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天,對于中國的光伏行業而言,注定了又是一個多事之秋。去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的震痛還未完全消退,后危機時代的余震又一波接一波來襲。國內幾大光伏巨頭,9月19日才參加完“2009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產業峰會”,便又馬不停蹄前往德國,應邀參加23日在漢堡舉行的一年一度的“歐洲光伏工業協會會議”。而兩次會議共同的熱點,便是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的問題。
事件回顧1:8月底,德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SolarWorld聯手另一行業巨頭Conergy向德國政府和歐盟上書,稱“鑒于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片生產企業獲得了政府的不當補貼,有必要阻止地域范圍內的發電投資商購買相關產品?!?/P>
事件回顧2:無獨有偶,美國也開始抱怨在太陽能市場遭遇中國阻力。美國《圣迭戈聯合論壇報》8月30日發表文章“中國正在太陽能電池板市場上享用我們的午餐”,并稱“通過太陽能電池板來重新布局美國工業的想法遇到一個障礙,那就是中國”。
自上世紀末中國制造在世界開始崛起以后,中國就成為了全球反傾銷的一個重災區。有統計顯示,從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中國受到的反傾銷案例已有463起,涉及到化工、鋼鐵、輕工、紡織、電子等多個行業產品。如今,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新能源行業也未能幸免于難,被一些西方國家列入了貿易黑名單之中,并以“反傾銷”的名義進行抵制。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在“反傾銷”背后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陰謀與隱患,中國的光伏產業出路何在?
外防:貿易保護
近期歐美的多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都傳出不利消息,德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Q-Cells SE公司關閉了數條生產線,美國加州最大的太陽能生產企業SunPower正在失去市場份額。金融危機高燒未退,并開始危及新能源產業。各國項目推遲,市場需求緊縮,企業業績下滑,大規模的裁員正在醞釀,歐美光伏企業卻把這一切歸咎為中國的低價光伏產品。因為,相對于歐美光伏產業的暗淡景象,中國企業卻表現突出,不僅增加了生產線,提高了產能,同期獲得的訂單也出現大幅上升。歐美一些企業認為,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產品價格更為低廉,甚至已徘徊在“傾銷”的邊緣。為了保護自身,它們想當然的拋出了“反傾銷”的言論。
為此,我國多家光伏企業在政府部門的牽頭下,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由尚德電力董事會主席兼CEO施正榮博士率團遠赴歐洲,與相關企業就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一事展開溝通。在參加歐洲光伏協會會議期間,施博士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德國版的專訪,他駁斥了德國太陽能設備制造商對其提出的傾銷指控。
施博士表示:“尚德太陽能的利潤率接近20%,而許多德國太陽能公司不再具備競爭力,因為他們沒有在經濟形勢大好時期努力提高效率……而有關政府補貼,中國政府對太陽能產業的確有一些鼓勵政策,但是對于這個產業的政府補貼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普遍的,德國廠商也從德國政府那里獲得很多補貼”。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制造業越來越強,它在國際貿易中遇到的摩擦也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當然,歷史也已證明,貿易保護主義無異于經濟復蘇的一劑“慢性毒藥”,它只會增加痛苦,讓經濟危機雪上加霜。因此,當“中國制造”欣喜地涌向世界各地時,不得不警惕各進口國借“反傾銷”之名而進行的貿易保護之實,尤其是在金融海嘯中轉嫁危機。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蔓延之際,合作才是互贏的選擇。既然德國能生產很高質量的專業設備而中國更擅長生產電池板。那么,處于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為什么不能攜手合作,使太陽能變得越來越便宜呢?
內?。寒a業過剩
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發展迅速。2004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廠產量只占全球市場的7%,而到2008年已占了44%。這一次,中國不但沒有落后,甚至大有趕超他國之趨勢。在全球不斷變暖的事實面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新能源產業視為拯救地球和搶占新經濟先機的重要陣地。因此,在過去幾年里,面對巨大的商機,從光伏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不少中國企業跟風入場,創造了一度的“輝煌”。直到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在一場雪崩式的災難后,曾幾何時各地紛紛上馬的光伏項目,擴大多晶硅產能的繁榮景象一去不返。其實,金融危機只是一副催化劑,更深層次上則是產能過剩這一隱患在起作用。
我國政府也已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從5月份中央財政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到8月份風電、多晶硅等新能源產業疑似出現過熱傾向而被國務院警告。短短半年的時間,新能源投資便從“眾多資本熱捧”變為如今的“限批、停批”。“看起來很美”的新能源產業不得不面臨“過?!钡馁|疑。
200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