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擁有逾40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發展預算,可用于從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太陽能面板等各種新科技發展,這筆龐大資金已吸引新創公司紛紛爭取貸款,使能源部儼然成為這個熱門產業最大的創投資金源。
小型業者Fisker汽車公司去年面臨財務困境,在芬蘭生產油電混合動力車的計畫岌岌可危。該公司轉而向美國能源部求援,能源部提出開發較廉價車款、并在已關閉的一座美國車廠組裝的提案。幾個月后,創立兩年、還未賣出一輛車的Fisker獲得聯邦政府5.28億美元的貸款,并決定在德拉瓦州懷明頓一座舊通用汽車車間生產汽車。
Fisker并非特例。2009年前九個月,能源部已撥出130億美元的貸款和補助,協助像Fisker這樣的公司。相較之下,向來是新創事業最大資金源的創投業,同一期間只提供26.8億美元給清潔能源事業。
聯邦政府提供龐大資金,意味政府對這個科技業最紅的部門握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部分新創公司為爭取能源部的資金而更改發展計畫,民間投資人也以能源部核準哪些計畫馬首是瞻。爭取到聯邦資金的業者往往能吸引更多民間資金跟進;反之,得不到政府加持的業者,想吸引民間投資便難上加難。
負責審核能源部貸款的官員羅杰斯說,申請案都依「個案處理」,并盡可能避免外界壓力。他說:「任何人都能打電話給能源部長,但這不表示話會傳到個案處理小組。」
迄今有逾40家汽車相關公司向政府申請融資,計劃生產各種汽車或散件,包含混合動力敞篷車、廂形貨車,和一款充電一次可行駛120哩的三輪電動車。據研究業者Cleantech公司的數字,聯邦的「先進科技車輛制造貸款計畫」,準備提供這個產業250億美元的低利貸款,相較之下該產業過去五年吸引的創投資金還不到25億美元。
加州圣卡洛斯Tesla汽車公司行銷主管西爾利說:「能源部挾龐大資金支持新創業者,已打亂了創投業原本的生態。能被能源部相中,已成了力圖生存的公司最高的目標。」Tesla在6月獲得能源部3.65億美元貸款,將用于發展高檔電動車。
能源部表示,聯邦希望多資助已擁有相當民間資金的業者,拋磚引玉以吸引更多民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