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市發改委牽頭,由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建立在廢棄鹽田上的3GW光伏基地的規劃已經浮出水面。在中國改革報《能源發展》周刊主辦的首屆“光伏+創新發展論壇”中,西勘院資源及總圖所所長馬高祥介紹了濰坊的“光伏+”規劃。
從大的背景看,濰坊有447平方公里的灘涂,地下鹵水資源豐富,因此發展了鹽業和鹽化工產業,目前鹽田面積達到4.2萬公頃,原鹽產量占全國的1/4。但隨著地下鹵水資源的長期開發,導致土壤鹽堿化程度越來越高、鹵水資源減少導致部分區域喪失開采資源、灘地裸露及濕地面積減少等諸多問題。為了有效利用廢棄鹽田的土地,濰坊出臺了《推進石化鹽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
光伏發電示范基地項目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且權屬單一;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有良好的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將通過引入“光伏+”的多元化綜合開發模式,實現光伏電站開發與區域生態綜合治理全面融合,同時,帶動光伏電站設備制造配套企業落戶當地。項目總體敏感影響制約因素少,工程實施造作性強;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光伏規劃基地中典型太表,領跑者價值突出。
規劃基地概況
規劃范圍、位置:根據規劃區域的地形、地貌、太陽能資源、氣候特征、電網、交通運輸等建設條件,并結合用地屬性和現有相關產業發展需求,按照綜合利用、多元發展、創新實踐的開發理念進行光伏綜合利用基地的選址、布局。
基地擬利用濰坊“三北”地區,濰坊所轄的昌邑、濱海區和壽光以北(簡稱“三北”)內現有的廢棄鹽田、沿海灘涂等進行開發建設,可用于光伏項目開發用地約62.8km?,用地條件和區位優勢俱佳。
基地規模:該基地規劃總裝機容量3000MW,規劃光伏電站30個。其中昌邑項目規劃區規劃裝機容量2000MW、壽光項目規劃區裝機容量500MW、濱海項目規劃區裝機容量500MW。
規劃階段:規劃基準年為2016年,規劃分為一期、二期。
一期水平年為2017年,規劃裝機容量1500MW;
二期水平年為2018年,規劃裝機容量1500MW。
“光伏+”的模式
光伏+風電的模式:利用太陽能、風能在時間變化分布的互補性,可彌補單一風電和光伏發電系統的不足,使供電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可以實現高低空結合,共用部分道路、設施及建筑,達到集約利用土地的效果。
光伏+漁業的模式:通過在水面上架設光伏陣列,水面下規劃養殖魚蝦、海參等喜陰海產品,達到發電與漁業養殖并行的模式,實現一地兩用、空間開發,提高水域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水域產值。
另外,建設在水面上環境溫度較低,組價之間間距大,能夠為光伏發電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風、降溫環境,穩定發電量輸出,間接增加項目收益。
光伏+海蟲養殖的模式:光伏+海蟲養殖利用項目區建設“光伏溫室大棚+地下鹵水”的培養模式,根據鹵蟲、裸腹蚤等浮游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特點,設計、構建一套高度集約化的、水質參數可在線監控的循環水培養系統,實現海洋浮游動物大量生產的工廠化、專業化。
海洋浮游動物不僅可以作為活餌料直接銷售,還將作為原料進行有用成分的提取、加工、制備海洋保健品、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化妝品、海洋藥物等高值產品,實現產業化。
光伏+旅游的模式:在項目完成后,形成“上部風光發電,下層養殖”的獨特立體循環生態模式,結合地區特點規劃打造水上公園等主題景觀;同時,基于當地漁業資源,開辦休閑濱海旅游、自助釣魚場等旅游項目。
項目開發優勢
1)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場址位于濰坊“三北”地區:濱海大道、大萊龍鐵路、新海公路、榮烏高速公路、206國道自北向南橫穿東西,金晶大道、下路、昌灶路、官靶路縱貫南北,并于臨近的濰萊高速公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相互貫通,鏈接省內外。
2)太陽能光照資源豐富:濰坊市是山東省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項目所在地水平面年平均輻射總量1371kWh/㎡。根據GB/T 31155-2014《太陽能資源等級總輻射》,該區域資源豐富程度屬Ⅱ類,且區域大氣透明度高。
3)綜合利用土地資源豐富:濰坊“三北”,屬濱海陸地交互沖洪積平原區,地形開闊平坦,地貌形態單一;可開發用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適宜整體規劃、集中建設,具有規模化突出;土地性質、權屬單一,基本未利用地(用地屬于廢棄工礦用地),不涉及農田和林地等。
4)濰坊電網處于山東電網的中部,已經形成以500kV濰坊站、益都站、壽光站、密州站和濰坊電廠、壽光熱電為主供電源,200kV線路為主網架的環網供電結構。2015年,山東全社會用電量為5117億kWh;最大負荷為72190MW;接納省外來電497.6億kWh,最大受電7500MW;濰坊市全社會用電量434.5億kWh,網供最大負荷5443MW。
項目進展:項目規劃場址周邊已建、在建風電裝機約148MW;已建、在建光伏電站100MW,具備實現光伏+風電互補模式開發的基礎條件。
項目背景:
區域地下鹵水資源豐富,鹽化產業發達。但相應的對生態造成了危害。
濰坊市有近1400km?淺海和447km?灘涂,其中高涂面積200km?;沿海地下鹵水面積1100km?,地下鹵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鹽業和鹽化工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鹽田面積達4.2萬公頃,年生產能力600多萬噸,原鹽產量占到全國1/4。
但近年來,由于地下鹵水資源長期開發和利用造成以下問題:
)地下鹵水資源逐漸枯竭,逐漸失去大規模開采的價值;
)土地鹽堿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區域內生態環境惡化;
)超采地下鹵水,導致海水倒灌,沿海土地遭受咸潮侵蝕;
)灘地裸露,濕地面積減少,生態環境功能減弱。
其次,由于國家對鹽業生產實施嚴格的統購、統銷、統價的“三統”政策,以及近年來環境對曬煙產業的影響,造成曬鹽產業市場低迷,加速了鹽田廢棄速度,使當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化工產業轉型需求
化工產業是濰坊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也是產業轉型的重點產業。隨著山東省出臺轉型升級意見,劃出環保、安全、能耗三道紅線,逼迫化工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后,當地化工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因此,需要利用新興產業(如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為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政策導向:
)為了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實現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恢復區域生態系統,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去年當地也出臺了《濰坊市推進石化鹽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
)2015年12月,國家能源局下發《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指出: “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適度建設光伏電站項目。”
“重點在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及現代農業發達的地區,依托漁業養殖、農業設施、生態綜合治理等建設漁光互補和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集中區。”
“在太陽能資源相對較好,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條件的地區,結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光伏制造產業發展,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
從大的背景看,濰坊有447平方公里的灘涂,地下鹵水資源豐富,因此發展了鹽業和鹽化工產業,目前鹽田面積達到4.2萬公頃,原鹽產量占全國的1/4。但隨著地下鹵水資源的長期開發,導致土壤鹽堿化程度越來越高、鹵水資源減少導致部分區域喪失開采資源、灘地裸露及濕地面積減少等諸多問題。為了有效利用廢棄鹽田的土地,濰坊出臺了《推進石化鹽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
光伏發電示范基地項目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且權屬單一;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有良好的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將通過引入“光伏+”的多元化綜合開發模式,實現光伏電站開發與區域生態綜合治理全面融合,同時,帶動光伏電站設備制造配套企業落戶當地。項目總體敏感影響制約因素少,工程實施造作性強;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光伏規劃基地中典型太表,領跑者價值突出。
規劃基地概況
規劃范圍、位置:根據規劃區域的地形、地貌、太陽能資源、氣候特征、電網、交通運輸等建設條件,并結合用地屬性和現有相關產業發展需求,按照綜合利用、多元發展、創新實踐的開發理念進行光伏綜合利用基地的選址、布局。
基地擬利用濰坊“三北”地區,濰坊所轄的昌邑、濱海區和壽光以北(簡稱“三北”)內現有的廢棄鹽田、沿海灘涂等進行開發建設,可用于光伏項目開發用地約62.8km?,用地條件和區位優勢俱佳。
基地規模:該基地規劃總裝機容量3000MW,規劃光伏電站30個。其中昌邑項目規劃區規劃裝機容量2000MW、壽光項目規劃區裝機容量500MW、濱海項目規劃區裝機容量500MW。
規劃階段:規劃基準年為2016年,規劃分為一期、二期。
一期水平年為2017年,規劃裝機容量1500MW;
二期水平年為2018年,規劃裝機容量1500MW。
“光伏+”的模式
光伏+風電的模式:利用太陽能、風能在時間變化分布的互補性,可彌補單一風電和光伏發電系統的不足,使供電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可以實現高低空結合,共用部分道路、設施及建筑,達到集約利用土地的效果。
光伏+漁業的模式:通過在水面上架設光伏陣列,水面下規劃養殖魚蝦、海參等喜陰海產品,達到發電與漁業養殖并行的模式,實現一地兩用、空間開發,提高水域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水域產值。
另外,建設在水面上環境溫度較低,組價之間間距大,能夠為光伏發電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風、降溫環境,穩定發電量輸出,間接增加項目收益。
光伏+海蟲養殖的模式:光伏+海蟲養殖利用項目區建設“光伏溫室大棚+地下鹵水”的培養模式,根據鹵蟲、裸腹蚤等浮游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特點,設計、構建一套高度集約化的、水質參數可在線監控的循環水培養系統,實現海洋浮游動物大量生產的工廠化、專業化。
海洋浮游動物不僅可以作為活餌料直接銷售,還將作為原料進行有用成分的提取、加工、制備海洋保健品、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化妝品、海洋藥物等高值產品,實現產業化。
光伏+旅游的模式:在項目完成后,形成“上部風光發電,下層養殖”的獨特立體循環生態模式,結合地區特點規劃打造水上公園等主題景觀;同時,基于當地漁業資源,開辦休閑濱海旅游、自助釣魚場等旅游項目。
項目開發優勢
1)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場址位于濰坊“三北”地區:濱海大道、大萊龍鐵路、新海公路、榮烏高速公路、206國道自北向南橫穿東西,金晶大道、下路、昌灶路、官靶路縱貫南北,并于臨近的濰萊高速公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相互貫通,鏈接省內外。
2)太陽能光照資源豐富:濰坊市是山東省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項目所在地水平面年平均輻射總量1371kWh/㎡。根據GB/T 31155-2014《太陽能資源等級總輻射》,該區域資源豐富程度屬Ⅱ類,且區域大氣透明度高。
3)綜合利用土地資源豐富:濰坊“三北”,屬濱海陸地交互沖洪積平原區,地形開闊平坦,地貌形態單一;可開發用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適宜整體規劃、集中建設,具有規模化突出;土地性質、權屬單一,基本未利用地(用地屬于廢棄工礦用地),不涉及農田和林地等。
4)濰坊電網處于山東電網的中部,已經形成以500kV濰坊站、益都站、壽光站、密州站和濰坊電廠、壽光熱電為主供電源,200kV線路為主網架的環網供電結構。2015年,山東全社會用電量為5117億kWh;最大負荷為72190MW;接納省外來電497.6億kWh,最大受電7500MW;濰坊市全社會用電量434.5億kWh,網供最大負荷5443MW。
項目進展:項目規劃場址周邊已建、在建風電裝機約148MW;已建、在建光伏電站100MW,具備實現光伏+風電互補模式開發的基礎條件。
項目背景:
區域地下鹵水資源豐富,鹽化產業發達。但相應的對生態造成了危害。
濰坊市有近1400km?淺海和447km?灘涂,其中高涂面積200km?;沿海地下鹵水面積1100km?,地下鹵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鹽業和鹽化工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鹽田面積達4.2萬公頃,年生產能力600多萬噸,原鹽產量占到全國1/4。
但近年來,由于地下鹵水資源長期開發和利用造成以下問題:
)地下鹵水資源逐漸枯竭,逐漸失去大規模開采的價值;
)土地鹽堿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區域內生態環境惡化;
)超采地下鹵水,導致海水倒灌,沿海土地遭受咸潮侵蝕;
)灘地裸露,濕地面積減少,生態環境功能減弱。
其次,由于國家對鹽業生產實施嚴格的統購、統銷、統價的“三統”政策,以及近年來環境對曬煙產業的影響,造成曬鹽產業市場低迷,加速了鹽田廢棄速度,使當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化工產業轉型需求
化工產業是濰坊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也是產業轉型的重點產業。隨著山東省出臺轉型升級意見,劃出環保、安全、能耗三道紅線,逼迫化工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后,當地化工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因此,需要利用新興產業(如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為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政策導向:
)為了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實現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恢復區域生態系統,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去年當地也出臺了《濰坊市推進石化鹽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
)2015年12月,國家能源局下發《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指出: “在中東部地區,結合土地綜合利用,適度建設光伏電站項目。”
“重點在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及現代農業發達的地區,依托漁業養殖、農業設施、生態綜合治理等建設漁光互補和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集中區。”
“在太陽能資源相對較好,具備大規模接入和本地消納條件的地區,結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光伏制造產業發展,重點打造以本地消納為主的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