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北京行動計劃(2010-2012年)》(討論稿)昨日發布,到2020年,綠色北京建設的遠景目標為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揚,宜居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將北京初步建設成為生產清潔化、消費友好化、環境優美化、資源高效化的綠色現代化世界城市。整個計劃被稱為“3910”工程,總體框架由三大體系、九大工程和十項保障機制共同構成,綠色北京遠景目標從此確定。
“綠色北京的近期目標就是到2012年通過構建三大體系,實施九大工程,完善十項保障機制,為2020年的遠景目標奠定基礎。”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燕友昨日介紹說。
根據計劃,到2012年綠色北京建設將完成16項重點指標及目標。“這些指標分為約束性指標和引導性指標,其中單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將約束性執行國家標準,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能源消費占比等將執行北京市的相關標準。”據張燕友介紹,到2012年,北京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銷售收入總額將從2008年的958億元增長到1450億元,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從2008年的2.5%增長到5%,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從2008年的34%降低到25%。
“像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占比,北京提出了25%的目標和要求,下一步將通過煤改氣和改造火電廠等形式來改善煤炭的消耗量。”張燕友對記者表示,相關部門正制定北京市限制發展的產業與技術目錄,“不符合本市發展定位的產業將堅決控制進入,當前正制定化工和建材行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2012年底前,將繼續關停不符合《北京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采石生產企業,關閉所有年產能20萬噸以下水泥企業以及50家石灰生產企業。同時,2010年首鋼石景山地區冶煉、熱軋項目全部停產,做好搬遷企業工業遺產資源改造再利用,發展高端替代產業”。
“在此基礎上,還將完成首批重點污染源企業,以及火電、鋼鐵、電鍍印染、醫藥化工、食品飲料、電子等工業行業21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適時推進服務業清潔生產審核,試點選取住宿、餐飲、醫院及學校等領域50家單位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研究制定符合服務業特點的清潔生產審核標準、程序和要求;積極探索農業、建筑等行業清潔生產推進方案;加快推動一批清潔生產項目落實,重點支持一批環境效益明顯的清潔生產項目。” 據張燕友介紹。
在計劃中,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綠色北京的建設核心。“三者反映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但關注的側重點有所差異。綠色北京的內容涵蓋了這三個經濟。”張燕友表示。
在循環經濟方面,將推動循環經濟園區的建設。據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陳玲介紹,三年內將推進梁家務等4個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完成北天堂、高安屯、順義(二期擴建)、董村、南宮等一批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到2012年實現全市垃圾處理能力達1.7萬噸/日,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達2:3:5;加快建設5座大型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圍繞星級賓館、餐飲街、高校集中區、度假村等餐廚垃圾集中產生地區,配套建設一批餐廚垃圾原位處理設施,2012年實現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能力達1545噸/日。
此外,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成為綠色北京建設的關鍵。據張燕友介紹,將以建設中關村[6.37 -0.93%]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加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力度,把北京建成全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圍繞緩解能源瓶頸制約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需要,重點研發電動汽車、新型電池、新型太陽能光伏光熱材料及元器件、新型熱泵機組、污水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技術和裝備,提升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領域研發和高端制造優勢,促進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核電高端技術、地熱能、風能關鍵技術研發及工程服務能力,培育扶持一批產品和技術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搶占綠色經濟發展制高點。”張燕友稱。
與此同時,還將修訂出臺《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臺落實《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目前正研究制定《北京市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 促進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編制發布《綠色北京中長期建設規劃》;研究出臺建設綠色市場、引導綠色消費、加強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堅持產業園區化發展模式,提高土地聚集程度和利用效率,研究完善引導產業空間集聚發展的具體措施。
綠色政務:制定節約用紙規劃
綠色商務:推動節能環保產品入市綠色建筑:將覆蓋民用建筑56%
針對產品上市、市場流通、消費行為全過程,提出了一些新的“綠色”方案。如有關部門正研究出臺《北京市政府綠色采購實施細則》,其中明確將優先把自主創新的節能環保產品、設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同樣處于制定中的還有政府機構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等方面的規范指南和市級行政單位能耗定額標準等。
“像正制定的政府機構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等方面的規范指南,把節約融入到了日常工作,提倡使用再生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