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產業沉浮近十年的時間,隆基股份(601012)從當初只有十幾臺單晶爐的小廠,搖身一變,成為如今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生產商。成功的背后無不體現了公司對這個行業的深入研究以及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準確預判能力。
2006年還是一個“擁硅為王”的年代,大多數光伏企業相繼追逐多晶硅大潮。然而,在初次進行規?;a的戰略布局時,隆基股份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單晶專業化技術路線,并堅持至今。
其實,做出這個關乎企業未來生死的重大決策時,董事長李振國和他的團隊主要考慮了兩個問題:“一是光伏產業未來發展道路過程中服務的實質是什么?二是光伏產業未來的競爭格局如何?”
專業化單晶硅路線
進軍光伏組件市場
早在2006年進行企業的產能規劃時,李振國和他的團隊經過了反反復復的思考,他認為:“光伏產業服務的本質就是度電成本不斷降低,這是核心問題,也就是說其他環節所有的舉動最后都回歸到這個目的。”
由此,隆基對行業未來的技術路線相關方面進行了縝密的研究,無論是關于薄膜電池與晶硅電池未來對發電成本的影響,還是單晶電池路線與多晶電池路線,抑或是比較原料是采用物理提純硅還是西門子硅。
2009年一季度,隆基又增補了聚光電池(CPV)與晶硅電池的發展趨勢比較,最后的結論是:在可預見的技術范圍內,單晶硅高效電池是未來度電成本最低的一條技術路線。
談及光伏產業未來的競爭格局,李振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他對這個行業的認識:“我傾向于把太陽能光伏產業定位于制造業,而不是高科技產業。而制造業的發展,必然遵循制造業的內在規律:凡是人類可以制造出的東西,短缺一定是暫時的,過剩才是一種常態。”
他認為,分析這個行業產業鏈的始與終,可以發現,除了產業鏈下游電站設計、建設以及并網運營外,上游原材料、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都可以人為制造。“因此光伏行業未來一定是完全競爭格局,而各個環節的成本降低將是這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正是基于上述對行業的預判,隆基沿著專業化以及單晶硅路線堅持至今,在產業布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隆基通過在低電價地區布局生產基地以及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已經形成低于同行20%剛性制造成本的優勢;
其次,隆基利用公司在行業內領先的技術能力,自行設計并定制主要的生產設備,集現實的先進性與未來技術前瞻性接口于一體,使得五六年以前定制的設備在今天仍具有行業領先水平,而且這種分拆定制的方式也使這些設備在技術上有很好的保密性,折舊期不會負擔太重,仍可重整旗鼓,輕裝上陣,并且在價格上比同類設備低40%的投資。
再者,隆基十分注重研發團隊的建設和資源投入,上世紀90年代初隆基匯集了全國1/4的從事單晶硅生產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正是由于有比較長遠的考量,隆基才能夠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單晶硅片的非硅生產成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幾乎已經消除了單晶硅和多晶硅之間的價格障礙。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李振國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表示:“隆基目前正在進軍光伏組件市場,目的是為了示范和推廣如何在單晶硅片生產中實現大幅成本削減,并且強調單晶硅產品較多晶硅而言在性能及壽命內收益的優越性。”
在被問及隆基是否能夠駕馭單晶組件的生產時,李振國表示:“首先,組件的生產是一個輕資產的概念,同樣是生產2G瓦的電,需要耗費20個億的多晶硅,但只需耗費4~5個億的組件;其次,組件的生產并不是一件需要創新的事情,不需要絞盡腦汁去研發新的技術而降低某些成本,它涉及的是一個裝配的過程,而中國在這一方面配備已經比較齊全。事實上,我們只是需要通過組件生產為我們搭建一個進入銷售終端的平臺,也為了證明單晶硅在各主要下游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擴大單晶硅的需求和產能,而不是讓組件的生產成為我們的主要利潤增長點。因此,無論從資源還是技術方面,我認為我們都是完全能夠駕馭的。”
布局產業鏈上下游市場
正是由于隆基對單晶專業化發展策略和技術道路的認同與堅守,以及對單晶研發方面的各項資源投入與配置,隆基近幾年突飛猛進,成為單晶硅片領域全球第一。
既然公司有如此強大的實力,趁著人民幣升值的大好時機,隆基是否有并購國內外同類企業的打算呢?
李振國表示:“我們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從單晶硅片這個行業來說,較難進行普通意義的收購。為什么這樣說?通常意義上講,產能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寄希望于被兼并或者收購,哪怕是打折出售也能最大限度地留存剩余價值。但在光伏產業,由于產品品類、技術路線、地域布局、銷售渠道等存在差異,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被收購兼并的價值,只能等待死亡,我們將其收購是無益處的。”
由此看來,光伏行業的整合最終將呈金字塔形展開:存活到最后的上游企業數目會很少,中游企業其次,下游企業數量則相對多一些。因為,越是靠近下游終端市場,企業的分散度越大。由于運輸成本、地域差異和客戶的多樣性因素,電池、組件和系統集成企業的數量會保有一定的規模。
根據公司決定進軍組件市場的戰略發展需要,隆基確實有一些收購的動作,這主要體現在兩種形式。對于同類企業,如果隆基發現該工廠的某些設備是他們需要的,就會考慮出價回收;對于上下游企業,如果隆基認為有不錯的外部力量,也會將其并購或者力求展開相關合作。
事實上,為了早日實現在單晶硅組件生產方面的建設目標,隆基早已緊鑼密鼓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布局。2014年11月17日,隆基股份收購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股權,并向關聯方的子公司采購一批單晶爐,總價約2億元人民幣。本次收購前,樂葉公司為隆基股份代工組件業務。同年12月23日,隆基又與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經友好協商,就年產2GW高效太陽能組件項目和200MW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達成一致,擬新增用地150畝,新建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的廠房與房屋配套設施。
2006年還是一個“擁硅為王”的年代,大多數光伏企業相繼追逐多晶硅大潮。然而,在初次進行規?;a的戰略布局時,隆基股份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單晶專業化技術路線,并堅持至今。
其實,做出這個關乎企業未來生死的重大決策時,董事長李振國和他的團隊主要考慮了兩個問題:“一是光伏產業未來發展道路過程中服務的實質是什么?二是光伏產業未來的競爭格局如何?”
專業化單晶硅路線
進軍光伏組件市場
早在2006年進行企業的產能規劃時,李振國和他的團隊經過了反反復復的思考,他認為:“光伏產業服務的本質就是度電成本不斷降低,這是核心問題,也就是說其他環節所有的舉動最后都回歸到這個目的。”
由此,隆基對行業未來的技術路線相關方面進行了縝密的研究,無論是關于薄膜電池與晶硅電池未來對發電成本的影響,還是單晶電池路線與多晶電池路線,抑或是比較原料是采用物理提純硅還是西門子硅。
2009年一季度,隆基又增補了聚光電池(CPV)與晶硅電池的發展趨勢比較,最后的結論是:在可預見的技術范圍內,單晶硅高效電池是未來度電成本最低的一條技術路線。
談及光伏產業未來的競爭格局,李振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他對這個行業的認識:“我傾向于把太陽能光伏產業定位于制造業,而不是高科技產業。而制造業的發展,必然遵循制造業的內在規律:凡是人類可以制造出的東西,短缺一定是暫時的,過剩才是一種常態。”
他認為,分析這個行業產業鏈的始與終,可以發現,除了產業鏈下游電站設計、建設以及并網運營外,上游原材料、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都可以人為制造。“因此光伏行業未來一定是完全競爭格局,而各個環節的成本降低將是這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正是基于上述對行業的預判,隆基沿著專業化以及單晶硅路線堅持至今,在產業布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隆基通過在低電價地區布局生產基地以及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已經形成低于同行20%剛性制造成本的優勢;
其次,隆基利用公司在行業內領先的技術能力,自行設計并定制主要的生產設備,集現實的先進性與未來技術前瞻性接口于一體,使得五六年以前定制的設備在今天仍具有行業領先水平,而且這種分拆定制的方式也使這些設備在技術上有很好的保密性,折舊期不會負擔太重,仍可重整旗鼓,輕裝上陣,并且在價格上比同類設備低40%的投資。
再者,隆基十分注重研發團隊的建設和資源投入,上世紀90年代初隆基匯集了全國1/4的從事單晶硅生產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正是由于有比較長遠的考量,隆基才能夠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單晶硅片的非硅生產成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幾乎已經消除了單晶硅和多晶硅之間的價格障礙。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李振國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表示:“隆基目前正在進軍光伏組件市場,目的是為了示范和推廣如何在單晶硅片生產中實現大幅成本削減,并且強調單晶硅產品較多晶硅而言在性能及壽命內收益的優越性。”
在被問及隆基是否能夠駕馭單晶組件的生產時,李振國表示:“首先,組件的生產是一個輕資產的概念,同樣是生產2G瓦的電,需要耗費20個億的多晶硅,但只需耗費4~5個億的組件;其次,組件的生產并不是一件需要創新的事情,不需要絞盡腦汁去研發新的技術而降低某些成本,它涉及的是一個裝配的過程,而中國在這一方面配備已經比較齊全。事實上,我們只是需要通過組件生產為我們搭建一個進入銷售終端的平臺,也為了證明單晶硅在各主要下游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擴大單晶硅的需求和產能,而不是讓組件的生產成為我們的主要利潤增長點。因此,無論從資源還是技術方面,我認為我們都是完全能夠駕馭的。”
布局產業鏈上下游市場
正是由于隆基對單晶專業化發展策略和技術道路的認同與堅守,以及對單晶研發方面的各項資源投入與配置,隆基近幾年突飛猛進,成為單晶硅片領域全球第一。
既然公司有如此強大的實力,趁著人民幣升值的大好時機,隆基是否有并購國內外同類企業的打算呢?
李振國表示:“我們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從單晶硅片這個行業來說,較難進行普通意義的收購。為什么這樣說?通常意義上講,產能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寄希望于被兼并或者收購,哪怕是打折出售也能最大限度地留存剩余價值。但在光伏產業,由于產品品類、技術路線、地域布局、銷售渠道等存在差異,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被收購兼并的價值,只能等待死亡,我們將其收購是無益處的。”
由此看來,光伏行業的整合最終將呈金字塔形展開:存活到最后的上游企業數目會很少,中游企業其次,下游企業數量則相對多一些。因為,越是靠近下游終端市場,企業的分散度越大。由于運輸成本、地域差異和客戶的多樣性因素,電池、組件和系統集成企業的數量會保有一定的規模。
根據公司決定進軍組件市場的戰略發展需要,隆基確實有一些收購的動作,這主要體現在兩種形式。對于同類企業,如果隆基發現該工廠的某些設備是他們需要的,就會考慮出價回收;對于上下游企業,如果隆基認為有不錯的外部力量,也會將其并購或者力求展開相關合作。
事實上,為了早日實現在單晶硅組件生產方面的建設目標,隆基早已緊鑼密鼓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布局。2014年11月17日,隆基股份收購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股權,并向關聯方的子公司采購一批單晶爐,總價約2億元人民幣。本次收購前,樂葉公司為隆基股份代工組件業務。同年12月23日,隆基又與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經友好協商,就年產2GW高效太陽能組件項目和200MW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達成一致,擬新增用地150畝,新建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的廠房與房屋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