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我國重點推進的太陽能發電模式之一,多年來面臨資源散、業主多、統籌難等發展瓶頸。浙江省嘉興市近年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統一管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但快速發展背后,產業規范缺席、行業發展依賴補貼,無序發展苗頭漸顯。
積少成多 “屋頂電站”顯成效
嘉興市秀洲區沙家浜社區,近百戶民居的屋上都安裝了8片多晶硅光伏組件,陽光照射下,雙向電表上數字的不斷跳動,由光能轉化而來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進居民家中。
8片光伏片一年可發電2000度,居民自發自用,余電并入電網。“每戶人家只用承擔3000元的成本投入,發電前3年每年有2000元直接經濟收益,之后的22年每年有600元直接經濟收益。”沙家浜社區居民張菊文說,光伏發電就相當于將屋頂租了出去,大家覺得這筆投資劃算。
不少企業也在分布式光伏的應用中獲益。位于秀洲國家高新區的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12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上建起了分布式光伏電站, 總裝機容量達到近13兆瓦,年平均發電量超過1200萬千瓦時。光伏發電讓用能大戶不再擔心迎峰度夏,同時帶來了可觀的環境效益:1200萬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可節約標煤近4300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395噸、氮氧化合物36噸、二氧化碳10000噸。
國網嘉興供電公司副總經理王文華表示,建設光伏電站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但東部沿海一代土地資源珍貴,將光伏發電與屋頂相結合能有效利用閑散資源推進新能源開發。
記者在嘉興走訪看到,從民居到企業、醫院、學校、大型市場的屋頂都被光伏電站有效利用。截止2016年3月,嘉興全市已受理分布式光伏項目1318個,裝機總容量751.2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2.63億千瓦時。
政府主導 “屋頂經濟”唱大戲
屋頂難找、貸款融資難、并網介入難、電費回收難是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的共性難題。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搭臺,統一規劃、統籌管理是嘉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較快的主要因素。
針對屋頂難找,秀洲光伏高新區出臺了統一“三方協議”,與園區屋頂業主、投資方簽訂協議,制定規劃,根據投資方的實力合理分配屋頂資源,平衡分布式電站建設資源的分配;針對分布式項目“小而散”,高新園區提出了“集中連片、多樣多元”的打包式開發模式;針對項目融資難,嘉興市牽頭成立10億元光伏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光伏項目專項資金池;針對項目維護難,高新園區成立專業運維公司,負責轄區內所有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電費結算、運行維護等服務工作。
此外,一系列光伏產業財政補貼也在大力拉動嘉興地區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嘉興模式”享受國家、浙江省、嘉興市、嘉興光伏高新區的四重補貼,在嘉興投資光伏電站,項目投資回收年限可縮短一半,平均為6年,一些技術成熟的先進企業的年限甚至更短。
“政府在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政策讓企業吃了定心丸,也讓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方向。” 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李仙壽說,產品端上有保障,讓光伏制造企業生產起來心里有底,也更能抵擋各種各樣的市場風險。
嘉興市經信委提供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嘉興市規上光伏企業實現產值87.96億元,同比增長28.9%;利潤總額9.15億元,同比增長395.4%。
規范缺席依賴補貼 無序發展存隱患
多重政策利好、市場回暖趨勢下,光伏產業迅速增長。根據2015年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到2020年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7000萬千瓦,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每年平均需新增約1300萬千瓦,市場前景可期。然而業內人士擔憂,相關行業規劃、標準的缺失將令光伏產業陷入盲目發展。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嘉興地區,擁有良好光照條件的屋頂已成稀缺資源,因此部分光伏投資企業將目光轉向魚塘、樹林、農田等地塊。由于缺少標準和規劃,部分地區存在“光伏先行”現象,例如“農光互補”項目,在農田上建好光伏電站之后才發現,農田只能種植對光照要求不高的少數農作物,已無法大面積種植。
“什么樣的地塊能夠建設光伏電站?光伏電站是否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如何評價光伏裝置的衰竭?如何回收廢舊裝置?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業內人士表示,分布式光伏仍處于只顧眼前利益的粗放生長時期。
國網嘉興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周建其建議,應盡快制定太陽能發電技術規范,對太陽能發電入網、建設條件、環境評價、經濟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標準,指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分布式光伏缺乏長期規劃,部分地區光伏發電項目備案即獲批,用戶分批報裝、分步實施也容易導致電力設施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呼吁地方政府重視發展規劃制定,滾動編制、嚴格執行。
第三,多重補貼政策是拉動產業的關鍵因素,卻也造成目前分布式光伏企業過度依賴補貼現狀,部分企業前三年拿到的補貼金額甚至高于收入。業內人士認為,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發電類型,需要政府繼續扶持,但從長遠看也必將走向市場。在我國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的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企業如何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
積少成多 “屋頂電站”顯成效
嘉興市秀洲區沙家浜社區,近百戶民居的屋上都安裝了8片多晶硅光伏組件,陽光照射下,雙向電表上數字的不斷跳動,由光能轉化而來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進居民家中。
8片光伏片一年可發電2000度,居民自發自用,余電并入電網。“每戶人家只用承擔3000元的成本投入,發電前3年每年有2000元直接經濟收益,之后的22年每年有600元直接經濟收益。”沙家浜社區居民張菊文說,光伏發電就相當于將屋頂租了出去,大家覺得這筆投資劃算。
不少企業也在分布式光伏的應用中獲益。位于秀洲國家高新區的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12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上建起了分布式光伏電站, 總裝機容量達到近13兆瓦,年平均發電量超過1200萬千瓦時。光伏發電讓用能大戶不再擔心迎峰度夏,同時帶來了可觀的環境效益:1200萬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可節約標煤近4300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395噸、氮氧化合物36噸、二氧化碳10000噸。
國網嘉興供電公司副總經理王文華表示,建設光伏電站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但東部沿海一代土地資源珍貴,將光伏發電與屋頂相結合能有效利用閑散資源推進新能源開發。
記者在嘉興走訪看到,從民居到企業、醫院、學校、大型市場的屋頂都被光伏電站有效利用。截止2016年3月,嘉興全市已受理分布式光伏項目1318個,裝機總容量751.2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2.63億千瓦時。
政府主導 “屋頂經濟”唱大戲
屋頂難找、貸款融資難、并網介入難、電費回收難是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的共性難題。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搭臺,統一規劃、統籌管理是嘉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較快的主要因素。
針對屋頂難找,秀洲光伏高新區出臺了統一“三方協議”,與園區屋頂業主、投資方簽訂協議,制定規劃,根據投資方的實力合理分配屋頂資源,平衡分布式電站建設資源的分配;針對分布式項目“小而散”,高新園區提出了“集中連片、多樣多元”的打包式開發模式;針對項目融資難,嘉興市牽頭成立10億元光伏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光伏項目專項資金池;針對項目維護難,高新園區成立專業運維公司,負責轄區內所有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電費結算、運行維護等服務工作。
此外,一系列光伏產業財政補貼也在大力拉動嘉興地區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嘉興模式”享受國家、浙江省、嘉興市、嘉興光伏高新區的四重補貼,在嘉興投資光伏電站,項目投資回收年限可縮短一半,平均為6年,一些技術成熟的先進企業的年限甚至更短。
“政府在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政策讓企業吃了定心丸,也讓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方向。” 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李仙壽說,產品端上有保障,讓光伏制造企業生產起來心里有底,也更能抵擋各種各樣的市場風險。
嘉興市經信委提供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嘉興市規上光伏企業實現產值87.96億元,同比增長28.9%;利潤總額9.15億元,同比增長395.4%。
規范缺席依賴補貼 無序發展存隱患
多重政策利好、市場回暖趨勢下,光伏產業迅速增長。根據2015年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到2020年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7000萬千瓦,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每年平均需新增約1300萬千瓦,市場前景可期。然而業內人士擔憂,相關行業規劃、標準的缺失將令光伏產業陷入盲目發展。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嘉興地區,擁有良好光照條件的屋頂已成稀缺資源,因此部分光伏投資企業將目光轉向魚塘、樹林、農田等地塊。由于缺少標準和規劃,部分地區存在“光伏先行”現象,例如“農光互補”項目,在農田上建好光伏電站之后才發現,農田只能種植對光照要求不高的少數農作物,已無法大面積種植。
“什么樣的地塊能夠建設光伏電站?光伏電站是否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如何評價光伏裝置的衰竭?如何回收廢舊裝置?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業內人士表示,分布式光伏仍處于只顧眼前利益的粗放生長時期。
國網嘉興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周建其建議,應盡快制定太陽能發電技術規范,對太陽能發電入網、建設條件、環境評價、經濟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標準,指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分布式光伏缺乏長期規劃,部分地區光伏發電項目備案即獲批,用戶分批報裝、分步實施也容易導致電力設施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呼吁地方政府重視發展規劃制定,滾動編制、嚴格執行。
第三,多重補貼政策是拉動產業的關鍵因素,卻也造成目前分布式光伏企業過度依賴補貼現狀,部分企業前三年拿到的補貼金額甚至高于收入。業內人士認為,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發電類型,需要政府繼續扶持,但從長遠看也必將走向市場。在我國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的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企業如何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