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發電會不會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下一個風口?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姚志豪的心中,光熱發電市場即將從國內的星星之火,走向全球成為燎原之勢。
和時常在風口浪尖的光伏發電相比,同為太陽能利用領域的光熱發電一直有點寂寞。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光熱發電會不會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下一個風口?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姚志豪的心中,光熱發電市場即將從國內的星星之火,走向全球成為燎原之勢。
“走出去”拉動一大片
“‘一帶一路’,陸上是沿著西北這條線,海上是沿著南亞、中東、北非這條線,這兩條線正好是適合光熱大規模發展的區域。這些地區,有場地條件,有市場需求,完全符合光熱發電的目標市場”。姚志豪認為,南亞、中東等地區,本身發展新能源就有很大的動力,而且有明確的規劃。不管是光伏還是光熱,都有天時地利的條件。綜合來看,光熱發電目標市場高度符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對于光熱發電來說,還有特別的優勢。因為光熱發電本質上是一種大規模的能源基建項目,涉及的行業很多。隨著項目的推出,會帶動很多裝備制造出口。
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本質上是對傳統火電的升級改造。“光熱發電的所有環節,在原有的常規火電中,都是有體系有基礎的”。
可以這樣說,從產業鏈上來講,除去前端的太陽能環節,光熱發電后面的環節和常規火電是一模一樣的。“做光熱發電,從材料上看,所有和常規火電相關的行業,都能在光熱發電的產業鏈上找到對應的位置”。姚志豪表示,政府在鼓勵電力裝備走出去,基建走出去,而現在國內火電產能過剩,污染治理壓力大,火電在國內肯定不能再大量增長。
光熱發電“走出去”也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可以帶動整個火電產業鏈的裝備、技術、人才出口。包括裝備制造企業,比如鍋爐廠、汽輪發電機廠、空冷設備制造廠,還有火電電力設計院、火電電建公司都能受益。
光熱發電前端和太陽能相關的環節,主要涉及到玻璃、鋼材、控制設備、基建工程,還有一些化工類產品,比如導熱油、熔鹽等。隨著光熱項目整體走出去,不僅整個常規火電原有產業鏈都能受益,而且還能消耗大量過剩的玻璃和鋼材產能。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走出去,“不僅把過剩的產能轉化成了新能源的產業,而且轉化成了優勢產能向全球輸出”,所以光熱發電和“一帶一路”戰略,是非常契合的,是非常好的切入點。
光熱發電,除了本身拉動的產業鏈很長之外,和亞投行的定位和宗旨也高度契合。
“光熱發電的單個項目,體量很大,像火電、核電一樣,都是投資幾十億規模的。和亞投行支持基建項目、電力項目的定位,完全契合”。光熱發電項目符合大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特點,符合國家意志,需要大的金融機構、大的發電集團推動。姚志豪透露,亞投行成立之后,首航光熱會在一些“走出去”項目推動合作。
國內項目是敲門磚
4月30日,首航節能敦煌光熱發電二期2*50MW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簽訂。這是首航節能繼甘肅敦煌亞洲第一個10WM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帶15小時儲熱)實施后的二期光熱發電項目,計劃2016年動工,2017年底前建成投產。
而此時計劃今年年底投產的敦煌一期10MW熔鹽塔式示范項目還在建設中。按照首航光熱母公司首航節能對外披露的信息,此舉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確立公司在光熱發電領域的先發優勢,有利于后續光熱發電項目訂單的獲取”。首航光熱布局市場的決心和信心已經可見一斑。
“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光熱發電發展都比我們中國快,規模也更大”,姚志豪對自己投身其中已經十年的事業的信心堅定不移,也為國內市場啟動進度不如人意深感壓力。
姚志豪拿高鐵和光熱發電作對比,他認為光熱本質上和高鐵很像,都是大型的能源基建項目。“光伏本質上是一個產品,就好像手機、電腦、冰箱一樣,產品做完以后,應用端是沒有障礙的。而光熱應用端,就像做火電、核電一樣,對技術、工程、運營和本地化都有很高的要求,有大量的基建要實施”。
因此,光熱隨著國內示范項目的落地,產業的成熟,必然就具備了類似高鐵、核電一樣,走出去的整體實力和產生附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鐵原來也是歐美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建了幾條線路,但是成本降不下來。只有中國國內高鐵大量建設,整個工藝成熟,裝備大規模生產,成本下降,然后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實現高鐵在全球的應用和布局”。姚志豪認為,在光熱發電領域,也是歐美企業先發展起來,但只有中國企業開始介入,在中國國內建立大型光熱電站,把整個技術、裝備、工藝人員都培養成熟起來以后,才能使光熱發電成本下降,真正應用到全世界。
他表示,國內項目可以為“一帶一路”提供很好的試驗和示范。國內要首先把光熱產業發展起來,企業就具備了高鐵一樣走出去的條件。“現在預計,只要敦煌10兆瓦項目年底按期投產,國外市場很快就能打開新局面。這樣就滿足了實施國外項目所需要的技術條件和業績要求”。
姚志豪提出的“光熱三峽”概念也是由來于此。他表示要在2015年全面啟動這個倡議,即由首航光熱公司牽頭,聯合多家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在新疆東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及青海西北部打造一個千萬千瓦級的大型光熱發電產業基地。
他認為,光熱發電,本質上就是適合西部大型地面電站的。西部的資源條件,以后做到1億千瓦,甚至3億千瓦,都是有條件的?,F在第一步是建議做千萬千瓦級的,相當于半個三峽水電站。“光熱三峽”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而且可以給當地提供就業機會,增強本地化制造業。因為光熱是大型裝備,很多需要落戶當地,很多工序要當地實現。
同時,光熱還可以給風電和光伏提供穩定的基礎電源。光熱是白天晚上連續發電的,如果需要,在合適的場地,可以建光熱機組,來實現火電的調節功能。如果用光熱替代了原來需要火電的部分,就能夠完全實現風光熱的清潔輸出,穩定輸出。
姚志豪堅信光熱發電未來必將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他不僅關注自己的企業,還在關心整個產業鏈的培育。
首航光熱的第一個項目采購設備時,集團內部有人主張用國外的汽輪機,姚志豪力挺國內產品,甚至親自去說服董事長。天津槽式項目,姚志豪也力挺百分之百用國內設備和技術,鏡子、集熱管、導熱油、液壓設備全部都是國產的。
他對此的解釋是,希望通過項目給國內企業機會,這樣后面的項目就可以跟國外廠家去談價格。“我們也希望把國外企業的價格壓下來,如果第一個項目都談不攏,后面國內企業想進入光熱領域,難度就很大。
姚志豪多次說過“抱團”這個詞。“我們牽頭,很多裝備企業、供應商就可以跟著走出去了。光熱的產業鏈很長,涉及到幾百家供應商。這就是抱團”。
光熱發電應規劃大型基地
“光熱發電在電力品質上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其輸出完全跟常規火電一樣,是穩定的交流電,直接就可以上網,通過儲能之后可以實現年滿發4000,5000,甚至7000小時,還可以和天然氣,燃煤、石油發電進行互補,因此應用的靈活性是很強的”。姚志豪對光熱發電的優越性充滿信心,他認為,從電力品質上看,光熱毫無疑問是能夠替代火電,甚至能夠相當程度彌補火電不足的,有望在未來成為基礎電源。
光熱發電對于整個電力系統的意義究竟體現在哪里?他舉了個例子。“晚上沒風了,風電的發電數據就不斷下降,而這個時候用電負荷反而是高峰,火電就需要投入運營,我們發現,建更多風電廠的同時很多地方還需要建火電廠配套,來調節負荷。”姚志豪認為,發展新能源同時還要建火電來實施,本身就有悖于新能源發展方向。這種情況下,光熱發電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從西班牙有關光熱發電項目的實測數據可以看出,雖然一天中太陽能輻照資源是有變化的,但是通過儲能設備的緩沖,光熱發電可以形成比較平穩的出力曲線,輸出和常規火電基本一樣。因此,也可以說,光熱發電本質上存在替代火電,成為基礎電源的可能性。
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的發展能更好的促進西部光伏和風電的增長。“比如建一個300萬千瓦的光熱發電基地,能增加100萬千瓦的光伏、200萬千瓦的風電,這是很好的良性循環”。
“我們應該規劃大型的光熱發電基地”。姚志豪強調,光熱和光伏、風電不一樣,需要集中化、規模化,才能產生優勢降低成本。大體量的光熱發電項目,必須跟電網規劃結合,因為它不是分布式的,是承擔基礎電源的角色。因此,光熱發電的規劃,現在需要提上日程。“不能無序的這里建一個,那里建一個,最后搞的沒有形成規模,成本也降不下來,爭取政策都比較被動”。
因為光熱項目的特點,單個項目體量大,適合集中式發展,投資人必然是各大發電集團。下一步,首航光熱還想牽頭,聯合各大發電集團,形成一個組織,制定整體規劃,直接和電網公司去做規劃上的溝通,在特高壓建設、西電東輸建設的時候,提前和西部的大型光熱發電基地做好協調。
“現在國內市場,以中廣核為代表的央企示范項目已實質性啟動,我們的塔式項目也計劃年底投產”。姚志豪認為,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目前已是實質性的破冰。此外,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加上中廣核等企業,已經規劃了幾十個項目,招標之前的工作大部分完成,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
“都在等產業政策的明確”,姚志豪認為,“十二五”規劃到今年年底實現100萬千瓦的光熱發電裝機,“十三五”規劃也已開始制訂,其中光熱發電也是重要內容。在這兩個宏觀產業政策已經明確的情況下,他希望今年年內盡快出臺以電價為核心的產業政策,“不管哪一種定價方式,只要出來了,對行業都是實質性的利好”。
和時常在風口浪尖的光伏發電相比,同為太陽能利用領域的光熱發電一直有點寂寞。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光熱發電會不會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下一個風口?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姚志豪的心中,光熱發電市場即將從國內的星星之火,走向全球成為燎原之勢。
“走出去”拉動一大片
“‘一帶一路’,陸上是沿著西北這條線,海上是沿著南亞、中東、北非這條線,這兩條線正好是適合光熱大規模發展的區域。這些地區,有場地條件,有市場需求,完全符合光熱發電的目標市場”。姚志豪認為,南亞、中東等地區,本身發展新能源就有很大的動力,而且有明確的規劃。不管是光伏還是光熱,都有天時地利的條件。綜合來看,光熱發電目標市場高度符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對于光熱發電來說,還有特別的優勢。因為光熱發電本質上是一種大規模的能源基建項目,涉及的行業很多。隨著項目的推出,會帶動很多裝備制造出口。
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本質上是對傳統火電的升級改造。“光熱發電的所有環節,在原有的常規火電中,都是有體系有基礎的”。
可以這樣說,從產業鏈上來講,除去前端的太陽能環節,光熱發電后面的環節和常規火電是一模一樣的。“做光熱發電,從材料上看,所有和常規火電相關的行業,都能在光熱發電的產業鏈上找到對應的位置”。姚志豪表示,政府在鼓勵電力裝備走出去,基建走出去,而現在國內火電產能過剩,污染治理壓力大,火電在國內肯定不能再大量增長。
光熱發電“走出去”也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可以帶動整個火電產業鏈的裝備、技術、人才出口。包括裝備制造企業,比如鍋爐廠、汽輪發電機廠、空冷設備制造廠,還有火電電力設計院、火電電建公司都能受益。
光熱發電前端和太陽能相關的環節,主要涉及到玻璃、鋼材、控制設備、基建工程,還有一些化工類產品,比如導熱油、熔鹽等。隨著光熱項目整體走出去,不僅整個常規火電原有產業鏈都能受益,而且還能消耗大量過剩的玻璃和鋼材產能。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走出去,“不僅把過剩的產能轉化成了新能源的產業,而且轉化成了優勢產能向全球輸出”,所以光熱發電和“一帶一路”戰略,是非常契合的,是非常好的切入點。
光熱發電,除了本身拉動的產業鏈很長之外,和亞投行的定位和宗旨也高度契合。
“光熱發電的單個項目,體量很大,像火電、核電一樣,都是投資幾十億規模的。和亞投行支持基建項目、電力項目的定位,完全契合”。光熱發電項目符合大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特點,符合國家意志,需要大的金融機構、大的發電集團推動。姚志豪透露,亞投行成立之后,首航光熱會在一些“走出去”項目推動合作。
國內項目是敲門磚
4月30日,首航節能敦煌光熱發電二期2*50MW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簽訂。這是首航節能繼甘肅敦煌亞洲第一個10WM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帶15小時儲熱)實施后的二期光熱發電項目,計劃2016年動工,2017年底前建成投產。
而此時計劃今年年底投產的敦煌一期10MW熔鹽塔式示范項目還在建設中。按照首航光熱母公司首航節能對外披露的信息,此舉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確立公司在光熱發電領域的先發優勢,有利于后續光熱發電項目訂單的獲取”。首航光熱布局市場的決心和信心已經可見一斑。
“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光熱發電發展都比我們中國快,規模也更大”,姚志豪對自己投身其中已經十年的事業的信心堅定不移,也為國內市場啟動進度不如人意深感壓力。
姚志豪拿高鐵和光熱發電作對比,他認為光熱本質上和高鐵很像,都是大型的能源基建項目。“光伏本質上是一個產品,就好像手機、電腦、冰箱一樣,產品做完以后,應用端是沒有障礙的。而光熱應用端,就像做火電、核電一樣,對技術、工程、運營和本地化都有很高的要求,有大量的基建要實施”。
因此,光熱隨著國內示范項目的落地,產業的成熟,必然就具備了類似高鐵、核電一樣,走出去的整體實力和產生附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鐵原來也是歐美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建了幾條線路,但是成本降不下來。只有中國國內高鐵大量建設,整個工藝成熟,裝備大規模生產,成本下降,然后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實現高鐵在全球的應用和布局”。姚志豪認為,在光熱發電領域,也是歐美企業先發展起來,但只有中國企業開始介入,在中國國內建立大型光熱電站,把整個技術、裝備、工藝人員都培養成熟起來以后,才能使光熱發電成本下降,真正應用到全世界。
他表示,國內項目可以為“一帶一路”提供很好的試驗和示范。國內要首先把光熱產業發展起來,企業就具備了高鐵一樣走出去的條件。“現在預計,只要敦煌10兆瓦項目年底按期投產,國外市場很快就能打開新局面。這樣就滿足了實施國外項目所需要的技術條件和業績要求”。
姚志豪提出的“光熱三峽”概念也是由來于此。他表示要在2015年全面啟動這個倡議,即由首航光熱公司牽頭,聯合多家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在新疆東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及青海西北部打造一個千萬千瓦級的大型光熱發電產業基地。
他認為,光熱發電,本質上就是適合西部大型地面電站的。西部的資源條件,以后做到1億千瓦,甚至3億千瓦,都是有條件的?,F在第一步是建議做千萬千瓦級的,相當于半個三峽水電站。“光熱三峽”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而且可以給當地提供就業機會,增強本地化制造業。因為光熱是大型裝備,很多需要落戶當地,很多工序要當地實現。
同時,光熱還可以給風電和光伏提供穩定的基礎電源。光熱是白天晚上連續發電的,如果需要,在合適的場地,可以建光熱機組,來實現火電的調節功能。如果用光熱替代了原來需要火電的部分,就能夠完全實現風光熱的清潔輸出,穩定輸出。
姚志豪堅信光熱發電未來必將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他不僅關注自己的企業,還在關心整個產業鏈的培育。
首航光熱的第一個項目采購設備時,集團內部有人主張用國外的汽輪機,姚志豪力挺國內產品,甚至親自去說服董事長。天津槽式項目,姚志豪也力挺百分之百用國內設備和技術,鏡子、集熱管、導熱油、液壓設備全部都是國產的。
他對此的解釋是,希望通過項目給國內企業機會,這樣后面的項目就可以跟國外廠家去談價格。“我們也希望把國外企業的價格壓下來,如果第一個項目都談不攏,后面國內企業想進入光熱領域,難度就很大。
姚志豪多次說過“抱團”這個詞。“我們牽頭,很多裝備企業、供應商就可以跟著走出去了。光熱的產業鏈很長,涉及到幾百家供應商。這就是抱團”。
光熱發電應規劃大型基地
“光熱發電在電力品質上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其輸出完全跟常規火電一樣,是穩定的交流電,直接就可以上網,通過儲能之后可以實現年滿發4000,5000,甚至7000小時,還可以和天然氣,燃煤、石油發電進行互補,因此應用的靈活性是很強的”。姚志豪對光熱發電的優越性充滿信心,他認為,從電力品質上看,光熱毫無疑問是能夠替代火電,甚至能夠相當程度彌補火電不足的,有望在未來成為基礎電源。
光熱發電對于整個電力系統的意義究竟體現在哪里?他舉了個例子。“晚上沒風了,風電的發電數據就不斷下降,而這個時候用電負荷反而是高峰,火電就需要投入運營,我們發現,建更多風電廠的同時很多地方還需要建火電廠配套,來調節負荷。”姚志豪認為,發展新能源同時還要建火電來實施,本身就有悖于新能源發展方向。這種情況下,光熱發電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從西班牙有關光熱發電項目的實測數據可以看出,雖然一天中太陽能輻照資源是有變化的,但是通過儲能設備的緩沖,光熱發電可以形成比較平穩的出力曲線,輸出和常規火電基本一樣。因此,也可以說,光熱發電本質上存在替代火電,成為基礎電源的可能性。
姚志豪認為,光熱發電的發展能更好的促進西部光伏和風電的增長。“比如建一個300萬千瓦的光熱發電基地,能增加100萬千瓦的光伏、200萬千瓦的風電,這是很好的良性循環”。
“我們應該規劃大型的光熱發電基地”。姚志豪強調,光熱和光伏、風電不一樣,需要集中化、規模化,才能產生優勢降低成本。大體量的光熱發電項目,必須跟電網規劃結合,因為它不是分布式的,是承擔基礎電源的角色。因此,光熱發電的規劃,現在需要提上日程。“不能無序的這里建一個,那里建一個,最后搞的沒有形成規模,成本也降不下來,爭取政策都比較被動”。
因為光熱項目的特點,單個項目體量大,適合集中式發展,投資人必然是各大發電集團。下一步,首航光熱還想牽頭,聯合各大發電集團,形成一個組織,制定整體規劃,直接和電網公司去做規劃上的溝通,在特高壓建設、西電東輸建設的時候,提前和西部的大型光熱發電基地做好協調。
“現在國內市場,以中廣核為代表的央企示范項目已實質性啟動,我們的塔式項目也計劃年底投產”。姚志豪認為,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目前已是實質性的破冰。此外,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加上中廣核等企業,已經規劃了幾十個項目,招標之前的工作大部分完成,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
“都在等產業政策的明確”,姚志豪認為,“十二五”規劃到今年年底實現100萬千瓦的光熱發電裝機,“十三五”規劃也已開始制訂,其中光熱發電也是重要內容。在這兩個宏觀產業政策已經明確的情況下,他希望今年年內盡快出臺以電價為核心的產業政策,“不管哪一種定價方式,只要出來了,對行業都是實質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