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表明,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變革往往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和烈度發生。在“互聯網+”的浪潮下,能源互聯網所推動的能源革命,即使窮盡我們所有的想象力,也難以預測其到來的速度有多么快,其影響的程度有多么深遠。因此,我們在順應這個潮流的同時,也應提前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
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能源革命的提出,“能源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政府部門也確定了《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毫無疑問,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將會給能源行業帶來許多積極作用。不過,筆者認為,面對新變革和潮流,在盡情享受盛筵的同時,還得冷靜下來思考其中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
不能將能源革命目標的實現
完全寄希望于能源互聯網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聯網只是手段,是“術”,兩者一結合,本質是互聯網與能源的融合與創新,實現能源革命的目標: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續,其重心應是解決當前能源行業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將能源簡單地互聯網化,例如,能源數據的互聯網化、能源信息的互聯網化等。
對于上述能源革命的幾大目標,能源互聯網對能源的高效、低碳兩大目標的實現極具促進作用:一是通過互聯網對整個能源產業鏈條的重新塑造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解決分布式能源大規模并網的問題,不斷優化能源供給結構,促進能源需求側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以有效解決能源分布和市場供求失衡問題,最大限度實現供需均衡;還能把能源消費者和生產者融合在一起,將個體融合成既是能源生產者也是能源消費者,實現產銷一體;三是在當前能源體制改革背景下,之前的體制障礙將逐步消除,可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等,提高清潔能源比例,促進未來能源應用向低碳轉變。
但對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續利用這兩個目標,能源互聯網快速發展,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由于電力、油氣的特殊性,不像其他行業對中游管網依賴程度高,其安全、可持續利用要求極高。盡管之前我國電力、油氣行業一體化嚴重,壟斷比較突出,但在保證能源安全、可持續利用方面,成績絕不比發達國家差。例如,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天氣時,若不是大一統的電網體制,絕對會出大的能源問題。隨著能源互聯網的推進,能源市場供應主體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對其監管將日益困難,例如,“售電市場放開”是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當售電側放開后,有很多供電主體,如果一家售電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或者跑路,誰來保證供應?誰來兜底?不像現在有電網公司在絕對保證供應。另外,可再生能源供應持續、穩定性差,如何將之轉化為穩定性強、波動性不大的能源又成為一大問題。
能源互聯網也許不能提供
低成本的能源
再者,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并不一定將會提供社會成本更低的能源。我國能源現狀是:常規能源“富煤、貧油、缺氣”,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還處于產業初期,規模效應還未得到真正體現,這就決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價格肯定要大于常規能源,是真正的“貴族能源”。盡管11月18日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但石油、煤炭、電力與天然氣相比仍具有價格優勢(下調后油氣比價仍為0.6:1);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如果沒有投資、價格補貼,仍沒有經濟性。如果為了治霾,一味棄煤炭于一邊,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比例,整體能源價格肯定就要提高。能源價格的提高又會使我國整個社會的成本抬升,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與美國相比已不大。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BG)不久前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若與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作比較,并以美國的制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高達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我國則需要0.96美元,顯示兩者制造業的成本差距已大幅縮小。所以,我們在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整個社會是否能夠承受得起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成本?能否忍受能源成本攀升所帶來的沖擊?能否忍受由于成本上漲而帶來的產業轉移?
政府應重視能源互聯網
所隱藏的風險
如果說能源革命是對我國原有能源體系的顛覆性變革,那么在將互聯網思想引入能源產業后,能源互聯網所帶來的就不僅是針對能源技術的變革,更是針對生產力及生產關系、能源消費與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大的變革往往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從商業及市場投資機會的角度看,的確,能源互聯網快速發展將會帶來新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因為它能徹底顛覆能源行業“天然壟斷”,把之前一個集中式的、單向的、生產者控制的能源系統,轉變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輔以部分集中式能源、與更多消費者互動的能源網絡,將原來封閉運行的能源產業鏈進行更進一步劃分,并盡可能對外開放和共享,肯定會產生新的利益區塊,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前景十分誘人。但從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技術、ICT和互聯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不僅存在技術、安全、標準等問題,還需要解決消費者、發電企業、電網、售電企業、政府等利益相關方的協調問題。在看到其帶來的巨大紅利之時,也不應忽視暗藏或潛在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塑造傳統金融業態、帶來普惠金融紅利的同時,也由于其金融方式及手段日益衍生復雜、創新而帶來很多新的金融風險及亂象,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強監管。
歷史經驗表明,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變革往往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和烈度發生。在“互聯網+”浪潮下,能源互聯網所推動的能源革命,即使窮盡我們所有的想象力,也難以預測其到來的速度有多么快,其影響的程度有多么深遠。因此,我們在順應這個潮流的同時,也應提前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
(作者系中國經濟學會理事)
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能源革命的提出,“能源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政府部門也確定了《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毫無疑問,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將會給能源行業帶來許多積極作用。不過,筆者認為,面對新變革和潮流,在盡情享受盛筵的同時,還得冷靜下來思考其中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
不能將能源革命目標的實現
完全寄希望于能源互聯網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聯網只是手段,是“術”,兩者一結合,本質是互聯網與能源的融合與創新,實現能源革命的目標: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續,其重心應是解決當前能源行業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將能源簡單地互聯網化,例如,能源數據的互聯網化、能源信息的互聯網化等。
對于上述能源革命的幾大目標,能源互聯網對能源的高效、低碳兩大目標的實現極具促進作用:一是通過互聯網對整個能源產業鏈條的重新塑造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解決分布式能源大規模并網的問題,不斷優化能源供給結構,促進能源需求側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以有效解決能源分布和市場供求失衡問題,最大限度實現供需均衡;還能把能源消費者和生產者融合在一起,將個體融合成既是能源生產者也是能源消費者,實現產銷一體;三是在當前能源體制改革背景下,之前的體制障礙將逐步消除,可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等,提高清潔能源比例,促進未來能源應用向低碳轉變。
但對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續利用這兩個目標,能源互聯網快速發展,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由于電力、油氣的特殊性,不像其他行業對中游管網依賴程度高,其安全、可持續利用要求極高。盡管之前我國電力、油氣行業一體化嚴重,壟斷比較突出,但在保證能源安全、可持續利用方面,成績絕不比發達國家差。例如,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天氣時,若不是大一統的電網體制,絕對會出大的能源問題。隨著能源互聯網的推進,能源市場供應主體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對其監管將日益困難,例如,“售電市場放開”是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當售電側放開后,有很多供電主體,如果一家售電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或者跑路,誰來保證供應?誰來兜底?不像現在有電網公司在絕對保證供應。另外,可再生能源供應持續、穩定性差,如何將之轉化為穩定性強、波動性不大的能源又成為一大問題。
能源互聯網也許不能提供
低成本的能源
再者,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并不一定將會提供社會成本更低的能源。我國能源現狀是:常規能源“富煤、貧油、缺氣”,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還處于產業初期,規模效應還未得到真正體現,這就決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價格肯定要大于常規能源,是真正的“貴族能源”。盡管11月18日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但石油、煤炭、電力與天然氣相比仍具有價格優勢(下調后油氣比價仍為0.6:1);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如果沒有投資、價格補貼,仍沒有經濟性。如果為了治霾,一味棄煤炭于一邊,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比例,整體能源價格肯定就要提高。能源價格的提高又會使我國整個社會的成本抬升,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與美國相比已不大。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BG)不久前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若與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作比較,并以美國的制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高達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我國則需要0.96美元,顯示兩者制造業的成本差距已大幅縮小。所以,我們在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整個社會是否能夠承受得起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成本?能否忍受能源成本攀升所帶來的沖擊?能否忍受由于成本上漲而帶來的產業轉移?
政府應重視能源互聯網
所隱藏的風險
如果說能源革命是對我國原有能源體系的顛覆性變革,那么在將互聯網思想引入能源產業后,能源互聯網所帶來的就不僅是針對能源技術的變革,更是針對生產力及生產關系、能源消費與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大的變革往往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從商業及市場投資機會的角度看,的確,能源互聯網快速發展將會帶來新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因為它能徹底顛覆能源行業“天然壟斷”,把之前一個集中式的、單向的、生產者控制的能源系統,轉變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輔以部分集中式能源、與更多消費者互動的能源網絡,將原來封閉運行的能源產業鏈進行更進一步劃分,并盡可能對外開放和共享,肯定會產生新的利益區塊,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前景十分誘人。但從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技術、ICT和互聯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不僅存在技術、安全、標準等問題,還需要解決消費者、發電企業、電網、售電企業、政府等利益相關方的協調問題。在看到其帶來的巨大紅利之時,也不應忽視暗藏或潛在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塑造傳統金融業態、帶來普惠金融紅利的同時,也由于其金融方式及手段日益衍生復雜、創新而帶來很多新的金融風險及亂象,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強監管。
歷史經驗表明,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變革往往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和烈度發生。在“互聯網+”浪潮下,能源互聯網所推動的能源革命,即使窮盡我們所有的想象力,也難以預測其到來的速度有多么快,其影響的程度有多么深遠。因此,我們在順應這個潮流的同時,也應提前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
(作者系中國經濟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