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接到英利集團數位員工報料,稱英利現正在進行人員精簡和部門整合,但冗余的員工不是被直接裁掉,而是被調崗到“最苦最累”的組件車間,很多員工無法適應被迫離職,有“變相裁員”的嫌疑。
不過,對于上述質疑,英利公共關系部副部長王志新向記者回應稱,這屬于正常的崗位調整,“和裁員扯不上關系”。
變相裁員爭議
9月14日,記者在接到爆料后來到英利總部所在的河北保定市,并見到了報料當事人李立。李立稱自己已經在英利工作了差不多10年了,他對英利目前的處境很心痛,并對英利的裁員方式表示不滿。
李立透露,英利內部的提法是“減員增效”,但下面領導開會執行直接說是裁員?,F在英利的人員調整手段是,將員工分流到人力資源部,這些員工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被調到組件車間生產;二是可以選擇待崗培訓,工資縮減為1400元/月;三是主動離職。
“組件車間特別累,離職的人特別多,那兒勞動強度太大,永遠都是缺人的,來的人干一段時間受不了就走。”李立表示,被調到組件車間的員工,很多都忍受不了而被迫主動離職。而選擇待崗培訓的員工,由于薪資減少,生活難以保障,離職意向也很明顯。
“現在就組件車間缺人,別的車間有的正在合并,有的沒有生產,那些生產停滯的車間的人,最終都被分往組件車間。”9月16日晚,張蕾在電話中向記者如是表示。張蕾也在英利工作了近10年之久,目前已經被調崗到了組件車間。張蕾稱,車間領導向她坦承,并不是因為她個人工作做得不好或者違紀而被調崗,“公司現在就是這么個形勢”。
張蕾稱,組件車間不可能一下子缺這么多人,現在凡是涉及到崗位調整的員工都被派到組件車間去生產,而這個車間恰恰是“干活最累,最留不住人”的車間。
“如果是企業效益不好,覺得員工冗余,或者認為員工干得不好,為何不直接辭退?”李立認為,英利采取上述方法來進行所謂的“精簡”,迫使員工主動離職,是為了避免裁員賠付,“說白了就是變相裁員”。
記者調查了解到,從今年8月下旬開始,英利就采取上述措施來對公司內部進行“精簡”,涉及到30%~40%左右的員工。
李立向記者提供其與英利另外一名員工的聊天錄音資料,該名員工稱,他所在的部門開會說了要裁員30%,而另外一名已經被調崗的員工在電話中向李立表示,裁員的比例是40%。
不過,王志新否認英利“裁員”。“現在車間的工作量加大,忙不過來,所以讓工作不是很忙的部門出人去幫忙,時間為1~3個月。”王志新表示,英利一直有部室人員下車間的傳統,幾乎大部分人都要有在車間實踐的經歷,和裁員扯不上關系。
但李立表示,“調崗和‘輪崗’根本不是一回事”,現在英利這一輪所謂“精簡”是“一刀切”,不管新老員工,不管是辦公室的還是車間的,只要被通知調崗,幾乎大部分是被派到組件車間,不可能再調回原來崗位。
“組件車間的領導明確說了,只要被調到了組件車間,不可能再重新調回原來的崗位。”張蕾表示。
李立向記者提供的一份信息資料顯示,“電力投資集團部分職能部室員工將開始休假,一個月之后如果沒有好轉,這些人員將交由人力資源部重新調配。各省級公司也開始優化隊伍,適時調整。”
“現在好多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想辭職又不敢辭。”李立透露,不少員工在兩三年前通過內部價格買了英利的房子,現在房本還押在英利那邊,當時買房的員工需要保證在英利至少再工作5年,期間如果主動離職則要補還“差價”。
“好多想辭職的人因為房子拖累著走不了,因為主動離職的話就要補10萬~20萬元左右的差價。”張蕾稱,當初買房的時候在合同上有條款,如果是因英利經濟性裁員或者被辭退,就不需要補還“差價”,但如果是個人主動離職就要將差價補齊。
張蕾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初英利的房子對外市值是5300元/平方米,內部價格是3000元/平方米,如果主動離職的話,就要補大概25萬元的差價。
脫困進行時
“公司采取這樣的方式進行‘減員增效’,主要是因為效益不好。”李立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英利在日本市場形勢嚴峻。
該文件顯示,日本最大的光伏雜志以“夕陽的巨艦”為題報道英利,稱由于英利因無法按時交貨,而日本客戶受當地補貼政策限制,無法更改組件供應商,導致項目無法正常開工,項目投資人找到日本經濟產業省,并給現在的執政黨施加不同層面的壓力。
9月8日,英利發布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其凈收入為4.38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0%;發貨量為727.9MW,比第一季度的754.2MW出現小幅下滑;毛利潤則是由上季的14.1%大幅下降到6.3%,這讓先前毛利潤達20%都尚未轉盈的英利,在第二季出現了2014年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額度近1億美元。
不過,王志新表示,第二季度英利在中國市場發貨量環比上漲逾110%,發貨量占比由上季度的17%上升至38%,三季度及全年預計會超過30%。美國市場發貨量環比增長逾35%,發貨量占比由上季度的10%上升至14%。中美市場發貨量增加抵消了日本市場發貨量減少帶來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扭轉頹勢,英利正通過多種途徑脫困。英利稱,正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人以及進行其他形式的股權融資,特別是與戰略投資人接觸頻密,并已經進入到實質性的交流階段。
記者獨家獲取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英利目前已經初步鎖定了三個戰略投資者,分別為一家中字頭能源央企,隸屬于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央企,以及一家證券公司。
目前,英利債務重組和引進戰略投資者都在同步進行,但重心會放在債務重組上。上述文件稱,因為債務結構調整下來,對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強,提升戰略投資者的興趣,可增強與戰略投資者的議價能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立、張蕾均為化名)
不過,對于上述質疑,英利公共關系部副部長王志新向記者回應稱,這屬于正常的崗位調整,“和裁員扯不上關系”。
變相裁員爭議
9月14日,記者在接到爆料后來到英利總部所在的河北保定市,并見到了報料當事人李立。李立稱自己已經在英利工作了差不多10年了,他對英利目前的處境很心痛,并對英利的裁員方式表示不滿。
李立透露,英利內部的提法是“減員增效”,但下面領導開會執行直接說是裁員?,F在英利的人員調整手段是,將員工分流到人力資源部,這些員工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被調到組件車間生產;二是可以選擇待崗培訓,工資縮減為1400元/月;三是主動離職。
“組件車間特別累,離職的人特別多,那兒勞動強度太大,永遠都是缺人的,來的人干一段時間受不了就走。”李立表示,被調到組件車間的員工,很多都忍受不了而被迫主動離職。而選擇待崗培訓的員工,由于薪資減少,生活難以保障,離職意向也很明顯。
“現在就組件車間缺人,別的車間有的正在合并,有的沒有生產,那些生產停滯的車間的人,最終都被分往組件車間。”9月16日晚,張蕾在電話中向記者如是表示。張蕾也在英利工作了近10年之久,目前已經被調崗到了組件車間。張蕾稱,車間領導向她坦承,并不是因為她個人工作做得不好或者違紀而被調崗,“公司現在就是這么個形勢”。
張蕾稱,組件車間不可能一下子缺這么多人,現在凡是涉及到崗位調整的員工都被派到組件車間去生產,而這個車間恰恰是“干活最累,最留不住人”的車間。
“如果是企業效益不好,覺得員工冗余,或者認為員工干得不好,為何不直接辭退?”李立認為,英利采取上述方法來進行所謂的“精簡”,迫使員工主動離職,是為了避免裁員賠付,“說白了就是變相裁員”。
記者調查了解到,從今年8月下旬開始,英利就采取上述措施來對公司內部進行“精簡”,涉及到30%~40%左右的員工。
李立向記者提供其與英利另外一名員工的聊天錄音資料,該名員工稱,他所在的部門開會說了要裁員30%,而另外一名已經被調崗的員工在電話中向李立表示,裁員的比例是40%。
不過,王志新否認英利“裁員”。“現在車間的工作量加大,忙不過來,所以讓工作不是很忙的部門出人去幫忙,時間為1~3個月。”王志新表示,英利一直有部室人員下車間的傳統,幾乎大部分人都要有在車間實踐的經歷,和裁員扯不上關系。
但李立表示,“調崗和‘輪崗’根本不是一回事”,現在英利這一輪所謂“精簡”是“一刀切”,不管新老員工,不管是辦公室的還是車間的,只要被通知調崗,幾乎大部分是被派到組件車間,不可能再調回原來崗位。
“組件車間的領導明確說了,只要被調到了組件車間,不可能再重新調回原來的崗位。”張蕾表示。
李立向記者提供的一份信息資料顯示,“電力投資集團部分職能部室員工將開始休假,一個月之后如果沒有好轉,這些人員將交由人力資源部重新調配。各省級公司也開始優化隊伍,適時調整。”
“現在好多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想辭職又不敢辭。”李立透露,不少員工在兩三年前通過內部價格買了英利的房子,現在房本還押在英利那邊,當時買房的員工需要保證在英利至少再工作5年,期間如果主動離職則要補還“差價”。
“好多想辭職的人因為房子拖累著走不了,因為主動離職的話就要補10萬~20萬元左右的差價。”張蕾稱,當初買房的時候在合同上有條款,如果是因英利經濟性裁員或者被辭退,就不需要補還“差價”,但如果是個人主動離職就要將差價補齊。
張蕾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初英利的房子對外市值是5300元/平方米,內部價格是3000元/平方米,如果主動離職的話,就要補大概25萬元的差價。
脫困進行時
“公司采取這樣的方式進行‘減員增效’,主要是因為效益不好。”李立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英利在日本市場形勢嚴峻。
該文件顯示,日本最大的光伏雜志以“夕陽的巨艦”為題報道英利,稱由于英利因無法按時交貨,而日本客戶受當地補貼政策限制,無法更改組件供應商,導致項目無法正常開工,項目投資人找到日本經濟產業省,并給現在的執政黨施加不同層面的壓力。
9月8日,英利發布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其凈收入為4.38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0%;發貨量為727.9MW,比第一季度的754.2MW出現小幅下滑;毛利潤則是由上季的14.1%大幅下降到6.3%,這讓先前毛利潤達20%都尚未轉盈的英利,在第二季出現了2014年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額度近1億美元。
不過,王志新表示,第二季度英利在中國市場發貨量環比上漲逾110%,發貨量占比由上季度的17%上升至38%,三季度及全年預計會超過30%。美國市場發貨量環比增長逾35%,發貨量占比由上季度的10%上升至14%。中美市場發貨量增加抵消了日本市場發貨量減少帶來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扭轉頹勢,英利正通過多種途徑脫困。英利稱,正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人以及進行其他形式的股權融資,特別是與戰略投資人接觸頻密,并已經進入到實質性的交流階段。
記者獨家獲取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英利目前已經初步鎖定了三個戰略投資者,分別為一家中字頭能源央企,隸屬于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央企,以及一家證券公司。
目前,英利債務重組和引進戰略投資者都在同步進行,但重心會放在債務重組上。上述文件稱,因為債務結構調整下來,對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強,提升戰略投資者的興趣,可增強與戰略投資者的議價能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立、張蕾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