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對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表示了質疑。科技部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此前的8月26日,工信部、發改委在其《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
中國科技部:http://www.solarbe.com/news/content/2009/11/7404.html
工信部、發改委:http://www.solarbe.com/news/content/2009/9/6457.html
新能源產業究竟是否“產能過剩”,兩個國家部門之間說法不一,誰對誰錯顯然目前不好下結論,有待于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調查。在我看來,科技部質疑工信部的意義,不僅有利于揭示“產能過剩”的真相,更有利于推進政府部門之間互相質疑、互相監督。
質疑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然而在現實中,質疑幾乎變成了公民的專利,很少能聽到政府部門質疑政府部門的聲音。現在,科技部質疑工信部無疑開了個好頭,打破了官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潛規則”,從公眾質疑政府行為和社會現象,上升到政府部門質疑政府部門,質疑的不斷升級,實際上也是社會的進步。
我們要意識到,政府部門相互質疑有深刻的含義,因為這種質疑的價值遠遠大于公眾質疑政府的價值。一方面,公眾質疑政府產生的效果可能不如政府部門質疑政府部門,像科技部質疑工信部就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力,相信工信部必然有回應;另一方面,一個政府部門質疑另一個政府部門,質疑的理由更為充分,質疑的問題更有分量。比如說,科技部質疑工信部之前,安排了相關官員和專家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調研,而一般專家或者普通公眾在質疑之前,不可能進行詳細的調研,質疑就談不上一針見血了。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科技部的質疑非常深刻,不但指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是新能源產業的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而且還特別指出,支持“產能過剩論”的主要是大企業,這些企業進入行業較早,習慣壟斷高利潤模式,拋出“過剩論”試圖阻止大量的后來者。這樣的質疑之聲無疑讓工信部比較難堪,似乎折射出工信部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比較草率,不但結論可疑,而且對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調研不夠深入。
盡管科技部的質疑是否正確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種敢于大膽質疑兄弟部門的勇氣值得我們推崇――其他部門似乎缺少這樣的勇氣。當然,我們既欣賞科技部大膽質疑的勇氣,也期待工信部能有及時回應質疑的勇氣。我們尤其期待工信部回應質疑時,不是重述《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的原來內容,而是像科技部一樣,組織官員和專家進行深入調研。在質疑與回應質疑的過程中,新能源產業究竟是否“產能過剩”,相信公眾會有大概判斷。
當然,不排除科技部的質疑與工信部的回應都是“自說自話”,因而,建議國務院組織獨立的調查機構來調查“產能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