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新能源網訊(管理珍)在如今的黃河水電公司共和光伏產業園區內,筆直的柏油道路通向主要區域,路旁的新疆楊、青海云杉、珍珠梅等喬灌木隨著馬路延伸到光伏電站的子陣,子陣區鮮嫩的牧草隨著微風輕輕地向太陽招手。在光伏電站的心臟——升壓站及其生產樓、中控室周圍等地,一排排黃垂榆、丁香、榆葉梅等分布在廠區的主路兩旁,到處充滿著活力。這景象是黃河公司近年來在共和光伏產業發電園區建設的生態光伏電站。
長期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年降水量減少,風沙危害加劇等自然因素和超載放牧、濫挖濫樵等人為活動的負面影響,導致這里的植被破壞嚴重,成了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的草場。
2013年,黃河公司在塔拉灘建設了(當時)當期建設規模、和一次性裝機容量具全球之最的龍羊峽水光互補320兆瓦并網光電站和國內特大型光伏電站之一的共和產業園區20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
光伏發電是一項清潔能源工程,龍羊峽水光互補并網光伏發電的建成投產,每年可向電網提供約13億千瓦時清潔電能,若按照火電煤耗(標準煤)320克/kwh計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2.23萬噸,相應每年可減少多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碳約127萬噸,一氧化碳約74萬噸,二氧化氮約4899噸,煙塵粉約5727.2噸。
新能源集成公司領導在青海省環保廳、海南州環保局、共和縣環保局、共和縣環境監察大隊等相關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座談時,向參加座談的領導和各電站的代表介紹了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就環保方面始終堅持“三同時”的建設經驗,對如何貫徹執行環保條例作了重點介紹。省環保廳領導對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創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補”模式,即在光伏電站種植牧草,實現“一草兩用”,并委托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開展“光伏產業帶動生態建設”項目,在光伏電站種植牧草,不僅能夠修復生態,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有利于環境和氣候的改善。這一舉措不僅推動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土流失和水源涵養,植被形成的綠色屏障還能改善光伏電站周邊的環境,降低風沙對光伏電站造成的損失,最終建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光伏產業帶動生態建設基地。
據海南州共和縣氣象局對共和一塔拉灘(產業園區)的沙丘移動情況監測表明,2014年,共和縣一塔拉灘的沙丘移動距離為28.3米,較2013年減少17.5米,高度升高0.5米,沙丘移動速度明顯緩于去年,多數沙丘上已長出牧草,對固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14年春季,共和氣溫與歷年同期相比偏高0.8~1.9度,大風天氣偏少6天,沙塵暴天氣減少3天,冬季降水明顯偏多4成,大風日數偏少1天;受冬季降水偏多,加之大風沙塵天氣減少影響,沙丘移動速度緩于去年。塔拉灘2014年降水量較2013年增加約5成,降水量的增加,是沙丘移動緩慢,長出牧草的主要因素,也對大面積牧草生長提供了水源,對沙塵暴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以上現象表明,建設生態光伏電站,利國利民,在小范圍內會對自然環境有著影響,能影響光伏電站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