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西安
日前,歐美部分企業申請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進行反傾銷調查,將光伏產業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10月27日,歐洲光伏行業協會主席WinfriedHoffmann向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如果中國企業只是為了出口的話,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中國企業將成立應對歐盟反傾銷調查的產業聯盟。
2008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為2G瓦,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基地,也是第一出口大國(超過九成出口海外)。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近一年來,上下游的太陽能光伏企業與各地方政府共簽訂了40多個項目訂單,總量超過12GW。
反傾銷調查、“過剩論”掀起的同時,近來,外資企業大舉在中國太陽能市場進行“圈地”。紅火發展近4年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國外企業建議反傾銷調查
8月底,德國兩家大型太陽能公司Conergy和Solarworld向德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申請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進行反傾銷調查,美國SunPower等太陽能公司也表達了欲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愿望。
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在德國的遭遇,10月27日,歐洲光伏行業協會主席WinfriedHoffmann在“2009中國光伏發電(西安)高峰論壇”上向《每日經濟新聞》強調,中國企業在增加產能的同時,應該注意培育“當地的市場”。“如果只是為了出口的話,它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其言下之意或是,如出口繼續無限制增長,可能會導致歐洲更多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WinfriedHoffmann對當日參與論壇的數十家企業代表用了“提醒”等字眼,反復告誡“不能一味為了出口”。
據悉,歐洲企業對國內光伏產業反傾銷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價格上。
常熟光伏企業阿特斯太陽能集團公司總裁瞿曉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國內價格低于國外價格,同時行業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產品價格高于成本,因此并不構成“傾銷”。
雖然“大廠”表示產品價格高于成本,但有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為了搶得市場,部分小規模出口商確實存在“低價”銷售的行為,這也反映了長期依賴出口的光伏行業各自為戰、組織松散的現狀。
中國企業欲抱團“應戰”
“如果沒有歐洲市場上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的爆發性增長,就不會有尚德的今天。”無錫尚德CEO施正榮曾對外界說。除了尚德,天威英利、中電光伏等企業的訂單也大多來自歐洲,如果歐洲方面出現反傾銷問題,中國光伏產業將面臨巨大風險。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研究員李雷撰文指出,德國光伏企業發起對華反傾銷調查申請不是簡單的貿易戰問題,有其深層次的考量。一是保護自身市場份額的需要,二是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三是制造阻礙,打擊競爭對手。
據李雷分析,若德國企業成功游說歐盟委員會立案并成功通過裁決,歐盟或將正式采取征收反傾銷附加稅(高達60%以上)的處罰措施。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國內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已就歐洲方面可能發起的反傾銷進行了多次討論,對于發展才4年的中國太陽能產業來說,這是第一次遭遇到潛在的貿易保護。目前,商務部也已派駐調查組前往光伏企業調研,各地方政府對此事也高度重視。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雖然中國光伏行業蓬勃發展,但始終沒有一個公認的行業組織和協調機制,來協調各企業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此次歐洲國家提出的反傾銷,似乎給無序發展的中國光伏企業敲了個警鐘。《每日經濟新聞》從有關渠道獲悉,在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中國機電商品進出口商會、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等的牽頭下,應對歐盟反傾銷調查的產業聯盟的正在籌備形成中。
外資企業乘機進入中國
中國企業在高速發展中面臨反傾銷難題的同時,外資光伏企業也在近期大舉增加在華投資,爭食太陽能蛋糕。在中國光伏市場“兼收并蓄”的情況下,它們正逐步挺進。
上個月,太陽能薄膜電池制造商――FirstSolar(第一太陽能公司)在美宣布,將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建設一個2GW的大型發電廠,這也是迄今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
10月26日,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啟用太陽能技術研發中心,總投資達2.55億美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太陽能研發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以半導體起家的美國公司,3年前剛宣布進入太陽能領域。
該公司全球總裁兼CEO麥克?斯普林特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進入太陽能產業,并非單純借此化解半導體產業風險,而是因為全世界每年大約花3000億美元來建造新的發電設備。該公司太陽能總裁CharlesGay則對記者透露,包括江蘇尚德等在內的中國企業是其設備的主要客戶,“各地政府也把我們當成本土企業一樣對待”。他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太陽能市場的領導者,也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太陽能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
此外,美國第三大電力公司杜克能源日前已與數家中國公司簽署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