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無所不能的不服來辯第一期“光伏萬億補貼之爭”在北大開辯,陶光遠、李俊峰還有眾多嘉賓暢聊自己對光伏發展的理解,觀點碰撞,火花四射。由于干貨實在太多,能豆君決定為大家奉上連續三天的光伏大餐,讓沒來現場的粉絲也能一飽眼福。
今天“光伏萬億補貼之爭”第一彈,看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聊中德光伏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新的數據,最犀利的觀點,精彩不容錯過。本文為陶光遠老師在上述活動中的發言整理。
明天還將整理李俊峰老師的精彩觀點及更多現場圖片,請持續關注。
德國光伏補貼難以承受之重
從德國來講,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從2000年德國能源轉型啟動以來發展得比較好,風電的總發電量占全國電力消費總量已經超過10%左右了,光伏發電的比例也達到了6.9%。
雖然光伏電在可再生能源電力中的比重僅為6.9%,但是超過50%的補貼卻給了光伏一家。看到下面這張圖,大家可能覺得我們已經進入到可再生能源時代。由于光伏的發展得到長期的補貼,光伏技術不斷進展,光伏發電設備的成本急劇下降?,F在德國的新增屋頂電站并網電價只有每千瓦時十幾歐分,已經遠低于居民電價。德國現在的居民電價在每千瓦時29歐分左右。
德國現在的電力市場平均交易電價現在只有約3.8歐分,也就是2.8毛或3毛錢,比現在中國的煤電平均上網電價還要低,基本上相當于新疆煤電的水平。但是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附加在電力用戶的每一千瓦時的電費上升到了6.2歐分,也就是說發電的市場交易價比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還要低。
從下圖可以看到德國居民的電費構成中,發電成本占23.6%,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是21.4%,與發電成本基本相當。電網使用費用占到24.0%。其余基本是稅,這是德國國家稅收政策的特點,德國給食品補貼、給交通運輸補貼,但不僅不給能源補貼,反而要上稅,上較重的稅。這里要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是會不斷上升的,不會下降,而現在能做到的僅僅是使上升速度有所減緩。
為什么德國的補貼這么高?是因為德國的補貼不是算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電價和煤電上網電價之間的差,而是算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電價和這些電力在電力市場上的售電價格的差。當風光發電功率低的時候,電力市場的價格高,而當風光電充裕時,電力市場的電價就會下降,經常只能賣到1至2歐分,個別時候甚至會出現負電價,風光電的平均售電價格遠低于煤電,更不要說天然氣了,這樣對給可再生能源的價格補貼當然高了。
從下面這張圖上就可以看出,風光電出力大的時候,電力市場的售電價格就會下降。2013年3月24日(周日,用電負荷較低)的白天,在光伏發電的高峰,電價甚至成為負的。這就意味著,光伏發電出力越大,賠得就越多。
《可再生能源法》的定期適應性調整也對德國光伏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2008年時新發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在未來三年之中,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每年降低10%左右。由于這個期間光伏生產技術的進展,成本迅速急劇下降,在2009年到2012年間,德國的光伏裝機量快速增長,每年新裝機量達到7GW,也就是700萬千瓦,而德國的最高電力負荷才8600萬千瓦,平均負荷僅為6000多萬千瓦。由于新增裝機容量增長太快了,所以2012年,政府來了個急剎車,這對德國的光伏產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災難,另外也爆發了包括對中國光伏出口提出雙反的貿易摩擦,不過后來兩國政府談判解決了這個沖突。
光伏發電,消納成本將大幅上升
除了對光伏發電的直接補貼成本,還有三項補貼成本在初期的時候很容易被大家忽視,但是和相對固定的補貼不同的是,其它三項補貼成本的金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光伏發電功率的比例越來越高時,會越來越多。
第一個是傳統電站備用能力的閑置成本,這在中國很多風電裝機的地方已經碰到這個問題了,比如吉林的熱電聯供和風電在爭誰上網,光伏也是一樣。風光發電量上升了,傳統能源發電量就要減少,但是傳統能源的發電能力卻必須保持,以備風光發電出力低得時候能夠及時發電。風光發電的波動性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這種波動性增加了傳統發電能力的閑置時間。
第二是輸電網和配電網的額外投資成本,這也是大家容易忽視的。國網不愿意為為風電站建專門的輸電網也很簡單,輸送煤電的話,電網每年的折算滿負荷輸電時間可以達到5000~6000小時,而輸風電只有2000多小時。而如果僅僅輸光伏電,則還不到2000小時。這樣一來,輸電成本就成倍上升了。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是光伏過剩發電量的消納成本。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德國發的情況中已經講過了,光伏發電功率高了以后,造成光伏的市場售電價格下降,這使得光伏發電的收益急劇下降,可謂水落船低。德國的風力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比例超過10%,棄風率只有0.3%左右,但是在中國,風力發電的發電量雖然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但棄風率已達10%左右。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棄風損失將會超過風力發電補貼。而在光伏發電時段,如果消納的措施沒有跟上,中國光伏就會重蹈風電棄風的覆轍,出現大規模的光伏棄光。而現在,在西部地區,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
消納問題造成的成本不光存在于光伏地面電站上,也同樣存在于分布式光伏所在的配電網上。
如果分布式光伏局部裝多了,在分布式光伏所在的電網級別光伏電用不完,分布式光伏電力就會從末端的低壓電網逐層向高壓電網傳送,如果一個地方光伏板裝多了,當該地區的發電量消納不了時,向上傳輸電力時,電網末端安裝的光伏發電設備輸電就會造成電壓升高,這樣一級一級地傳遞上去,低壓電網中的電壓就高得不得了,會把低壓電網中的電器損壞。在這個時候變壓器的圈數就要調整,需要變成可調壓的變壓器,這樣設備更新成本就上去了,配電網的建設也要投入大筆成本。
多余的風電光伏電怎么用
這就是德國能源轉型2.0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正在爭論的路線主要有兩條:
1.路線一
繼續但逐漸減弱至今為止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模式——固定電價優先并網。鼓勵和增強可再生能源電力參與市場交易的模式;通過補貼確保足夠的傳統發電能力。
2.路線二
對現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做根本性的修改,立即停止固定電價優先并網模式,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與傳統電力一樣全部在市場上交易,可再生能源發電商也要與傳統能源發電商一樣承擔電網安全和電力消納的責任。
在具體的剩余電量消納方式上,德國也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我們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微網。在柏林有一個很有名的歐洲能源園——EUREF Energy Campus,這個園區是按照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設計的。2050年二氧化碳相對于1990年要減排80%,關于這個這個園區有句口號:2050年的德國,你今天見得到。在這個園區中有風光電(光伏和小風電)。微網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電多的時候,要想辦法把發的電吃進去,例如啟動熱泵制熱,盡力不把多余的電力輸入到電網,因為當微網中電力過多的時候,整個電網的電力也過多。如果電力不夠的時候,就使用熱電聯供供電或者使用以前存儲的熱力,不開熱泵。
其次是電變氣,到了2030年的時候,電力過剩的時間會增加,到了2050年的時候,低電價的時段占了50%以上,將來的電價可能是每千瓦時1至2歐分。這時候電解氫就劃算了,電解出的氫和二氧化碳合成天然氣,現在的技術就能夠做到了。大家知道LNG、CNG在機動車上都用得很普遍了,另外如果到了燃料電池發展的時候就直接用氫就可以了,但是現在氫動力成熟估計需要經過十年或二十年。這個解決以后電變氣效益非常大。
最后是智能供電。2012年德國曾經對工業、服務業和家庭用電做了調查,并估算出可推移的用電負荷。
這個可移動用電負荷在企業怎么應用呢?拿一個啤酒廠來舉例子,德國啤酒好喝的原因是冷藏發酵時間長達45天到60天(注:中國是10天就出來了,其中個別的企業7天出來了)。發酵是發熱的過程,需要用制冷機產出的冷量將熱量帶走。由于冷藏發酵時間很長,所以不斷地要把熱量帶走。冷藏發酵的溫度是攝氏負1.5度±0.5度,允許正負0.5度的波動。啤酒廠就把這個溫度波動利用起來了。缺電/電價高的時候不制冷,于是啤酒的溫度最高可升到負1.0度,而電力富裕/電價便宜的時候就多制冷,啤酒的溫度可以降到負2.0度,通過這樣的方式調節企業用電負荷。
另外,蓄熱罐現在在德國很流行,就是熱電聯供站把供熱和供電分離開來,白天發電量多的時候,多余的電就轉化成熱能儲存在儲熱罐里,晚上發電需求功率低時,燃氣發電機組不發電,用儲熱罐存的熱來供熱。
智能供電不僅僅可以通過上述方式,而且我們還希望通過高能耗的重化工生產工藝的改革來消納波動電量。解決可再生能源電波動性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發展儲能,但是儲電是非常貴的,如果可以通過重化工和生產工藝的改革來波動地使用電力,就可以實現變相儲能,這就可以極大地降低儲電成本。
此前,在某省參觀考察玻璃制造企業時,我們就提出過一個可能的生產方案是電加熱,大家知道玻璃窯電加熱的熱效率非常高,比天然氣高一倍。用天然氣熱效率只有35到40%,電加熱可以到70%到80%,而且可以再加一道出爐玻璃熱回收的工藝,回收大約30%的熱能,這樣就可以讓熱效率提高到超過100%的水平,就是把玻璃帶出去的熱再回用。但是這全部都取決于市場上是否存在波動的風光電價格。
歸根結底,就是要用很好的市場機制來激發技術創新,消納波動的風光電是未來風光電發展的核心問題,而消納創新機制需要從現在就開始建立,以促進各個工業領域的技術進步。
最后一問:萬億光伏補貼是否夸大其詞
陶老師表示: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中國的光伏裝機容量和補貼比例,簡單算一筆賬。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僅2015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773萬千瓦,如果按照每千瓦時4毛錢的補貼額度計算,每千瓦光伏年發電1250千瓦時,那么這半年新增裝機容量所需的年補貼金額就是約300多億人民幣。更何況國家與各地方對于光伏的補貼加起來,遠不止4毛錢,而且補貼一給就是二十年。
參照光伏并網補貼的累計效應,支付和準備支付的補貼會越來越多,而且補貼一旦發生不可中止,每年都得給新增的光伏給予新的補貼,否則將會有大量光伏企業倒閉。詳細內容請參考陶光遠老師發表在財新網的文章《光伏發電補貼將成中國不可承受之重》。
除此之外還有附加成本,例如配電網、輸電網的改造投入。德國在光伏補貼上大概投入了幾百億歐元,相當于幾千億人民幣,所以中國的電網改造需要萬億光伏補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提出萬億光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想提醒大家,即便是將來光伏發電成本降低了,如果系統成本問題——關鍵是波動的風光電消納問題解決不了,光伏的成本依舊降不下來。當光伏發電的比例升高后,其它三項成本也就上升了。所以我們要算清一筆賬,光伏發電的成本到底有哪些?到底有多少?不是說上萬億的補貼不應該給,而是說,不能給中央給老百姓一本糊涂賬。因此,第一,補貼要優化,要盡量降低補貼額,另外要算清,到底要給多少補貼;第二要找好解決波動的風光電的消納辦法,這也是能算出究竟未來多少補貼的關鍵;不能不算就這么瞎干。在風電上犯的錯誤還沒糾正,在光伏上又要重犯。否則,光伏補貼未來就成為一個誰也補不起的大窟窿。德國在光伏領域的經驗教訓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精彩會議集錦(一)
陶光遠老師的精彩演講
現場嘉賓及聽眾聆聽陶老師演講
激烈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