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伏電站-“絲綢之路”一道亮麗風景
哈密,昔日“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今日,光伏發電正在讓哈密的茫茫戈壁變得生機勃勃。
近日,《中國能源報》一行來到了中利騰暉在哈密建設的30MW光伏電站。公司副總裁陳杰告訴我們,該項目在2014年10月實現了并網,電站全部采用華為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
背靠天山北麓,這座光伏電站占地1200畝,共安裝TP672P-300W組件10萬多塊。遠遠望去,這些藍色的光伏板就像一汪湖水;從更遠處看,電站更像一顆鑲嵌在蒼茫戈壁灘上的藍寶石,成為藍天白云下一道亮麗風景。
圖為: 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哈密30MW光伏電站項目
該項目于2014年5月底動工興建,光伏區8月底建成并具備上網條件。項目分為22個光伏發電子陣,經35KV配電裝置匯集接入110KV30MVA主變送入哈密駱駝圈子變電站向外輸送。這些電量主要供應新疆甘肅交界的偏遠地區,可以緩解該地區的供電壓力的同時改變當地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
“戈壁灘上常年風沙較大,如果采用土建房傳統方案設計,設備日常維護工作量大,灰塵、散熱等問題將嚴重影響電站穩定運行,維護成本相對較高。華為為我們提供了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其組串式逆變器采用無風扇設計,提供IP65的防護等級,非常適用于常年風沙塵土較大的沙漠及戈壁灘地區。同時維護簡單,大大降低了維護成本。”陳杰說,“過去使用傳統數據采集方式不利于真實反饋發電數據,華為的數據采集可以定位到每個組串,而且精度可以達到0.5%。我們發現,采用華為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要比傳統的集中式逆變器提高5%以上的發電量,同時更安全、更穩定,并能實時準確地反饋電站數據,使電站能做到精細化管理。”
據了解,在綜合成本投入方面,組串式與集中式相差不大,但從長期收益來看,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發電更有優勢。該項目將最新的無線通訊技術運用于大型光伏電站,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光伏電站的有機結合,成為了國內智能光伏電站的樣板項目。
長期從事光伏電站檢測工作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工程師張磊介紹,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對中廣核太陽能浙江嘉興9MW光伏屋頂分布式電站項目和青海黃河水電205MW光伏大型地面電站項目進行了現場低電壓穿越、電網頻率擾動和電能質量測試,檢測結果均一次性通過相關標準。“這兩個電站采用的都是華為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和組串式逆變器。華為提出的基于無線通信的光伏電站解決方案讓人耳目一新,他們提出的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讓我們值得期待。”張磊說。
圖為:華為智能逆變器無風扇自然散熱在惡劣環境下仍具有良好的工作表現
在光伏行業發展的現階段,對光伏電站追求智能化已獲行業共識。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已經在中國、歐洲、亞太等多國地區獲得成功規模應用。華為網絡能源產品線副總裁胡信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一向堅信,生產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站在業主和客戶需求出發的角度,積極從客戶收益投資回報和長期運維成本的綜合考慮。同時著眼未來而非簡單站在短期的自身利益上生產銷售上。在與業界專家、行業業主長期的交流和考察中,我們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同時有效地融合我們所擅長的無線通信和數字技術,讓業主在25年生命周期內更加放心,電站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遠望絲綢之路上的這座哈密30MW光伏電站,我們不禁感慨人類想象力的無窮盡和科技發展力的大跨越。如今,如何確保光伏電站的收益率,讓業主滿意已不僅看產品價格,更多的是如何高效地解決客戶的困難,保證更穩定的產品質量,保障電站25年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才能使客戶更加安心更加放心。(付擁民 文/圖)