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能源行業在新的發展階段也進入了新常態。過去30年,我們的能源供應在大多數時間內都處于緊急狀況,電荒、油荒、氣荒時有發生,能源工作的重點是增加供應能力,滿足市場對能源的需求。因此,上項目、搞建設、增產能是當時的常態,我們也習慣了這種工作狀況。
但是現在情況變了,經過30多年高強度的建設,電力、煤炭的生產能力迅速增加,已經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供應短缺已不再是能源工作的主要矛盾,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甚至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2014年,我國電力消費只增長了3.8%,裝機容量已達13.6億千瓦,居世界第一,而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卻比上年下降了235小時,其中火力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了314小時,全年火力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僅有4706小時,已經表現出供大于求。由于在建機組較多,并陸續投產,2014年火電裝機增幅達到13.3%,遠大于電力消費增長,這預示著2015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還會進一步降低,電廠之間的發電量之爭將愈演愈烈。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爭著上新項目了。
另外,過去還有一個傾向,即考慮到本地的稅收、就業和政績,都希望在本地上項目,接收外來電力的動力總是弱于在本地上項目。但隨著環境、大氣污染的加重,霧霾也絕非北京獨有,長三角的空氣質量也遠不如前了,人們改善環境、大氣質量的訴求也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接收外來電、減少本地污染物排放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此“十三五”規劃要重點考慮能源結構的調整,做好接受外來電的規劃。
隨著電廠建設強度放緩,由此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設備制造商也將面臨產能過剩和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應對?廠家應未雨綢繆,要有思想準備。
煤炭行業也是一樣,產大于需,造成價格下行,從2013年5月至今一直是這個態勢,預計今后幾年煤炭價格也難有明顯上漲。2014年,我國消費的煤炭量占全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四成還多,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煤炭比重仍超過60%。所以今后能源結構調整必須朝著減少煤炭消費比重的方向進行,煤炭行業的人可能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話,但這是客觀現實。不允許進口也不是好辦法,多留一點資源給子孫后代永續使用有什么不好?
這些年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特別是江蘇,現已成為全國風電、太陽能設備的制造大省。但就比例而言,風電也只占其發電總量的2%,太陽能發電只有千分之六,更是微乎其微,即便如此,棄風、棄光仍十分嚴重。有報道說四川水電棄水100億千瓦時。所以在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的問題上,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調整政策。我認為,總是指望國家補貼不是個辦法,補貼是雙刃劍,會影響新能源的發展規模,還是要通過競爭和技術進步,不斷降低新能源的發電成本。最終目標不是靠補貼,而是靠自身的競爭優勢獲得發展。
2015年,乃至“十三五”期間,能源工作的重點要轉到加大結構調整、科技創新、體制創新上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能源革命,一個擴大國際合作”要貫穿于今后的能源工作中。
(作者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本文為作者為江蘇省能源協會年會撰寫的書面發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