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曾經有過風光無限的榮耀,也曾經面對過風雨欲來的壓力。勞動密集型產業曾是它的優勢也曾是它的包袱,完成轉型升級既是它要面臨的任務,更是整個中國制造業要面臨的任務。沒有創新,沒有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制造業會風光不在,整個中國經濟也將受到拖累。從這個意義上說,東莞正在發生變化具有著重要的樣本效用和指標意義。
每天早上七點半,廣東一家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何思模就會準時出現在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城市的另一邊,廣東另一位企業家王大孟也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1991年,王大孟大學畢業回到東莞,接手了家族的制衣廠。當時他們主要給國外的品牌做貼牌、代加工服裝,生意非常紅火,訂單多到接不過來。
與王大孟不同,學通信出身的何思模從創業開始就一直在和電器打交道。1989年,24歲的何思模在江蘇揚州創辦了生產穩壓電源的小工廠。因為看中東莞的區位優勢,2001年,何思模把工廠搬到了東莞。
東莞一直有“世界工廠”之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一度被用來形容“世界工廠”東莞制造業曾經的盛況,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云集著五六萬家制造加工企業,昔日的低廉勞動力、政策優勢使得加工貿易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電子設備、玩具、皮具、服裝代加工,當時的“東莞制造”主要是技術含量低的低端工業。
當年的何思模也主要給國外品牌做貼牌、代加工,生產中、小功率UPS不間斷電源。那時行業巨頭德國施耐德是何思模最大的客戶。2006年,施耐德投資,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主要生產UPS電源。給別的品牌做代加工掙的只是小錢,而且自己永遠是被動的,沒有發言權。何思模意識到,必須打造自主品牌,他開始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在貼牌生產的同時,進行技術創新,著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東莞代工貼牌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僅僅一年間,東莞倒閉的企業在冊的多達857家,東莞賴以繁榮的外包加工之路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東莞的困境實際上是中國制造遇到困境的縮影,加工訂單在減少,而勞動力成本卻在急劇上升,世界工廠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東莞模式到了生死關頭。
何思模的企業也不例外。那一年,他的合資方施耐德也在金融危機里受到重創,但是對于早早建立研發團隊,布局品牌戰略的何思模來說,危機的反面正是機遇。他成功地回購了施耐德的股份,實現了從合資企業到全民營企業的轉型。
在UPS行業里一直充斥著慘烈的惡性競爭,在行業的廝殺中何思模意識到,僅僅依靠單一的UPS產品,并不能轉危為安。何思模一邊專注生產UPS 電源,一邊尋找新的生機。那時在大洋彼岸悄然興起的新能源產業,給了企業新的增長點,何思模全力調動技術力量,開始研發生產光伏逆變器。面對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長,2008年開始,何思模的企業開始逐漸更新生產設備,實施機器換人,逐漸用自動化設備替代部分流水線上的工人。
與何思模同步,在“世界工廠”東莞,機器換人計劃的實施,揭開了一幅未來制造的圖景,也成為東莞解決用工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機器換人已經成為東莞企業的普遍做法。2014年,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出臺,通過政府扶持來推動產業技術改造,提高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東莞的制造業工廠,正經歷大規模的智能制造升級。目前,東莞已經申報了759個“機器換人”項目,這些項目完成后,預計可減少用工45117人,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25%,機器換人,不僅僅是節省勞動力成本,還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成品率。
經過UPS 市場的廝殺和洗牌,何思模生存了下來,他的公司成為國內UPS電源的龍頭企業。何思模帶著科研人員進行研發,延伸產業鏈條,再次進行鏈條升級,為客戶提供IDC 數據中心一站式產品服務。
讓何思模不曾想到的是,剛剛興起的光伏逆變器市場的無序競爭再次重演。由于前幾年我國光伏產業一直出現的利好政策,很多中小企業蜂擁而至,產業因同質化而身陷價格戰漩渦,低水平重復建設,催生了產能過剩。
在這種過度競爭中,企業如何發展?何思模又一次陷入困局。
而在這一年,由于沒有訂單,王大孟的工人從1500人減少到200人,為了節約開支,他把一半廠房租給了別人。王大孟決定往互聯網的方向去探索,他想通過互聯網,直接把工廠和消費者聯系起來。服裝生產,關鍵環節是衣服紙樣的制作,也就是生產的工藝單。一個在外地消費者的量身尺寸,如何演變成一個完整的衣服紙樣?這是網絡私人定制的技術難題。王大孟找了兩家電腦公司,找編程人員設計程序。
由于程序太復雜,大半年后,這兩家電腦公司主動放棄了這個項目。無奈的王大孟注冊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招了幾個計算機專業人員,開始自己研發軟件。
對于傳統的東莞加工制造業來說,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產業升級、資源替代、騰籠換鳥,自創品牌已經是在市場中存活的必由之路。
尋找能人,搞科研,升級產品同樣也是何思模的選擇,他一直在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路上。這些年,易事特一直很重視科研開發,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憑借技術優勢,何思模帶著他的企業一次次率先進入藍海市場,在光伏逆變器市場陷入低迷之后,何思模從2011年搶先開始布局光伏發電站項目,率先占領市場。
由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產業替代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的產業,通過騰籠換鳥,東莞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傳統產業發展減速、新興產業增長迅猛的“產業轉換”。據東莞市工商部門統計:2015年,東莞市新登記企業5.5萬戶,同比增長20.4%。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七大新興行業市場主體累計達到1.22萬戶。
東莞的轉型是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2016年1月1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逐步變“大進大出”為“優進優出”,“助力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正是點題之筆。《意見》明確指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核心在于創新,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
盡管何思模現在已經是航天和高精尖電源系統供應商,但他心里依然忐忑,不知道什么時候又會遇到溝坎兒。早在四年前,他就把目光盯上了新能源車充電樁。
跟何思模一樣,王大孟在經過一路的跌跌碰碰之后,也暫時得到了喘息的機會。2015年10月,他的男裝定制APP正式上線。
在東莞,這些從優勝劣汰中成功轉型升級的企業,依然面臨著缺乏人才、資金等考驗。
不斷地研發、升級、轉向、尋找藍海市場已經不僅僅是危機中的存活之道,而是面對市場的必有的常態。
王大孟的男裝定制APP雖然已經上線,但運行一個月來,接到了2000多個訂單,這跟他的預期還相差很遠。他想融資來開拓市場,卻苦于沒有融資的渠道。
東莞的“莞”字,下面是完結的“完”,上面草字頭——正如發芽的種子、吐綠的新苗。你看,這多像東莞眼下正在經歷的變革。不破不立,沒有淘汰落后的決心就不會有創新升級的空間。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于首位。站在這樣的角度上去觀察,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東莞正在經歷的變化并不意外,它其實也是整個中國正將經歷的變化。“創新驅動發展”正如蝴蝶破繭而出,它注定會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只有這樣,它才會有光明的前程。
每天早上七點半,廣東一家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何思模就會準時出現在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城市的另一邊,廣東另一位企業家王大孟也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1991年,王大孟大學畢業回到東莞,接手了家族的制衣廠。當時他們主要給國外的品牌做貼牌、代加工服裝,生意非常紅火,訂單多到接不過來。
與王大孟不同,學通信出身的何思模從創業開始就一直在和電器打交道。1989年,24歲的何思模在江蘇揚州創辦了生產穩壓電源的小工廠。因為看中東莞的區位優勢,2001年,何思模把工廠搬到了東莞。
當年的何思模也主要給國外品牌做貼牌、代加工,生產中、小功率UPS不間斷電源。那時行業巨頭德國施耐德是何思模最大的客戶。2006年,施耐德投資,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主要生產UPS電源。給別的品牌做代加工掙的只是小錢,而且自己永遠是被動的,沒有發言權。何思模意識到,必須打造自主品牌,他開始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在貼牌生產的同時,進行技術創新,著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何思模的企業也不例外。那一年,他的合資方施耐德也在金融危機里受到重創,但是對于早早建立研發團隊,布局品牌戰略的何思模來說,危機的反面正是機遇。他成功地回購了施耐德的股份,實現了從合資企業到全民營企業的轉型。
在UPS行業里一直充斥著慘烈的惡性競爭,在行業的廝殺中何思模意識到,僅僅依靠單一的UPS產品,并不能轉危為安。何思模一邊專注生產UPS 電源,一邊尋找新的生機。那時在大洋彼岸悄然興起的新能源產業,給了企業新的增長點,何思模全力調動技術力量,開始研發生產光伏逆變器。面對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長,2008年開始,何思模的企業開始逐漸更新生產設備,實施機器換人,逐漸用自動化設備替代部分流水線上的工人。
與何思模同步,在“世界工廠”東莞,機器換人計劃的實施,揭開了一幅未來制造的圖景,也成為東莞解決用工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機器換人已經成為東莞企業的普遍做法。2014年,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出臺,通過政府扶持來推動產業技術改造,提高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東莞的制造業工廠,正經歷大規模的智能制造升級。目前,東莞已經申報了759個“機器換人”項目,這些項目完成后,預計可減少用工45117人,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25%,機器換人,不僅僅是節省勞動力成本,還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成品率。
在這種過度競爭中,企業如何發展?何思模又一次陷入困局。
而在這一年,由于沒有訂單,王大孟的工人從1500人減少到200人,為了節約開支,他把一半廠房租給了別人。王大孟決定往互聯網的方向去探索,他想通過互聯網,直接把工廠和消費者聯系起來。服裝生產,關鍵環節是衣服紙樣的制作,也就是生產的工藝單。一個在外地消費者的量身尺寸,如何演變成一個完整的衣服紙樣?這是網絡私人定制的技術難題。王大孟找了兩家電腦公司,找編程人員設計程序。
由于程序太復雜,大半年后,這兩家電腦公司主動放棄了這個項目。無奈的王大孟注冊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招了幾個計算機專業人員,開始自己研發軟件。
對于傳統的東莞加工制造業來說,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產業升級、資源替代、騰籠換鳥,自創品牌已經是在市場中存活的必由之路。
尋找能人,搞科研,升級產品同樣也是何思模的選擇,他一直在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路上。這些年,易事特一直很重視科研開發,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憑借技術優勢,何思模帶著他的企業一次次率先進入藍海市場,在光伏逆變器市場陷入低迷之后,何思模從2011年搶先開始布局光伏發電站項目,率先占領市場。
由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產業替代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的產業,通過騰籠換鳥,東莞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傳統產業發展減速、新興產業增長迅猛的“產業轉換”。據東莞市工商部門統計:2015年,東莞市新登記企業5.5萬戶,同比增長20.4%。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七大新興行業市場主體累計達到1.22萬戶。
東莞的轉型是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2016年1月1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逐步變“大進大出”為“優進優出”,“助力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正是點題之筆。《意見》明確指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核心在于創新,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
跟何思模一樣,王大孟在經過一路的跌跌碰碰之后,也暫時得到了喘息的機會。2015年10月,他的男裝定制APP正式上線。
在東莞,這些從優勝劣汰中成功轉型升級的企業,依然面臨著缺乏人才、資金等考驗。
不斷地研發、升級、轉向、尋找藍海市場已經不僅僅是危機中的存活之道,而是面對市場的必有的常態。
王大孟的男裝定制APP雖然已經上線,但運行一個月來,接到了2000多個訂單,這跟他的預期還相差很遠。他想融資來開拓市場,卻苦于沒有融資的渠道。
東莞的“莞”字,下面是完結的“完”,上面草字頭——正如發芽的種子、吐綠的新苗。你看,這多像東莞眼下正在經歷的變革。不破不立,沒有淘汰落后的決心就不會有創新升級的空間。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于首位。站在這樣的角度上去觀察,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東莞正在經歷的變化并不意外,它其實也是整個中國正將經歷的變化。“創新驅動發展”正如蝴蝶破繭而出,它注定會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只有這樣,它才會有光明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