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回想起那一幕,山西省臨汾市扶貧辦主任楊剛杰還帶著絲絲笑意:“第一次發錢的時候,老百姓把分紅拿在手里都還不敢相信,‘這個板子真的能變出錢來?’”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光伏扶貧項目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光伏電站已成為老百姓的“聚寶盆”。
陽光照進山洼洼
“在采訪的這半個小時里,這座電站的發電量大約是20千瓦時,今天的總發電量已經達到了95千瓦時。”吉縣供電公司光伏扶貧專職客戶經理呂慧杰看著手機上與光伏電站實時聯網的檢測數據告訴記者。采訪當日正趕上下雨,光照條件不太好,按照這樣的情況,一天的發電量大概是200多千瓦時。
采訪當日,臨汾的天氣陰郁而悶熱,預示著一場春雨即將到來。一大早,記者一行便從臨汾市出發,驅車趕往山西省5個光伏扶貧示范區之一的臨汾市吉縣。穿過一座座荒涼的山丘,車子順著蜿蜒的山脈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于到達目的地。
吉縣窯渠村,地處大山深處,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是國家早就登記在冊的重點扶持區域。據窯渠村村委主任張德水介紹,以前,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谷子、雜糧、蘋果等作物和水果為生,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光伏扶貧項目的實施,給村子帶來了很大改變”。
在村口,海藍色的光伏發電板鱗次櫛比,十分引人矚目。每排電板的間隙,土地已翻整完成,正在等待播種新一季的豐收。
而在電站旁的一角,幾叢韭菜郁郁蔥蔥。
“自2015年1月7日正式并網發電,這個光伏電站的總發電量已經超過了16萬千瓦時。”張德水高興地說,“現在,窯渠村已經實現了脫貧”。
窯渠村的蛻變并非偶然。
近年來,山西省對光伏扶貧工作的大力推動幫助一個又一個貧困村擁有了 “造血”能力,走出自己的致富路。根據山西省于近日推出的《關于2016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2016年,山西省再安排1.5億元資金,在58個貧困縣的300個貧困村建設100千瓦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只為讓更多貧困戶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從根本上提高生活水平。
老百姓的事兒就是最大的事兒
正如臨汾供電公司總經理楊杰所說,“老百姓的事兒就是最大的事兒”。山西省集合全部力量,想民所想、干民所盼,只為讓貧困戶發展有盼頭、未來有干頭,幫助貧困地區盡早跨過貧困線。
在國家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光伏扶貧產業的發展順風順水。臨汾市又根據自身情況量體裁衣,為本市光伏扶貧項目的開展搭起了 “小溫房”。
臨汾市居群山之中,行政區內丘陵、山地面積占到總面積的80%以上,想要找到一大塊平坦的土地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兒。要是把村子里的平地都用來搞光伏,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莊稼怎么辦?地處臨汾市西北部的永和縣,因生產 的大棗核小、皮薄、肉厚而盛名遠揚。然而,其結果期恰逢北方雨季,一場又一場的暴雨過后,地上總會落下一層厚厚的紅棗。每到此時,村民不僅因收成減少而傷心,更有著對未來的深深無奈。
“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利用薄膜發電技術為棗樹建起了一座保護罩。”永和縣供電公司經理邵保國告訴記者,他們將光伏組件與透明玻璃交錯布置,并根據地勢坡度的不同將組件按照不同角度鋪設,力求達到紅棗收益與發電收益的最大結合。
據邵保國介紹,為了促進光伏大棚的產業多樣化,相關部門還專門組織村民去學習了旱地養鵝等農業技術。就這樣,紅棗光伏大棚的棚頂可以發電,棚下可以發展林下經濟和養殖業,還可以與旅游產業合作開展生態采摘、農家樂等項目,大大提升了產業的綜合效益,也使村民收入成倍增長,讓貧困地區的小康之路變得更加 平坦。
臨汾供電公司不僅努力提升光伏扶貧項目的覆蓋面積,而且從前期的物資采購、項目招標到電網架設、電費結算,只要已經被扶貧局確立為扶貧項目,光伏電站的建設就會被列入第一優先級。搭乘光伏扶貧項目獨享的綠色通道,審批流程大大簡化,建設周期不斷縮短,只為讓貧困戶能夠及早拿到收益、盡快改善生活。
在村級電站數量飛速增長的同時,2015年,臨汾市還建設了9座大型地面電站,其建設工作主要由本地企業完成。
“通過光伏扶貧工作的開展,不僅要把收益交給老百姓,還要能夠通過產業帶動本地企業的發展,一舉多得。”談到這一問題時,楊剛杰的回答語重心長,只有幫助本地企業形成良好發展態勢,才能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攻堅任務提供更堅實保障。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光伏扶貧項目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光伏電站已成為老百姓的“聚寶盆”。
陽光照進山洼洼
“在采訪的這半個小時里,這座電站的發電量大約是20千瓦時,今天的總發電量已經達到了95千瓦時。”吉縣供電公司光伏扶貧專職客戶經理呂慧杰看著手機上與光伏電站實時聯網的檢測數據告訴記者。采訪當日正趕上下雨,光照條件不太好,按照這樣的情況,一天的發電量大概是200多千瓦時。
采訪當日,臨汾的天氣陰郁而悶熱,預示著一場春雨即將到來。一大早,記者一行便從臨汾市出發,驅車趕往山西省5個光伏扶貧示范區之一的臨汾市吉縣。穿過一座座荒涼的山丘,車子順著蜿蜒的山脈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于到達目的地。
吉縣窯渠村,地處大山深處,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是國家早就登記在冊的重點扶持區域。據窯渠村村委主任張德水介紹,以前,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谷子、雜糧、蘋果等作物和水果為生,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光伏扶貧項目的實施,給村子帶來了很大改變”。
在村口,海藍色的光伏發電板鱗次櫛比,十分引人矚目。每排電板的間隙,土地已翻整完成,正在等待播種新一季的豐收。
而在電站旁的一角,幾叢韭菜郁郁蔥蔥。
“自2015年1月7日正式并網發電,這個光伏電站的總發電量已經超過了16萬千瓦時。”張德水高興地說,“現在,窯渠村已經實現了脫貧”。
窯渠村的蛻變并非偶然。
近年來,山西省對光伏扶貧工作的大力推動幫助一個又一個貧困村擁有了 “造血”能力,走出自己的致富路。根據山西省于近日推出的《關于2016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2016年,山西省再安排1.5億元資金,在58個貧困縣的300個貧困村建設100千瓦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只為讓更多貧困戶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從根本上提高生活水平。
老百姓的事兒就是最大的事兒
正如臨汾供電公司總經理楊杰所說,“老百姓的事兒就是最大的事兒”。山西省集合全部力量,想民所想、干民所盼,只為讓貧困戶發展有盼頭、未來有干頭,幫助貧困地區盡早跨過貧困線。
在國家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光伏扶貧產業的發展順風順水。臨汾市又根據自身情況量體裁衣,為本市光伏扶貧項目的開展搭起了 “小溫房”。
臨汾市居群山之中,行政區內丘陵、山地面積占到總面積的80%以上,想要找到一大塊平坦的土地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兒。要是把村子里的平地都用來搞光伏,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莊稼怎么辦?地處臨汾市西北部的永和縣,因生產 的大棗核小、皮薄、肉厚而盛名遠揚。然而,其結果期恰逢北方雨季,一場又一場的暴雨過后,地上總會落下一層厚厚的紅棗。每到此時,村民不僅因收成減少而傷心,更有著對未來的深深無奈。
“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利用薄膜發電技術為棗樹建起了一座保護罩。”永和縣供電公司經理邵保國告訴記者,他們將光伏組件與透明玻璃交錯布置,并根據地勢坡度的不同將組件按照不同角度鋪設,力求達到紅棗收益與發電收益的最大結合。
據邵保國介紹,為了促進光伏大棚的產業多樣化,相關部門還專門組織村民去學習了旱地養鵝等農業技術。就這樣,紅棗光伏大棚的棚頂可以發電,棚下可以發展林下經濟和養殖業,還可以與旅游產業合作開展生態采摘、農家樂等項目,大大提升了產業的綜合效益,也使村民收入成倍增長,讓貧困地區的小康之路變得更加 平坦。
臨汾供電公司不僅努力提升光伏扶貧項目的覆蓋面積,而且從前期的物資采購、項目招標到電網架設、電費結算,只要已經被扶貧局確立為扶貧項目,光伏電站的建設就會被列入第一優先級。搭乘光伏扶貧項目獨享的綠色通道,審批流程大大簡化,建設周期不斷縮短,只為讓貧困戶能夠及早拿到收益、盡快改善生活。
在村級電站數量飛速增長的同時,2015年,臨汾市還建設了9座大型地面電站,其建設工作主要由本地企業完成。
“通過光伏扶貧工作的開展,不僅要把收益交給老百姓,還要能夠通過產業帶動本地企業的發展,一舉多得。”談到這一問題時,楊剛杰的回答語重心長,只有幫助本地企業形成良好發展態勢,才能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攻堅任務提供更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