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跨界的年代。前光伏大佬、賽維LDK創始人彭小峰蟄伏兩年,歸來的的第一把大火燒在了互聯網金融領域。這把火名字叫綠能寶。
在彭小峰的描述里,這是一個安全、穩定、靈活的投資收益產品。產品結構是這樣的,用戶按份購買已經建好或者待建的太陽能電站電池板,然后按月穩定收取光伏電站發電產生的收益,建好的為9%,待建的為10%。不僅如此,彭小峰還為這款產品開出了一個很具誘惑力的條件,即鎖定期過后如果想要轉讓保證三天內轉讓成功。
如果這一切都能順利實現,這將是一個非常令人心動的產品。不過如果以金融從業人員的視角去思考,我也會為這位江西老鄉捏一把汗。
在設計金融產品的時候,先拋開一切擔保、交易流程、增信等交易結構上的各種因素,一般最先考慮的,是基礎資產情況。它究竟能產生多少收益?能覆蓋交易成本嗎?業內的主要案例分布式電站的資本金內部回報率在12%-15%之間。注意,這里的回報包含了0.42元/度的分布式光伏電價補貼。如果扣除電價補貼呢?業內人士估計可能不會超過6%。在中國,光伏的電價補貼最后當然能拿到,不過什么時候能拿到可就不好說。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點。
為了解決電站投資期限太長(10年以上)對于普通投資者沒有吸引力的問題,綠能寶給了一個承諾,產品在鎖定期(最長90天)后承諾三天內轉讓成功。不知道SPI(綠能寶實際操作方)內部有沒有做過測算,按照這樣的安排,可能募集規模的10%甚至20%都要留作接續流動性的備用資金,進一步降低了募集資金的實際收益率。
當然,在最順利的情況下,新能源補貼按時發放,投資用戶十分踴躍認購綠能寶,所有轉讓都基本能夠無縫由下一個投資者接續,沒有耗用SPI本體的資金,待建項目建設無拖延。光伏電站的資本金實際收益率最高能達到15%,那么留給SPI本體的留存收益空間是5%。
如果我們把綠能寶和它的互聯網金融同行P2P網站對比。本人有幸了解過幾個P2P網站的真實數據,答案是基礎資產收益率普遍達到20%左右給予客戶的收益率才能達到12%,網站留存要達到8%左右。而且他們還在“戰略性虧損”。
究其原因,還是互聯網金融類網站的“買流量”模式太過花錢。綠能寶能夠以5%的留存收益空間生存下去的最大可能是,綠能寶能以光伏新能源為傳播概念,極大地降低單用戶和資金的獲取成本。
在傳統的實業企業中,如果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企業為此付出的運作費用極低。但是如果利用互聯網進行融資,實際上企業本身要為此支出的費用(建一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進行運營宣傳等等)可能遠遠超出預計,會大幅度吞噬利潤。而自建融資渠道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再受金融機構的“刁難”,想融就能融。
當然,我始終相信SPI并不缺乏金融分析專業人士,一定也考慮過各種因素,彭小峰董事長或許有著我們看不懂的“大布局”。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面向大眾募集的資金并不貫穿項目的始終。
我們拿房地產公司來類比。一個房地產項目開發分為土地拍賣、土地出讓金繳納、土地整理、建設開發、預售回籠資金、交房等一整套流程,全長往往達到三年以上。而根據相關法規只有到一定階段之后才能申請低成本的銀行貸款。所有房地產單個項目可能全周期綜合年化收益率不到10%。但是短期資金的收益率即使達到15%甚至20%也是能承受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考慮,光伏電站建設在還沒有資格獲取低成本的銀行貸款時使用綠能寶募集資金充作資本金,然后再用融資利率在8%以下的銀行貸款進行替換,募集資金短期利率即使高一些也是能夠接受的。這或許也是綠能寶采取眾籌購買而非項目抵押方式的理由,這有利于項目后續再吸收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
綠能寶的操作主體美國OTCBB上市企業SPI去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近一年內通過私募方式引入資金上億美元,但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財務報表顯示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280萬美元。這也印證了上述推測,SPI正在源源不斷的進行融資進行電站建設,但項目收益還是未來的事情。
在進行資本運作時,企業家更多地看重未來看重收益,但金融機構卻一定在保證流動性的基礎上進行運作。畢竟,你看過去像德隆這樣資產質量優秀,但就因為一時流動性不足而轟然倒塌的民營企業不在少數。
這或許也是綠能寶拉來那些聲名赫赫的大佬、史玉柱等等站臺的依據,以目前的規模,暫時的流動性問題只要這些大佬能夠施以援手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這也決定了綠能寶的規??赡芎茈y做得太大。雖然我總體上偏悲觀,但是還是希望這位江西老鄉能趟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本文作者賀穎彥:供職于國內某私募基金。分析金融事件和機構有時正兒八經有時十分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