西門子法一種工藝,由于過去的多晶硅是供應半導體行業,能耗與價格相比微不足道。而此前的多晶硅價格高企是由于太陽能光伏的需求導致供應短缺導致的,而太陽能對多晶硅的需求與半導體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許多只能對光伏應用的新的工藝正在探索中,這些新的工藝耗能比西門子法低得多,因此,不能說多晶硅是高耗能產品,只能說,目前的工藝是高耗能的工藝。
關于高污染的說法,西門子法在國外是能夠很好地解決回收循環問題,因此不存在污染。而中國,由于許多項目上馬時為了趕快投產,也都沒有在循環回收上下功夫,因此,一度造成污染較大。但目前,各廠都十分重視了尾氣的排放,污染已經大大減輕,當然,在解決回收問題的同時,引起了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還需要假以時日。另外,目前幾個正在投產的新工藝的污染大大減少,有些方法甚至根本沒有污染,因此,說多晶硅是高污染產品也是不正確的,應當說目前不少工廠沒有解決好環保回收問題,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根據2008年的產能2萬噸,產量8000噸,在建產能8萬噸,就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是不正確的。就以2008年的數據,中國實際消耗多晶硅26000噸,也就是說還有兩萬多噸多晶硅依賴進口,這說明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仍然需要依賴進口。產能大于產量,并非是因為供大于求,而是產能數據不實。產能數據不實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許多廠宣稱的數據有夸大,不少是將規劃的若干年后的數據當作目前的產能報了出來;另一個就是許多廠的設備到位后,由于技術問題,不能投產。其實,不光是2008年的數據是這樣,2009年中國多晶硅的產能預計達到4萬噸,但實際產量不會超過15000噸,而需求也將達到40000噸,因此,依然有超過60%的多晶硅需要進口,并不存在過剩。2010年,能夠達到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