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中國金太陽認證證書,美國光伏巨頭First Solar再次殺回來了。
同樣是薄膜路線的踐行者,盡管First Solar在中國沒有漢能那樣家喻戶曉,但就其掌握的技術和龐大市值而言,業內只能望其項背。在光伏行業最困難的時期, First Solar不僅頑強的挺了過去,而且還實現了逆勢增長。
不過,First Solar初到中國時還是 “水土不服”,最終折戟而歸?,F如今,First Solar又卷土重來,這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顯然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真正的狼來了?
First Solar是美國一家薄膜制造商兼光伏電站項目開發商,由于其沒有“隨大流”,一直堅持薄膜路線而被視為“異類”。
在業內人士看來,First Solar是一家典型的以技術為支撐的光伏企業。它的碲化鎘薄膜技術至今還遠遠領先于同行。有數據顯示,僅在2012年,其量產產品的平均轉化率就達到13%,高于2013年我國《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要求的11%標準。
不久前,First Solar宣布其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達到18.6%,效率超過多晶硅光伏組件,再次掀起了光伏市場中關于薄膜和晶硅的技術路線之爭。
此前,在晶硅路線企業的圍剿下,First Solar的市場份額不降反增,奇跡般地屢屢逆勢。
國內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稱,在光伏商業環境最困難的時候,First Solar這家應該倒的企業沒有倒。當時First Solar市值非常大,擁有充足資金,因此可以及時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延伸傳導風險;另外就是得益于“雙反”保護。
今年6月,First Solar宣布取得中國金太陽認證證書,這被視為其再次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步。消息一出,業內直呼“狼來了”。
對此,First Solar亞太區總經理Jack Curtis向媒體表示,中國確實有很多太陽能公司,競爭非常激烈,可能有很多公司比First Solar更了解怎么在中國做生意,但是First Solar有國際的經驗,了解怎么樣來優化綜合解決方案。
其實早在2009年,在中美雙方政府的推動下,First Solar就與鄂爾多斯市達成協議,擬合作建設總裝機容量達2GW的電站項目,這個浩大的工程計劃花費十年時間完成,項目面積相當于一個曼哈頓。遺憾的是,隨后中美“雙反”摩擦不斷, First Solar只能無功而返。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稱,2015年國家能源局制定17.8GW光伏新增裝機目標,而從目前形勢看,完成這一目標已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市場,不管是境內還是境外的投資者都會感興趣,不應該放棄。”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紅煒認為,First Solar選擇再戰中國市場,看中的就是市場空間大。
或顯鲇魚效應
“如果First Solar成功打開中國市場,一方面會擠壓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能刺激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有一定的鞭策作用。”上述分析人士認為,First Solar在搶食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能產生“鲇魚效應”,有助于實現優勝劣汰。
該人士表示,之前國內光伏市場幾乎一直被中國企業獨享,現在面臨歐美巨頭的挑戰,而在全球最成功的薄膜技術商First Solar面前,晶硅企業的技術優勢已經處于下風;另一方面,如果First Solar搶占中國市場,加上中國光伏出口頻遭“雙反”,在兩面夾擊的重壓之下,國內光伏企業就不能單純依靠價格戰,而要通過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發展產業鏈上游并且掌握核心技術,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在下游電站,中國企業的模式其實非常簡單,基本靠的是資源型和資金推動型,還沒有特別好的商業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又取決于我們的產業環境。”紅煒認為,First Solar在美國是有獨特商業模式的,如果它能將自己成熟的商業模式帶到中國,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肯定是有好處的。“這會產生顯著的鲇魚效應,畢竟First Solar是一條很有競爭力的鲇魚。”
另一方面,我國的薄膜光伏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First Solar如何迅速打開這一市場是其面臨的挑戰之一。此外,First Solar作為一家國外企業對我國國內的情況了解的并不清楚,它要更好的參與中國市場就需要在本地化和全球性機制之間做一個平衡。
那么First Solar再次進入中國,會在哪些領域布局?
“First Solar肯定是在下游電站市場發力。”紅煒對記者稱,First Solar在地面電站做得比較好,在分布式電站方面遠遠不如美國Solar City公司,因此,如若能再次進入中國市場,First Solar很有可能會將業務重心放在地面電站。
同樣是薄膜路線的踐行者,盡管First Solar在中國沒有漢能那樣家喻戶曉,但就其掌握的技術和龐大市值而言,業內只能望其項背。在光伏行業最困難的時期, First Solar不僅頑強的挺了過去,而且還實現了逆勢增長。
不過,First Solar初到中國時還是 “水土不服”,最終折戟而歸?,F如今,First Solar又卷土重來,這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顯然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真正的狼來了?
First Solar是美國一家薄膜制造商兼光伏電站項目開發商,由于其沒有“隨大流”,一直堅持薄膜路線而被視為“異類”。
在業內人士看來,First Solar是一家典型的以技術為支撐的光伏企業。它的碲化鎘薄膜技術至今還遠遠領先于同行。有數據顯示,僅在2012年,其量產產品的平均轉化率就達到13%,高于2013年我國《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要求的11%標準。
不久前,First Solar宣布其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達到18.6%,效率超過多晶硅光伏組件,再次掀起了光伏市場中關于薄膜和晶硅的技術路線之爭。
此前,在晶硅路線企業的圍剿下,First Solar的市場份額不降反增,奇跡般地屢屢逆勢。
國內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稱,在光伏商業環境最困難的時候,First Solar這家應該倒的企業沒有倒。當時First Solar市值非常大,擁有充足資金,因此可以及時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延伸傳導風險;另外就是得益于“雙反”保護。
今年6月,First Solar宣布取得中國金太陽認證證書,這被視為其再次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步。消息一出,業內直呼“狼來了”。
對此,First Solar亞太區總經理Jack Curtis向媒體表示,中國確實有很多太陽能公司,競爭非常激烈,可能有很多公司比First Solar更了解怎么在中國做生意,但是First Solar有國際的經驗,了解怎么樣來優化綜合解決方案。
其實早在2009年,在中美雙方政府的推動下,First Solar就與鄂爾多斯市達成協議,擬合作建設總裝機容量達2GW的電站項目,這個浩大的工程計劃花費十年時間完成,項目面積相當于一個曼哈頓。遺憾的是,隨后中美“雙反”摩擦不斷, First Solar只能無功而返。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稱,2015年國家能源局制定17.8GW光伏新增裝機目標,而從目前形勢看,完成這一目標已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市場,不管是境內還是境外的投資者都會感興趣,不應該放棄。”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紅煒認為,First Solar選擇再戰中國市場,看中的就是市場空間大。
或顯鲇魚效應
“如果First Solar成功打開中國市場,一方面會擠壓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能刺激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有一定的鞭策作用。”上述分析人士認為,First Solar在搶食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能產生“鲇魚效應”,有助于實現優勝劣汰。
該人士表示,之前國內光伏市場幾乎一直被中國企業獨享,現在面臨歐美巨頭的挑戰,而在全球最成功的薄膜技術商First Solar面前,晶硅企業的技術優勢已經處于下風;另一方面,如果First Solar搶占中國市場,加上中國光伏出口頻遭“雙反”,在兩面夾擊的重壓之下,國內光伏企業就不能單純依靠價格戰,而要通過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發展產業鏈上游并且掌握核心技術,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在下游電站,中國企業的模式其實非常簡單,基本靠的是資源型和資金推動型,還沒有特別好的商業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又取決于我們的產業環境。”紅煒認為,First Solar在美國是有獨特商業模式的,如果它能將自己成熟的商業模式帶到中國,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肯定是有好處的。“這會產生顯著的鲇魚效應,畢竟First Solar是一條很有競爭力的鲇魚。”
另一方面,我國的薄膜光伏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First Solar如何迅速打開這一市場是其面臨的挑戰之一。此外,First Solar作為一家國外企業對我國國內的情況了解的并不清楚,它要更好的參與中國市場就需要在本地化和全球性機制之間做一個平衡。
那么First Solar再次進入中國,會在哪些領域布局?
“First Solar肯定是在下游電站市場發力。”紅煒對記者稱,First Solar在地面電站做得比較好,在分布式電站方面遠遠不如美國Solar City公司,因此,如若能再次進入中國市場,First Solar很有可能會將業務重心放在地面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