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甘肅某地首度采用光伏電站向火電(自備電廠)購買發電上網權的做法以來,這一模式正在被諸多地區復制。甚至,由于僧多粥少的緣故,一些地方已開始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來拍賣這種火電廠讓渡出來的發電權。
而當事雙方——火電廠和光伏電站,在這一模式下,似乎也都能各得其所。
一方面,由于煤電價格倒掛及電力需求下降,多數火電企業均處于虧損狀態,甚至發電越多虧損越大。而現在,僅靠出讓發電的資格,就能獲得比自身發電更大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方面,因為嚴重的限發,西北地區大量光伏電站的棄光率常年居高不下,有的月份甚至已達到了100%。而通過購買火電廠的發電權,盡管損失了脫硫標桿煤上網電價部分,但至少還能收獲財政補貼部分,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不過,盡管這看起來是兩廂情愿(當然,你也可以不情愿一個試試),或者說是地方為了解決“棄光”問題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之一,但要由本來還需補貼才能生存的清潔能源去“反哺”火電,如此的開歷史倒車,竟還如此堂而皇之、如此理直氣壯,清潔發展之艱難、“能源革命”之艱難,可見一斑。
光伏發電之所以遭遇如此窘境,除了滯后的能源體制以及客觀環境的不足外,產業自身的非理性擴張,恐怕也難辭其咎。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我們,似乎更擅長好了傷疤忘了痛。
筆者日前在一個小范圍的行業形勢研討會上獲悉,除個別面臨破產邊緣的企業外,業內一線大廠幾乎均從去年開始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其中甚至有數家公司擬定了未來三、五年擴產超過10GW的激進戰略。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2010年的那一輪產能擴張潮。是年,在行業擴張最火熱的8月份,本刊記者走訪了江蘇、安徽、浙江、河北等地的多家企業,并率先對該輪產能擴張的邏輯提出了嚴重質疑。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這種質疑被淹沒在了盛況空前的擴張激情中。
但市場的懲罰,卻來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更加猛烈和迅速。在緊隨而來的2011年,隨著大量產能的釋放,再加之中歐雙反,觸發行業市況急轉直下,全行業自此進入長達三年多的漫漫“熊”途。其間,跳樓、跑路者成一時大觀,蕭條慘不忍睹。
看起來,去年以來的這一輪以大廠為主的產能擴張,要比2010年溫和得多。但同樣的疑問仍在,擴張的理由呢?
除了短期需求較為旺盛外,市場份額正在逐漸向大品牌集中的趨勢,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畢竟,二三線企業被擠出去之后的空間,也需要填補。
不過,這是否就構成了可持續擴張的邏輯,恐怕還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
無論宏觀的形勢還是微觀的產業環境,似乎都并沒有那么樂觀。
首先,就宏觀形勢而言,有兩大趨勢會對清潔能源的發展形成巨大壓力。一是目前所有的電源都處于過剩狀態,無論傳統能源的火電,還是清潔能源的風電和光伏,概莫能外。二是隨著宏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能源價格和能源需求已出現雙降,這無疑將進一步削弱光伏發電的競爭力。
其次,從微觀的行業環境來看,雖然制約光伏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頑疾——補貼拖欠和限電中,隨著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項目目錄開始更新,補貼拖欠問題將獲得部分解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已近崩潰邊緣的行業流動性危機。但是,限電問題恐怕短期內仍然無解。這種毫無規律也毫無底線的隨機性行為,就像一顆顆地雷一樣,讓投資者防不勝防,也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對這一市場敬而遠之。
此前在“夾縫”中機智無比并為光伏發展爭取了許多空間的行業主管部門,這次似乎也顯得有些慌不擇路——正在征求意見的“競價上網”辦法,會不會成為又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典型?會不會使得光伏電站市場的投資環境更加惡化?或可拭目以待。
綜合來看,光伏產業的未來無疑將非常輝煌,但行業發展很可能呈現“長期增長潛力巨大,短期波動劇烈”的宏觀走勢。無論是“十三五”150GW的中期規劃,還是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到2050年2700GW裝機的遠景,的確都值得企業去積極布局。但短期隨時有可能遭遇的行業波動,也需小心防范。
因此,對于目前的市場玩家而言,擴還是不擴,其實也不算是個什么問題。只要你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白熱化的競爭,只要你能扛得住隨時可能到來的劇烈行情波動。當然,你還得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面對比花錢向火電廠買發電權更奇葩的市場玩法。
既然選擇了不尊重市場規律,那就要有接受市場懲罰的心理準備。
而當事雙方——火電廠和光伏電站,在這一模式下,似乎也都能各得其所。
一方面,由于煤電價格倒掛及電力需求下降,多數火電企業均處于虧損狀態,甚至發電越多虧損越大。而現在,僅靠出讓發電的資格,就能獲得比自身發電更大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方面,因為嚴重的限發,西北地區大量光伏電站的棄光率常年居高不下,有的月份甚至已達到了100%。而通過購買火電廠的發電權,盡管損失了脫硫標桿煤上網電價部分,但至少還能收獲財政補貼部分,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不過,盡管這看起來是兩廂情愿(當然,你也可以不情愿一個試試),或者說是地方為了解決“棄光”問題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之一,但要由本來還需補貼才能生存的清潔能源去“反哺”火電,如此的開歷史倒車,竟還如此堂而皇之、如此理直氣壯,清潔發展之艱難、“能源革命”之艱難,可見一斑。
光伏發電之所以遭遇如此窘境,除了滯后的能源體制以及客觀環境的不足外,產業自身的非理性擴張,恐怕也難辭其咎。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我們,似乎更擅長好了傷疤忘了痛。
筆者日前在一個小范圍的行業形勢研討會上獲悉,除個別面臨破產邊緣的企業外,業內一線大廠幾乎均從去年開始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其中甚至有數家公司擬定了未來三、五年擴產超過10GW的激進戰略。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2010年的那一輪產能擴張潮。是年,在行業擴張最火熱的8月份,本刊記者走訪了江蘇、安徽、浙江、河北等地的多家企業,并率先對該輪產能擴張的邏輯提出了嚴重質疑。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這種質疑被淹沒在了盛況空前的擴張激情中。
但市場的懲罰,卻來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更加猛烈和迅速。在緊隨而來的2011年,隨著大量產能的釋放,再加之中歐雙反,觸發行業市況急轉直下,全行業自此進入長達三年多的漫漫“熊”途。其間,跳樓、跑路者成一時大觀,蕭條慘不忍睹。
看起來,去年以來的這一輪以大廠為主的產能擴張,要比2010年溫和得多。但同樣的疑問仍在,擴張的理由呢?
除了短期需求較為旺盛外,市場份額正在逐漸向大品牌集中的趨勢,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畢竟,二三線企業被擠出去之后的空間,也需要填補。
不過,這是否就構成了可持續擴張的邏輯,恐怕還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
無論宏觀的形勢還是微觀的產業環境,似乎都并沒有那么樂觀。
首先,就宏觀形勢而言,有兩大趨勢會對清潔能源的發展形成巨大壓力。一是目前所有的電源都處于過剩狀態,無論傳統能源的火電,還是清潔能源的風電和光伏,概莫能外。二是隨著宏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能源價格和能源需求已出現雙降,這無疑將進一步削弱光伏發電的競爭力。
其次,從微觀的行業環境來看,雖然制約光伏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頑疾——補貼拖欠和限電中,隨著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項目目錄開始更新,補貼拖欠問題將獲得部分解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已近崩潰邊緣的行業流動性危機。但是,限電問題恐怕短期內仍然無解。這種毫無規律也毫無底線的隨機性行為,就像一顆顆地雷一樣,讓投資者防不勝防,也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對這一市場敬而遠之。
此前在“夾縫”中機智無比并為光伏發展爭取了許多空間的行業主管部門,這次似乎也顯得有些慌不擇路——正在征求意見的“競價上網”辦法,會不會成為又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典型?會不會使得光伏電站市場的投資環境更加惡化?或可拭目以待。
綜合來看,光伏產業的未來無疑將非常輝煌,但行業發展很可能呈現“長期增長潛力巨大,短期波動劇烈”的宏觀走勢。無論是“十三五”150GW的中期規劃,還是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到2050年2700GW裝機的遠景,的確都值得企業去積極布局。但短期隨時有可能遭遇的行業波動,也需小心防范。
因此,對于目前的市場玩家而言,擴還是不擴,其實也不算是個什么問題。只要你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白熱化的競爭,只要你能扛得住隨時可能到來的劇烈行情波動。當然,你還得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面對比花錢向火電廠買發電權更奇葩的市場玩法。
既然選擇了不尊重市場規律,那就要有接受市場懲罰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