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將成為該區域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因此,全球的太陽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之所以太陽能、風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將亞洲的電力市場作為其長遠發展的目標,是因為:亞洲GDP的增長和人口規模;亞洲裝機量和發電量的增長前景;電力市場行業巨頭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這些也是清潔能源項目獲得融資的關鍵。
根據當前市場經濟學家對全球GDP的預測,亞洲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長速度在未來幾年內將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從整體上看,2015年至2017年,美國GDP增長預期低于3%,歐元區GDP增長率低于2%,日本則低于1.5%。相比之下,亞洲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如印度、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GDP增速更讓人感到驚喜。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人均裝機發電量和用電量遠低于發達國家或較發達地區的水平。2013年底,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11年至2035年東南亞地區總發電量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4.2%左右。對于這些國家而言,一個關鍵策略就是相比傳統能源如煤炭、天然氣或重油,應加快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
事實上,IEA預測,在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將以7.1%的速度逐年遞增,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將由2011年的2.9%升至2035年的5.4%。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一是為了實現電力多元化發展而避免過度依賴氣電,就像中國過度依賴煤電一樣;二是出于提升能源安全的考量。
當然,裝機容量也是設備制造商所最關心的問題。IEA預測,2011年至2035年,東南亞地區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將以每年10.6%的速度逐年遞增,2011年裝機量為30億瓦,而到2035年將達到380億瓦。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例在2011年為1.7%,到2035年將攀升至8.3%。
此外,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瞄準亞洲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市場,是因為他們看重該地區的行業巨頭,即這些市場的電力公司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實力。這是可再生能源項目資金來源的關鍵。資金實力雄厚的項目所有方將在融資方面更為容易,而融資是某些開發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衡量企業經濟實力的一項指標是該企業的盈利能力。金融分析師對東南亞國家市值最大的電力公司當前財政年度和下一財政年度股本回報率的預測分別是11.7%和12.8%,可謂喜人。而衡量企業經濟狀況的另一關鍵指標是看其凈負債比率和長期債務與總資產的比率。上一財政年度行業的平均負債比率是94%,長期債務與總資產平均比率是45%。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看出,亞洲特別是東南亞電力市場對于全球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擁有極大的吸引力。那么,對他們而言挑戰又在哪里呢?筆者認為,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面臨著兩大可解決的挑戰:一是可再生能源相較于其它能源的競爭力不足;二是在電力市場的開放或改革的背景下,清潔能源的發展出路。
首先,傳統燃料價格下降,意味著使用這些燃料所發電量的價格下降,反過來拉高了在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相對于傳統燃料的溢價。以天然氣的價格為例,由于擁有本地供源,所以這種傳統燃料在東南亞地區各個電力市場的定價不同。日本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價格仍然是衡量價格趨勢的一個合理的基準點。一般來說,液化天然氣在東亞市場的成交價格比石油的價格要滯后幾個月。在亞洲,大多數液化天然氣的合同都按石油價格標準進行制訂。現在的進口價格已遠低于2012年所達到的最高值。
由布倫特原油的市場預測可知,東亞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價格將持續偏低。根據該市場的預測,布倫特原油價格將上升,現在的價格是65美元左右,到2018年每桶將不超過74美元。
另外一個主要的傳統燃料——電煤的價格趨勢則和液化天然氣一樣。目前,電煤價格遠低于2011年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電力市場非常希望提高煤電比重,而不致過度依賴天然氣。據專家的平均預測結果,紐卡斯爾基準電煤價在2018年以前將持續處于一個低位水平。根據預測,電煤價格將從2015年每噸平均約57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每噸54.5美元。
因此,在東南亞地區,主要傳統燃料如天然氣和電煤的價格較低,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在這些市場上可能不具備競爭優勢。考慮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用電價格較低,這對全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支持在中短期都非常關鍵,這種支持需要至少持續至可再生能源發電已經或接近實現“平價上網”。
不可否認,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和傳統燃料發電成本間的差價在短期內將一直存在。此外,可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將是另一大挑戰。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至少有兩個主要目的:提高電力企業的效率;降低終端用戶的用電成本。
在亞洲,至少有6大市場正處于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不同階段,包括中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和菲律賓。未來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或泰國也可能陸續效仿。尋求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國家有必要明確定位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因為這些市場至少短期內還不會實現電網平價。
那么,有沒有國外經驗可以供亞洲電力市場借鑒,在確保實現放開和改革目標的同時,又能實現各國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這些電力市場可以將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作為范例標準。在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與電力公司之間簽署長期購電協議,因此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收益會非常穩定。
總而言之,盡管東南亞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存在一些挑戰,但結合經濟增長、人口規模、可再生能源目標以及當地業內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等綜合有利條件,從中長期來看,對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而言,這些地方將是最具吸引力的可增長的市場。
(作者系彭博行業研究亞太區資深分析師)
之所以太陽能、風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將亞洲的電力市場作為其長遠發展的目標,是因為:亞洲GDP的增長和人口規模;亞洲裝機量和發電量的增長前景;電力市場行業巨頭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這些也是清潔能源項目獲得融資的關鍵。
根據當前市場經濟學家對全球GDP的預測,亞洲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長速度在未來幾年內將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從整體上看,2015年至2017年,美國GDP增長預期低于3%,歐元區GDP增長率低于2%,日本則低于1.5%。相比之下,亞洲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如印度、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GDP增速更讓人感到驚喜。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人均裝機發電量和用電量遠低于發達國家或較發達地區的水平。2013年底,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11年至2035年東南亞地區總發電量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4.2%左右。對于這些國家而言,一個關鍵策略就是相比傳統能源如煤炭、天然氣或重油,應加快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
事實上,IEA預測,在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將以7.1%的速度逐年遞增,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將由2011年的2.9%升至2035年的5.4%。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一是為了實現電力多元化發展而避免過度依賴氣電,就像中國過度依賴煤電一樣;二是出于提升能源安全的考量。
當然,裝機容量也是設備制造商所最關心的問題。IEA預測,2011年至2035年,東南亞地區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將以每年10.6%的速度逐年遞增,2011年裝機量為30億瓦,而到2035年將達到380億瓦。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例在2011年為1.7%,到2035年將攀升至8.3%。
此外,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瞄準亞洲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市場,是因為他們看重該地區的行業巨頭,即這些市場的電力公司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實力。這是可再生能源項目資金來源的關鍵。資金實力雄厚的項目所有方將在融資方面更為容易,而融資是某些開發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衡量企業經濟實力的一項指標是該企業的盈利能力。金融分析師對東南亞國家市值最大的電力公司當前財政年度和下一財政年度股本回報率的預測分別是11.7%和12.8%,可謂喜人。而衡量企業經濟狀況的另一關鍵指標是看其凈負債比率和長期債務與總資產的比率。上一財政年度行業的平均負債比率是94%,長期債務與總資產平均比率是45%。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看出,亞洲特別是東南亞電力市場對于全球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擁有極大的吸引力。那么,對他們而言挑戰又在哪里呢?筆者認為,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面臨著兩大可解決的挑戰:一是可再生能源相較于其它能源的競爭力不足;二是在電力市場的開放或改革的背景下,清潔能源的發展出路。
首先,傳統燃料價格下降,意味著使用這些燃料所發電量的價格下降,反過來拉高了在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相對于傳統燃料的溢價。以天然氣的價格為例,由于擁有本地供源,所以這種傳統燃料在東南亞地區各個電力市場的定價不同。日本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價格仍然是衡量價格趨勢的一個合理的基準點。一般來說,液化天然氣在東亞市場的成交價格比石油的價格要滯后幾個月。在亞洲,大多數液化天然氣的合同都按石油價格標準進行制訂。現在的進口價格已遠低于2012年所達到的最高值。
由布倫特原油的市場預測可知,東亞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價格將持續偏低。根據該市場的預測,布倫特原油價格將上升,現在的價格是65美元左右,到2018年每桶將不超過74美元。
另外一個主要的傳統燃料——電煤的價格趨勢則和液化天然氣一樣。目前,電煤價格遠低于2011年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電力市場非常希望提高煤電比重,而不致過度依賴天然氣。據專家的平均預測結果,紐卡斯爾基準電煤價在2018年以前將持續處于一個低位水平。根據預測,電煤價格將從2015年每噸平均約57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每噸54.5美元。
因此,在東南亞地區,主要傳統燃料如天然氣和電煤的價格較低,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在這些市場上可能不具備競爭優勢。考慮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用電價格較低,這對全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支持在中短期都非常關鍵,這種支持需要至少持續至可再生能源發電已經或接近實現“平價上網”。
不可否認,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和傳統燃料發電成本間的差價在短期內將一直存在。此外,可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將是另一大挑戰。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至少有兩個主要目的:提高電力企業的效率;降低終端用戶的用電成本。
在亞洲,至少有6大市場正處于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不同階段,包括中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和菲律賓。未來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或泰國也可能陸續效仿。尋求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國家有必要明確定位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因為這些市場至少短期內還不會實現電網平價。
那么,有沒有國外經驗可以供亞洲電力市場借鑒,在確保實現放開和改革目標的同時,又能實現各國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這些電力市場可以將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作為范例標準。在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與電力公司之間簽署長期購電協議,因此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收益會非常穩定。
總而言之,盡管東南亞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存在一些挑戰,但結合經濟增長、人口規模、可再生能源目標以及當地業內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等綜合有利條件,從中長期來看,對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而言,這些地方將是最具吸引力的可增長的市場。
(作者系彭博行業研究亞太區資深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