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楊希川和博士研究生張福國近日研發的低成本、高效率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展示出優異的穩定性,通過了室內1000小時的光照穩定性測試,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走向產業化解決了很多關鍵性難題。成果發表于《納米—能源》。
鈣鈦礦電池具有成本低廉、工藝簡單(適用于各種產業化技術,包括溶液操作、卷對卷加工、熱蒸鍍等)等優勢。但其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自然環境穩定性瓶頸,以及pb的毒性、環境污染和材料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問題。
研究人員率先將廉價的、無摻雜的納米棒狀的酞菁銅作為空穴選擇性接觸材料,取代合成困難、價格昂貴并需要摻雜的空穴傳輸材料,同時用低溫碳取代金作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對電極。測試發現,酞菁銅納米棒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電荷的分離、抑制了電子的復合,經優化,該類電池獲得的光電轉換效率達16.1%,是目前基于碳對電極效率最高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電池具有成本低廉、工藝簡單(適用于各種產業化技術,包括溶液操作、卷對卷加工、熱蒸鍍等)等優勢。但其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自然環境穩定性瓶頸,以及pb的毒性、環境污染和材料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問題。
研究人員率先將廉價的、無摻雜的納米棒狀的酞菁銅作為空穴選擇性接觸材料,取代合成困難、價格昂貴并需要摻雜的空穴傳輸材料,同時用低溫碳取代金作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對電極。測試發現,酞菁銅納米棒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電荷的分離、抑制了電子的復合,經優化,該類電池獲得的光電轉換效率達16.1%,是目前基于碳對電極效率最高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