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表示,我國將在2016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這意味著,明年,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從當前的7個試點城市推廣到全國。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那么,業內人士如何看待發改委這一政策導向呢?就這個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CDP中國項目主任李如松和安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唐嘉欣。
作為國際著名非政府機構,源于英國的CDP掌握著全球最大的關于氣候變化、水和森林風險的信息數據庫,并通過影響商業投資流向等方式,將這些數據信息變為減少人類對環境影響的力量。而安永作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也正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拓展在華業務。
中國能源報:請問對中國將在明年開啟全國碳市場的消息,兩位覺得是不是來得太快了,畢竟,到明年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中,最早建立的也只運行了4年時間,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足以支撐一個全國范圍的碳交易體系么?
李如松:的確,碳交易市場是系統的工程,我國現行的地方試點還只是點狀的,沒有形成體系,但是,這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個人認為,建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還需要多方參與,不可能只有政府部門、各地的碳交易平臺還有買賣雙方企業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至少還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而當前,地方的試點中只有北京、深圳等地有碳排放相關的地方法,更多地方只有一個地方法規或者空缺。另外,在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方面,各個試點都需要具體完善。各個試點也普遍存在著流動性不足、碳交易體量小等問題。
但是,我認為這7個試點給我們帶來的正面的東西特別多,這是中國首次將碳交易的平臺搭建起來并有實際的交易,是歷史性的突破。它們都借鑒了國際經驗,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比如,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引入了國際資本,北京環境交易所還允許個人買碳的行為。
唐嘉欣:縱觀全球已建立的碳排放市場,在建立初期都存在諸多問題,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至于明年是不是最好的時機,我們很難做判斷。但從我個人同企業接觸的實踐來看,碳交易試點建立幾年來,中國企業應對碳排放的意識提高了很多。從積極方面來看,中國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碳交易能夠帶來的價值和潛在的風險;但更多的企業還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碳資產,并將碳資產管理上升到公司運營或者戰略的層面。
中國能源報: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有些行業,如冶金、有色、建材等行業的運行狀態并不好,而它們又被劃為首批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行業會不會因為要花錢來購買碳排放配額而雪上加霜?或者說,在經濟新常態下,如果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碳排放之間的關系?
李如松: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我國經濟來說顯得更加重要。道理很明顯,既然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已被證明無法持續下去,我們就應該來提高工藝、改進管理,朝著更高效的生產方式轉向。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推行全國碳市場是絕好的時機,因為人們更注重如何少用資源,少影響環境的情況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唐嘉欣:的確,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們就更應該重新去思考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模式。企業不應該把節能減排當成一種負擔,而是應該把它當作重新思考發展方式的良機。而碳交易體系本質上是企業之間進行利益重新分配的途徑,如果企業能有效地管理碳資產,就可以通過碳交易來制造更多的盈利空間。作為一個戰略咨詢機構,安永也可以幫助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探尋“再出發”的方向。
作為國際著名非政府機構,源于英國的CDP掌握著全球最大的關于氣候變化、水和森林風險的信息數據庫,并通過影響商業投資流向等方式,將這些數據信息變為減少人類對環境影響的力量。而安永作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也正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拓展在華業務。
中國能源報:請問對中國將在明年開啟全國碳市場的消息,兩位覺得是不是來得太快了,畢竟,到明年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中,最早建立的也只運行了4年時間,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足以支撐一個全國范圍的碳交易體系么?
李如松:的確,碳交易市場是系統的工程,我國現行的地方試點還只是點狀的,沒有形成體系,但是,這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個人認為,建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還需要多方參與,不可能只有政府部門、各地的碳交易平臺還有買賣雙方企業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至少還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而當前,地方的試點中只有北京、深圳等地有碳排放相關的地方法,更多地方只有一個地方法規或者空缺。另外,在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方面,各個試點都需要具體完善。各個試點也普遍存在著流動性不足、碳交易體量小等問題。
但是,我認為這7個試點給我們帶來的正面的東西特別多,這是中國首次將碳交易的平臺搭建起來并有實際的交易,是歷史性的突破。它們都借鑒了國際經驗,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比如,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引入了國際資本,北京環境交易所還允許個人買碳的行為。
唐嘉欣:縱觀全球已建立的碳排放市場,在建立初期都存在諸多問題,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至于明年是不是最好的時機,我們很難做判斷。但從我個人同企業接觸的實踐來看,碳交易試點建立幾年來,中國企業應對碳排放的意識提高了很多。從積極方面來看,中國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碳交易能夠帶來的價值和潛在的風險;但更多的企業還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碳資產,并將碳資產管理上升到公司運營或者戰略的層面。
中國能源報: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有些行業,如冶金、有色、建材等行業的運行狀態并不好,而它們又被劃為首批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行業會不會因為要花錢來購買碳排放配額而雪上加霜?或者說,在經濟新常態下,如果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碳排放之間的關系?
李如松: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我國經濟來說顯得更加重要。道理很明顯,既然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已被證明無法持續下去,我們就應該來提高工藝、改進管理,朝著更高效的生產方式轉向。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推行全國碳市場是絕好的時機,因為人們更注重如何少用資源,少影響環境的情況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唐嘉欣:的確,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們就更應該重新去思考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模式。企業不應該把節能減排當成一種負擔,而是應該把它當作重新思考發展方式的良機。而碳交易體系本質上是企業之間進行利益重新分配的途徑,如果企業能有效地管理碳資產,就可以通過碳交易來制造更多的盈利空間。作為一個戰略咨詢機構,安永也可以幫助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探尋“再出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