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場旨在大幅降低能源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的工業革命能在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積聚動力,人們將因此創造出大量財富,也可能會有一些龐大的商業帝國因此轟然倒臺。
這項任務相當艱巨。如果按科學家建議,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使全球升溫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的水平以內,就意味著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核電站、風電場和太陽能板。但這項任務大抵是可以完成的。正如富國的石油監督機構――國際能源機構(IEA)的塞西莉亞•譚(Cecilia Tam)所指出的,“它具有挑戰性,但卻切實可行。”
技術不是障礙。所有必要的技術要么已經在使用之中,要么――如果走運的話――可以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投入使用。
資金方面也未必會遇到阻力,盡管涉及資金聽上去數額驚人。把溫室氣體排放量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額外成本估計在每年1000億美元(合670億英鎊)到1萬億美元之間。不過,即使是那個較高的數額,也僅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
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把資金利用起來:找到合適的制度框架,來運作數萬億美元資金,進行必要的投資。
減排投資已成為一項非常龐大的業務。盡管在全球衰退期間,對低排放能源的投資如其它領域的投資一樣遭到了沖擊,但根據研究公司新能源金融(New Energy Finance)的數據,在截止去年的5年間,這方面的投資額增加了10倍,到去年已達1550億美元,今年也將在1000億美元左右。
匯豐(HSBC)估計,去年,全球上市公司在氣候變化相關活動中的收入為5300億美元,也就是說,該產業規模已相當于國防和航空航天業。
但毫無疑問,投資額必須進一步大幅提高。IEA的譚女士表示:“我們將需要所有可獲得的低碳技術。二氧化碳的捕獲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我們需要核能復興,需要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我們還需要低碳運輸。”
其中的大部分資金只能來自私人部門,起初可能以貸款和股權投資的形式出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新興經濟體,存在著既可實現減排、又可產生利潤――通常是通過節約能源――的巨大投資機遇。我們將需要建立更多機制,使此類投資得以實現。
新能源金融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利布萊希(Michael Liebreich)認為,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會隨著技術的改進而不斷下降,而礦物燃料的成本則很有可能隨著儲量的消耗而不斷上升。因此,即使沒有官方的扶持,對風電場和太陽能板的投資可能仍會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不過,最終有可能形成一個獎勵減排投資的全球性框架,或許會以碳交易體系的形式出現。
這一體系將為碳排放定價,令產生排放的公司支付成本,而削減排放的公司將會受益。
這一體系形成后,世界看上去將大不一樣。目前發電嚴重依賴于煤;而到2050年,可能很少會有燃煤發電站不捕獲和儲存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今天,馬路上跑的幾乎全是以汽油和柴油為動力燃料的汽車;而到2050年,它們將只占少數,其余車輛都將使用電池、氫和高級生物燃料所構成的某種混合動力。
然而,雖然這些變化將對商界產生重大影響,但有許多公司認為,它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那些已經做出的決定,而是結果的不確定。
歐洲最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首席財務官西蒙•亨利(Simon Henry)近日演講時表示:“產業界……需要一個健全且可預見的氣候變化政策框架。缺乏穩定的二氧化碳價格,會妨礙長遠規劃,并抑制形成可持續的能源供給所需的大規模投資。”
如果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沒有發出清晰的信息,不僅清潔能源革命將遭拖延,未來的能源供給總體上也將面臨危險。
譯者/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