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變革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偉大戰略。在推動全球能源清潔轉型的征程上,中國方案應如何落地?中國聲音底氣何在?日前,本刊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作庥進行專訪,請他就全球能源互聯網構想如何打開思路、開拓創新分享思想。
戰略創新:思想要解放
《能源評論》:您如何評價全球能源互聯網這一宏大構想的戰略價值?
何祚庥:我很贊成這樣的戰略構想。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是中國提出的非常深刻的一個戰略,這件事情不僅是為中國解決能源問題,也是為世界人民盡到一份責任,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比“兩彈一星”還重要,解決的問題更長遠,未來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會有很大潛力。
《能源評論》:在具體推進時,有哪些策略需要明確?
何祚庥:這是一個宏大的戰略,要做到世界各國都滿意,確實不容易,而且不是說制定一個規定就可以勢如破竹了,在推進過程中,肯定會涉及到很多的政策、體制問題,但是我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前途是光明的。
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具體怎么實現?首先要有個全局性的創新綱領,通過創新解決一些重大問題,一些難題和挑戰。因此現在還不適宜太高調,中國要扎扎實實做好準備,等我們解決了若干重點技術難點,做出初步的樣板以后,再高調宣傳。
《能源評論》: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貫徹創新、開放、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具體到全球能源互聯網,該如何創新?
何祚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需要有戰略思想,關鍵必須把創新放在第一位,包括理論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等多方面的創新。
首先要敢想,關鍵是思想要解放一點,能干不能干研究了以后再說,但是思想要到位,一定要先看到,然后才能具體地操作,才能創造新技術,通過研究推動產業逐漸由小變大變強,而不是簡單采用現成的技術,因為現有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撐這樣一個全世界的能源互聯網。
這里面還有一個重大工程思維的問題。錢學森當年就說過,工程的問題,主要是缺少想法,有了想法,提出來的實踐難點,都是可以解決的。 錢學森教授還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假如有需要建造一個跨度為20公里的大橋,這在工程上,當然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但如果的確有這種需要,那還是可以想出很多辦法,來具體解決這一難題的。這里還可以講一個小故事,當他提出這一問題時,我正好在座。那時,我就說,錢教授,這一設想未免太大一些,是不是可降低一些,改為10公里?錢老回答說,“不!只要真有需要,那還是可以想出具體實施的辦法的。”
其次,具體推進還要考慮很多實際問題,推進重大工程建設不能異想天開,敢想以后還要腳踏實地, 才能變成可以操作的事情,但一定要善于對現有技術提出重大創新和突破的要求,這種思維非常重要。
兩大動力: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
《能源評論》:在落實這一宏偉戰略的過程中,有哪些具體問題需要解決?
何祚庥:第一個問題就是,必須要明確,全球能源互聯網一定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不是由煤電主導的。
緊接的問題就是,怎么才能夠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在具體推進路徑上也要創新思路,我的主張是風能上山,太陽能入湖、下海。風能上山的原因就在于,山頂的風能資源豐富;太陽能入湖下海原因就在于,可以避免與民爭地的問題,比如在湖面上安裝太陽能電池面板。
還要再強調的是,全球能源互聯網也不會是以核電為主導的,這個問題主要是從能源資源總量來看,核燃料的數量遠遠趕不上可再生能源。以太陽能為例,其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至少還有40億年。而地球上的鈾資源,不要說天然鈾,就是海水里的氘,即使全部拿出來利用的話,也只夠人類用幾千萬年。另外,核能有很多缺點和問題,這一點需要鮮明地提出來,否則就非常容易發生誤解。
《能源評論》:但您本意并不是反對核能?
何祚庥:是的。我只是覺得現在核能的應用方式不對,并不是完全反對利用核能。在某些地區、某些領域,核能做一點補充,我不完全反對。從能源的合理、經濟利用角度來看,我高度贊成核能走向海上利用的道路,比如可以從功率不大的移動核電站開始,為能源開采服務,還可以為將來的高效核動力船舶做準備。 因為,對于大型海洋動力來說,無法用太陽能和風能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其最佳取代者,是核能。
《能源評論》:接納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說是全球能源網的本質屬性,基本定位明確后,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何祚庥:另一個問題和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密切相關。風能、太陽能的缺點就是不連續性,雖然原則上東方不亮西方亮,太陽能可以通過電網傳輸實現大范圍、遠距離消納,但其出力的不連續性肯定會響能源的持續供應。因此,一定要建立大規模的儲能中心,沒有龐大的儲能體系保障,就無法保證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安全。在這方面,我國已經在張家口建設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需要先做成中國樣本,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積累經驗。
《能源評論》:在儲能領域,您認為,未來具有商業價值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有哪些?
何祚庥:我不太看好蓄電池,比如鋰離子電池,畢竟成本太高了,應用場合更適合于做成移動能源,在移動端直接轉化為機械能,比如為電動汽車、小型船舶提供動力,但不適合在電網儲能上花費心思。
現有的技術中,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存都可以嘗試,關鍵還是要有創新和突破。
在目前最為成熟的抽水蓄能技術領域更是如此。因為中國水能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先進國家的能利用率可達到80%~90%,我們只有30%,所以在對水能利用問題上,也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比如可以考慮在丘陵地帶如福建山區、浙江千島湖,甚至是新疆伊犁河等地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此外還需要有一些重大設想。我和老同學魏廷錚就探討過能否在長江三峽上游,做一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也和老同學楊振懷教授討論過能否在青海湖和黃河間修一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其蓄能規模可能達億級千瓦。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工程設想。
壓縮空氣儲能會是一大方向。因為中國有很多地區缺水,無法建成大型抽水儲能電站。但是目前成本比較高,可以利用廢煤礦儲能,不斷降低成本。
《能源評論》: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必然要涉及電網傳輸技術,您認為這方面應如何創新?
何祚庥:上萬公里的傳輸必須要考慮衰減問題。我們現有的高壓遠程輸電,交流技術的話,1000公里損耗率能達到4%~5%已經不錯了,直流輸電好一點,但也有百分之幾。
因此,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恐怕需要對超導技術給予足夠關注。雖然現在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高。未來,超導技術主要的應用場景應該是電廠端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客戶端的最后一公里。接入端是指從電廠低壓側升壓后到升壓站,那一段的能耗其實不小,有可能達到1%,對電網傳輸而言,降低這一段的損耗非常重要,所以要先解決這最初的一公里問題。如果全國普遍應用,電廠和配電端都能采用,就可以為將來大的創新突破做鋪墊,而且會有豐厚的經濟效益。
在長距離輸送時,我贊成提高輸送電壓,現在交流已經有1000千伏的輸電技術,直流已經有±1100千伏的輸電技術。由于風能、太陽能所發出電力,均是直流,建議可再生能源用直流輸電技術抽水,而水庫發電用交流電供電。這樣也許可解決中國電網是直流還是交流之爭!同時,在集中大規模輸送電力之外,出于安全和效率因素考慮,要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足夠重視,優先考慮的是如何能接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打開視野:要有全局思維
《能源評論》:面向國際層面,在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落實之時,需要什么樣的思路和理念?
何祚庥:從國際層面來說,也要注意傳播一個理念:我們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是為全球福祉考慮,不是為了獲取他國能源資源。而且,據我所知,由于中國擁有很多高山,水能、風能資源可能是世界第一,太陽能資源也名列第三位。同時,要學習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并展開合作。比如,印度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專門負責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韓國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其每年的科技投入占到GDP比重的3%,并且已經持續投入二三十年。這些國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能源評論》:在進行國際合作方面,您對于未來合作機制,能否分享進一步的建議?
何祚庥: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涉及世界各國的利益,建立相關機制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因此,有必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舉辦全球能源互聯網高層級研討會,凝聚共識、確定戰略, 初期可以一年一次,待發展成熟之際,可以考慮一年兩次甚至更多次數;
第二步,建立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機構或相關組織。研究機構的運行機制也要有全局意識和創新思路,不要沿襲傳統的思路,按風能、太陽能技術來切塊分割,應按項目來劃分,進行重點突破。比如可以結合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點,建設一個大型的能源中心,包括抽水儲能電站、太陽能、風能,放在一起來進行研究。再比如,可以共同確定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有各國參與,并進行明確分工:有的做基礎工作,有的做應用研究,有的推動重點項目等。
《能源評論》:您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是否會帶動我國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電力行業以外的其他行業應如何利用這一機會,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何祚庥:發展全球能源互聯網,眼睛不要只看能源部分。從產業層面而言,也要有全局思維,不僅能源領域的各個公司要參與,其他領域如制造業、信息業、新材料產業都要積極參與、配合,并尋找機會。
對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中央已提出戰略。能源界要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把事情辦起來。因此要有全局意識,要分輕重緩急,將中央的戰略與地方的發展相結合,落實到具體項目,切實推動事業前行,而不是表面歡迎,內心想著可以借此機會撈一把。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
戰略創新:思想要解放
《能源評論》:您如何評價全球能源互聯網這一宏大構想的戰略價值?
何祚庥:我很贊成這樣的戰略構想。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是中國提出的非常深刻的一個戰略,這件事情不僅是為中國解決能源問題,也是為世界人民盡到一份責任,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比“兩彈一星”還重要,解決的問題更長遠,未來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會有很大潛力。
《能源評論》:在具體推進時,有哪些策略需要明確?
何祚庥:這是一個宏大的戰略,要做到世界各國都滿意,確實不容易,而且不是說制定一個規定就可以勢如破竹了,在推進過程中,肯定會涉及到很多的政策、體制問題,但是我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前途是光明的。
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具體怎么實現?首先要有個全局性的創新綱領,通過創新解決一些重大問題,一些難題和挑戰。因此現在還不適宜太高調,中國要扎扎實實做好準備,等我們解決了若干重點技術難點,做出初步的樣板以后,再高調宣傳。
《能源評論》: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貫徹創新、開放、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具體到全球能源互聯網,該如何創新?
何祚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需要有戰略思想,關鍵必須把創新放在第一位,包括理論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等多方面的創新。
首先要敢想,關鍵是思想要解放一點,能干不能干研究了以后再說,但是思想要到位,一定要先看到,然后才能具體地操作,才能創造新技術,通過研究推動產業逐漸由小變大變強,而不是簡單采用現成的技術,因為現有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撐這樣一個全世界的能源互聯網。
這里面還有一個重大工程思維的問題。錢學森當年就說過,工程的問題,主要是缺少想法,有了想法,提出來的實踐難點,都是可以解決的。 錢學森教授還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假如有需要建造一個跨度為20公里的大橋,這在工程上,當然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但如果的確有這種需要,那還是可以想出很多辦法,來具體解決這一難題的。這里還可以講一個小故事,當他提出這一問題時,我正好在座。那時,我就說,錢教授,這一設想未免太大一些,是不是可降低一些,改為10公里?錢老回答說,“不!只要真有需要,那還是可以想出具體實施的辦法的。”
其次,具體推進還要考慮很多實際問題,推進重大工程建設不能異想天開,敢想以后還要腳踏實地, 才能變成可以操作的事情,但一定要善于對現有技術提出重大創新和突破的要求,這種思維非常重要。
兩大動力: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
《能源評論》:在落實這一宏偉戰略的過程中,有哪些具體問題需要解決?
何祚庥:第一個問題就是,必須要明確,全球能源互聯網一定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不是由煤電主導的。
緊接的問題就是,怎么才能夠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在具體推進路徑上也要創新思路,我的主張是風能上山,太陽能入湖、下海。風能上山的原因就在于,山頂的風能資源豐富;太陽能入湖下海原因就在于,可以避免與民爭地的問題,比如在湖面上安裝太陽能電池面板。
還要再強調的是,全球能源互聯網也不會是以核電為主導的,這個問題主要是從能源資源總量來看,核燃料的數量遠遠趕不上可再生能源。以太陽能為例,其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至少還有40億年。而地球上的鈾資源,不要說天然鈾,就是海水里的氘,即使全部拿出來利用的話,也只夠人類用幾千萬年。另外,核能有很多缺點和問題,這一點需要鮮明地提出來,否則就非常容易發生誤解。
《能源評論》:但您本意并不是反對核能?
何祚庥:是的。我只是覺得現在核能的應用方式不對,并不是完全反對利用核能。在某些地區、某些領域,核能做一點補充,我不完全反對。從能源的合理、經濟利用角度來看,我高度贊成核能走向海上利用的道路,比如可以從功率不大的移動核電站開始,為能源開采服務,還可以為將來的高效核動力船舶做準備。 因為,對于大型海洋動力來說,無法用太陽能和風能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其最佳取代者,是核能。
《能源評論》:接納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說是全球能源網的本質屬性,基本定位明確后,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何祚庥:另一個問題和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密切相關。風能、太陽能的缺點就是不連續性,雖然原則上東方不亮西方亮,太陽能可以通過電網傳輸實現大范圍、遠距離消納,但其出力的不連續性肯定會響能源的持續供應。因此,一定要建立大規模的儲能中心,沒有龐大的儲能體系保障,就無法保證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安全。在這方面,我國已經在張家口建設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需要先做成中國樣本,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積累經驗。
《能源評論》:在儲能領域,您認為,未來具有商業價值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有哪些?
何祚庥:我不太看好蓄電池,比如鋰離子電池,畢竟成本太高了,應用場合更適合于做成移動能源,在移動端直接轉化為機械能,比如為電動汽車、小型船舶提供動力,但不適合在電網儲能上花費心思。
現有的技術中,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存都可以嘗試,關鍵還是要有創新和突破。
在目前最為成熟的抽水蓄能技術領域更是如此。因為中國水能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先進國家的能利用率可達到80%~90%,我們只有30%,所以在對水能利用問題上,也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比如可以考慮在丘陵地帶如福建山區、浙江千島湖,甚至是新疆伊犁河等地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此外還需要有一些重大設想。我和老同學魏廷錚就探討過能否在長江三峽上游,做一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也和老同學楊振懷教授討論過能否在青海湖和黃河間修一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其蓄能規模可能達億級千瓦。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工程設想。
壓縮空氣儲能會是一大方向。因為中國有很多地區缺水,無法建成大型抽水儲能電站。但是目前成本比較高,可以利用廢煤礦儲能,不斷降低成本。
《能源評論》: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必然要涉及電網傳輸技術,您認為這方面應如何創新?
何祚庥:上萬公里的傳輸必須要考慮衰減問題。我們現有的高壓遠程輸電,交流技術的話,1000公里損耗率能達到4%~5%已經不錯了,直流輸電好一點,但也有百分之幾。
因此,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恐怕需要對超導技術給予足夠關注。雖然現在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高。未來,超導技術主要的應用場景應該是電廠端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客戶端的最后一公里。接入端是指從電廠低壓側升壓后到升壓站,那一段的能耗其實不小,有可能達到1%,對電網傳輸而言,降低這一段的損耗非常重要,所以要先解決這最初的一公里問題。如果全國普遍應用,電廠和配電端都能采用,就可以為將來大的創新突破做鋪墊,而且會有豐厚的經濟效益。
在長距離輸送時,我贊成提高輸送電壓,現在交流已經有1000千伏的輸電技術,直流已經有±1100千伏的輸電技術。由于風能、太陽能所發出電力,均是直流,建議可再生能源用直流輸電技術抽水,而水庫發電用交流電供電。這樣也許可解決中國電網是直流還是交流之爭!同時,在集中大規模輸送電力之外,出于安全和效率因素考慮,要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足夠重視,優先考慮的是如何能接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打開視野:要有全局思維
《能源評論》:面向國際層面,在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落實之時,需要什么樣的思路和理念?
何祚庥:從國際層面來說,也要注意傳播一個理念:我們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是為全球福祉考慮,不是為了獲取他國能源資源。而且,據我所知,由于中國擁有很多高山,水能、風能資源可能是世界第一,太陽能資源也名列第三位。同時,要學習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并展開合作。比如,印度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專門負責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韓國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其每年的科技投入占到GDP比重的3%,并且已經持續投入二三十年。這些國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能源評論》:在進行國際合作方面,您對于未來合作機制,能否分享進一步的建議?
何祚庥: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涉及世界各國的利益,建立相關機制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因此,有必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舉辦全球能源互聯網高層級研討會,凝聚共識、確定戰略, 初期可以一年一次,待發展成熟之際,可以考慮一年兩次甚至更多次數;
第二步,建立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機構或相關組織。研究機構的運行機制也要有全局意識和創新思路,不要沿襲傳統的思路,按風能、太陽能技術來切塊分割,應按項目來劃分,進行重點突破。比如可以結合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點,建設一個大型的能源中心,包括抽水儲能電站、太陽能、風能,放在一起來進行研究。再比如,可以共同確定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有各國參與,并進行明確分工:有的做基礎工作,有的做應用研究,有的推動重點項目等。
《能源評論》:您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是否會帶動我國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電力行業以外的其他行業應如何利用這一機會,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何祚庥:發展全球能源互聯網,眼睛不要只看能源部分。從產業層面而言,也要有全局思維,不僅能源領域的各個公司要參與,其他領域如制造業、信息業、新材料產業都要積極參與、配合,并尋找機會。
對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中央已提出戰略。能源界要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把事情辦起來。因此要有全局意識,要分輕重緩急,將中央的戰略與地方的發展相結合,落實到具體項目,切實推動事業前行,而不是表面歡迎,內心想著可以借此機會撈一把。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